《苍南百年老校》——石砰学校
时间:2013-11-11 15:12:07 来源:本站

开创者

石砰第一所小学创办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春,名“江南乡公立观海初等小学堂”,为石砰内湖、外湖两地联办的初级小学,也是金乡沿海片区最早的小学。其创办人饶维吉,字兰卿,清同治庚午年(1870)生,卒于民国甲子年(1924)。饶维吉为人开明沉毅,勤勉醇厚,热心公益事业,地方属望甚高。时维清末,正值西风东渐、新学偾兴之际,他乘时代潮流之健,审当地民情之实,崭然而起为始作俑者,召集当地贤达,在石砰内湖、外湖之间的梅岭隔处,创建了由两座西式楼房组成的石砰第一所小学——观海小学,自任校长。石砰内湖、外湖之间原只隔一牛吼地,又择两处之腰眼,为学生往来就学提供了方便。民国十一年(1922),学校被火灾焚毁(据后人传说是有人故意纵火而为),是年,陈志仁在内湖地主庙创办“平海初级小学”;次年,饶维吉再次牵头筹资,在外湖创办了“大观初级小学”,址设天后宫,办学规模有所扩大。原校名“观海”两字被分拆为“大观”和“平海”,石砰外湖、内湖两地从此各设学校。

观海小学初创时期极为艰辛,教师要校长饶维吉亲顾茅庐去请,学生也要他挨家挨户去招。当时,教师薪水是校长发的,校长的钱则来源于渔行的抽分,渔行又是靠渔民的捐税来养。每年八九月歇海期间,渔行关门,教师的工资要先由校长垫付,届时补还。一旦遇到荒歉灾祲之年,渔民生活艰难,渔行也瘪了,这时校长又成了慈善家了。至于学校本务的工作,大到劝生劝进、求伸求存,细到米盐凌杂、鸡毛蒜皮之事,都要饶维吉亲自关照到位。饶维吉一生筚路开山,两度办校,亥步健行,厥贻孙谋,足称劳苦功高。

在维护地方人民合法权益、打击不法官吏等方面,饶维吉也做出了自己积极的贡献。辛亥革命后,他曾被平阳县知事委任为村长,后又经地方商人推举,任商会会董,这些都可以想见其为人,他的这些任职,也有利于学校的正常开办。饶维吉有一子,名劲夫,毕业于平阳县第一高等小学。劲夫秉承了乃父的劭德懿范,并能克绍箕裘,继任校长,莅事期间,勤劬校务,因操持过度,捐馆于任上。

民国十六年(1927),郑公翼任校长,学生增加到100人,校址迁入地主庙。民国二十八年(1939)间,校长陈友兰,鳌江人,系北平师范学校毕业,任职期间,在校生达280余人,成人班学生达100余人。民国三十二年(1943),校名改为石砰乡中心国民学校,学生达428人,五个年级7个班,10位教师,是民国年间学校最昌盛的时期。民国三十六年(1947)校名为石岙乡第一国民学校。三十七年(1948),学生人数减少,只有201人。民国时期(包括此前)的石砰小学教育,无论就办学规模还是教学质量,在同类区域中,都要算是“翘翘其楚”的。其办学规模以1943年为例,光中心校在校生就达428人之多,分7个大班教学。这对于那个时期的农村学校,可是个庞大的数字。其师资素质也可从历来百姓的口碑相传中得到认可。这些在教育园地上辛勤耕耘的老前辈,其剩膏余馥,犹能沾沔后世,以迄于今。

                       推进者

19499月,人民政府接管学校。由于历经多年战乱,此时的石砰小学一派衰飒:校园被毁,人心不安,经费短缺,生源锐减。社会上则是旧知识分子纷纷靠边,读书无用论到处泛滥。新旧交替时期,出现了教师青黄不接。云中雷屯之际,也正是君子受命之时。李尚谦时年二十四,风华正茂,于是便成了新中国石砰中心校第一任校长的当然人选。

李尚谦担任校长后,学校有7位教师和1位工友,学生98人,分5个班级,校址设在外湖地主庙,学校经费仍来源于渔行抽分。1952年,学校由民办公助转为公办,学制为五年一贯制。1953年下半年又恢复“四二”制,俨然有“中兴”气象。建国初期,学校的教育以“五爱”为主要内容,在抗美援朝运动中,全校师生捐钱捐物。1954年以后,学校实施《小学生守则》。是年,学校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加强了劳动教育。

悠悠草昧,穆穆经纶,李尚谦在任短短五年半,可谓不辱使命。当然这也是多种因素合力促成的。其一,教师待遇高。时举国上下,物力艰难,教师生活普遍清苦。石砰学校则不然。学校转公办以前几年,学校工资由当地渔联会发放。为了改善教师待遇,李尚谦常常周旋于学校与渔联会之间。渔联会则给予学校大力支持,给教师的待遇是:每月大米120斤,每餐四菜一汤(早上喝粥除外),这在当时生活是相当好了。再说石砰是鱼米之乡,山毛海错,粲然赅备,则“有酒食,先生馔”之事也在情理中。筑起黄金台,不怕无贤才。所以石砰虽处山陬海隅,名师却能接踵而至,像当时远近闻名的平阳中学音乐教师倪一望也惠然肯来。其二,校舍建设好。学校于1954年建造了3个苏式大教室,这在当时等于是“忽漠之乡”迁于“皇皇之都”了。在当时的江南片区,石砰小学的校舍也是一流的。其三,教学质量优。1953年,学校毕业生23人参加初中入学考试,结果全部入围,升学考试满堂红为全县绝无仅有,当时平阳中学校长黄雪平为之竖大拇指。学校在这段时间曾出现过短期的辉煌,这里头李尚谦校长的传道授业、斡运转圜之功很大。1964年,石砰小学为提高质量,校长曾敏兼任校刊《春苗》主编。文化大革命期间,正常的教学秩序受到严重破坏,教育质量下降。1970年,教师回队任教,实行民办公助,教师的工资不能按时发给,影响了教师的正常工作和生活。

                      

复兴者

1978年以后,学校加强了党的领导,先后有7位教师入党。198512月,石砰乡文教党支部成立,首任党支部书记陈明概。1982年,民办教师整顿后,实行了工资制,待遇得到提高,教师教学积极性高涨,办学质量有所提高。1987年后学校贯彻分级管理、分级办学方针,先后集资5万多元,新建校舍760平方米,基本上解决了“一无二有”的问题。是年,县府、县教委进行普及教育和扫盲验收,入学率97.8%,巩固率90.1%,毕业率99.5%,普及率94.2%,基本上达到初等教育普及,成为初等教育普及乡。少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87.3%,实现基本无盲乡。中心校负责辅导1个完小。上世纪九十年代是办学鼎盛时期,中心校占地面积6亩,建筑面积2300平方米,办学最高峰时,有20个班级,36位教师,学生1098人。

石砰小学附设初中班始于1972年,在梅岭隔路下庙建一平房,办1个初中班,有内、外湖学生42人,名为石砰乡渔业中学。1976年内、外湖两地学校各办初中班,1980年内湖小学初中班并入石砰中心学校。随后初中生逐年增加,至1984年,初中班级已达5个,学生226人。1984年,乡政府采取群众集资与财政拨款相结合的办法,于石砰部队老营房创办了金乡区第一所乡级独立初中——石砰乡初级中学。时设5个班,258名学生,教职工14人,校长黄尚朗。黄校长任内亲历亲为,为石砰教育今日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其中有两点值得大写一笔。其一是爱心护师资。主要表现在对待代课教师方面。当时初中部代课教师占大多数,黄校长出于极大的爱心,一方面尽量提高这些教师的福利待遇,想方设法解除他们的生活之忧,如安排他们的家属当工友等;一方面热情鼓励他们提高学历层次,并为他们的学业进修予以全费扶助。在黄校长任职期间,取得大专以上学历的代课教师竟达九成以上,现在他们已全部转为公办教师,成为学校教学的中坚力量。这些都是当时其他兄弟学校所无法做到的。其二是公心止分裂。独立中学创办一年后,由于石砰内外两地发生了矛盾,学校曾分离为内湖、外湖两个初中部(1985-1987)。为了尽快结束分裂局面,黄校长积极奔走于各级政府与当地社会之间,献智献力,一派公心,终使两校重归于一。1989年春,乡政府采取多渠道的集资办法,择本乡梅岭隔(即原观海小学北边)兴建了一幢三层教学楼,是年九月,石砰乡初级中学迁入新校址。1992年再扩建一幢教学楼。办学最高峰时达15个班级,50多位教师,700多学生。

20049月,全乡校网布局调整,撤并了石砰乡初级中学、石砰乡中心辅导小学和内湖完小,择原初级中学校址创办了九年一贯制学校——石砰乡学校。时,23个班级,1054名学生(小学15个班级680名学生,初中8个班级374名学生),教职工62人,校长林兴舟。当时,各级政府重教兴学,石砰时势也繁荣昌盛,大小老板数千商人遍布全国,他们热心捐资办学,吴高令、刘维标等商界名人和社会各界人士共捐资50多万元,甘先彬先生捐赠电脑50台。政府投入300多万元扩建了教学楼、图书楼、教工宿舍楼和运动场,办学条件大为改善。现学校占地面积13572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4663平方米,绿化面积2070平方米。 运动场面积6500平方米,有200米环行跑道,两个篮球场。图书室、阅览室、计算机房、实验室、美术室、音乐室、多功能教室等一应齐全。

随着形势发展,尤其是国家推出城镇化建设政策,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石砰人口大量向城镇搬迁,另外,大批年轻人外出经商,因此,生源逐年减少。20115月,苍南县乡镇撤并调整,石砰乡撤并入金乡镇,改校名为金乡镇石砰学校。学校现有13个班级,478名学生(小学10个班级330名学生,初中3各班级148名学生),教职员工36人。学校以“把校园打造成孩子们的乐园”为办学目标,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以“文明礼仪规范教育”为主线,细抓学生行规;以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为载体,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以“艺术节、读书节、体育节”为平台,展示学生才华;以“意义深远的团队活动”为课堂,强化爱国教育;以“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为延伸,磨练学生意志。学校成立了篆刻、绘画、手抄报、篮球、象棋、音乐等兴趣小组;创办了宁馨文学社,出版《小荷》校刊;举办读书节、艺术节、体育节;开展美术兴趣小组户外写生、文学社采风、作家讲座、校园十大歌手比赛、课本(童话)剧表演、讲故事、古诗词朗诵、各类征文、现场作文和美术创作比赛、学生作品展示、校园之星评选等一系列活动,让所有学生都有自己参加的项目,使学生们有了展示才华的舞台,使他们的校园生活充满阳光快乐。近五年来,有200多位学生在全国和省市县各类征文比赛中获奖;有160多位学生在市县各项比赛中获奖(其中篆刻获奖70多人次),学校荣获了苍南县未成年人征文大赛和苍南县中小学生艺术节优秀组织奖。

学校非常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以“教学规范达标”和校本培训为抓手,以校本教研和课题研究为平台,通过课堂开放周、读书沙龙、专题讲座、教师论坛、质量分析会、基本功比赛、观摩课示范课等活动,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有8人次在省市县优质课、教坛新秀、学科骨干教师评比中获奖,有5人晋升为中学高级教师,是全县高级教师比例最高的农村学校。教学质量名列全县农村学校前茅,2010年中考,饶雪静同学以全县第十四名、金乡学区第一名成绩考取温州中学,是石砰办学以来首位考取温中的学子。学校有两个课题研究分获省基础教育教学管理成果奖三等奖和市科研二等奖,学校连续五次被评为“苍南县文明学校”,顺利通过了市教育强乡验收、市“教学四项规范达标”评估验收、市信息化标准学校验收和省三类标准化学校验收。

©政协苍南县委员会版权所有
支持:苍南县政协办公室信息服务中心
地址:苍南县行政中心950室 传真:0577-68881167
浙ICP备 10053579号 浙公网安备 33032702000123号

微信公众号

委员履职认证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