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南旅游》——碗窑古村落与陶瓷文化
时间:2013-03-11 15:29:40 来源:本站

“中国有多奇、乡土告诉你",这是中央电视台"乡土 "栏目开栏的一句口号。近日,央视"乡土"栏目组一行慕名来我县桥墩镇碗窑村拍摄专题节目。笔者作为碗窑当地人和这次"乡土"栏目的采访对象之一,应邀随同他们进村人户,去探究古老碗窑的神奇。

透过那一幢幢浙南闽东风格的民居和作坊,一处处破碗堆和残瓷片,声声水碓撞击瓷土的"砰彭"响,古老碗窑不仅留下了商品经济萌芽时期的稚型,而且还承载了历史的风景和陶瓷文化的遗存。

 

古村变迁

 

碗窑因制碗烧窑得村名,明时属南港归仁乡三十七都,又因村口溪床多礁石,故旧称礁滩碗窑。碗窑由顶窑、下窑、半岭三部分组成,后因建造桥墩水库,下窑部分约占全村近三分之二建筑物拆废,现仅存顶窑与半岭一部分,但完整陶瓷古村落形态依存。

据碗窑博物馆扩建时出土之陶质"金瓶"〔约直径25厘米、高30厘米,元葬俗,装放掏碎骨骸殓具现移葬馆东山坡)推断,元时,碗窑已有人居住生息。据当地巫氏宗谱载,明万历乙亥年(。?^),闽汀州连城县姑田里巫氏第37 世瓷工窑匠巫人公(传称"黑人老",1524—?〉徙经此地,相中这里适宜制碗烧瓷的自然环境,遂定居田腰(顶窑上部,现毁〉拓荒伐木,凿圳引水,建窑制瓷。清康熙乙卯年〔1675〉,余氏始迁祖应华公亦从闽汀洲迁徙上窑,同期而至的,尚有汀州华氏始迁祖天凉公,从金乡迁徙的夏氏始迁祖先秀公,从温州迁徙的江氏始迁祖世济公。明末清初,朱氏始迁祖文孝公名节字仁义,祖籍闽泉州安溪,始迁平邑桥墩之云山大厝基,再转迁下窑竹林脚定居创业后竹林脚宅焚毁,三世祖凤儒公再于现石壁脚建宅定居。随后,又有郑、赖、陈、许、卢、柯、罗、张、杨、赵、林、卓、吴、刘、苏等姓迁至碗窑定居。

至清中后期鼎盛时,碗窑共有近50姓聚居,18条阶级窑(又名龙窑)烧制瓷器,作坊车间数百间,水碓、泥寮数十座。以每条窑可消纳200个工匠制作的产品计,加上原材料、燃料提供者、运输业者、采购商、商业服务人员、手工业者老幼亲属,全村聚居人口达上万人。清末,碗窑生产工艺辐射拓展上至下洋、盯步头,下至桥墩园角。

解放后,碗窑手工业者响应政府号召,组织成立瓷业初级、高级合作社,期间部分采用模制灌浆工艺生产细瓷产品。1957年随着桥墩建造水库,以全村陶瓷手工业者为骨干移民桥墩镇,创办原平阳县陶瓷总厂,下窑建筑全部拆除,现仅剩顶窑一条阶级窑继续生产。至上世纪90年代初碗窑日用粗瓷也因市场萎縮,逐渐停工熄火,村民大部迁居桥墩定居。目前全村常住人口不过百人,但其原始陶瓷生产工艺、工场尚存,村落建筑形态依旧。

 

自然条件

 

相传"神农耕而陶焉",说明农耕和制陶自古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陶瓷的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粘土偶然地粘在了纺织物上,火烧后便坚硬成块,粘土低温的可塑性与高温定型性被聪明的古人利用,便有陶器的雏型。

苍南早在新石器时代,境内就有人类活动的记载。西晋太康四年(^^^),置始阳县(今苍南地属始阳〕,到了宋代,苍南境内已有瓷器生产的记载。据苍南古窑址调查现已发现昌禅古窑址、盛陶古窑址、凤阳窑址群等三处。凤阳窑址群位于我县凤阳乡鹤峰村,窑址群始造于宋代,窑址内器物主要有碗、盘、壶、罐、盏、高足杯等瓷器,并有四处窑床和一处作坊遗址。这表明当时的陶瓷业还处在一种"耕而陶"的家庭副业式的小农经济状况,尚未成为一个独立的手工行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直到明末清初出了一个制瓷基地碗窑,才开始过渡到商品经济,走上专业化的道路。

明末清初是我国商品经济萌芽时期。碗窑之所以身居穷乡僻壤,而成民窑重镇,且延续兴盛长达300多年是这里具有陶瓷生产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陶器的出现,意味着人类对水、火和泥土的征服,碗窑的自然条件首先是7溪水不仅可供陶洗瓷土,而且可以利用流水落差做动力,装置水轮车和水碓,用以粉碎瓷石,这些水碓大都装在作坊中,一轮大大的水车在一汪清亮溪水的冲击下,带动着十几只水碓,不停地上下捶打,将坚硬的瓷石砸成粉末,然后陶洗并做成块状的制坯原料。碗窑村座北朝南,村下溪水川流不息,直达横阳支江人鳌江。碗捆草绳,置放竹排,顺溪而下至南水头水运或经桥墩马路车载外运也只不过1个小时,再用竹排轻载生活日用品回村,满足村民生活又一举两得;再者上游村镇如莒溪、耵步头之批量柴爿树木,也可放排而下送至碗窑,溪流水路便是碗窑之交通要道。其次是火,碗窑处于丘陵地带,四面环山,山里盛产木材,尤以松树为主要树种。松木经久耐烧,温度高而均衡。三是泥土 周边山岗储存着丰富的高岭土矿,即瓷土。

此外,碗窑村庄地处山北朝南坐向,一定坡度极宜建阶级窑起火,自最下层燃火一级一级顺风就势上窜,既提高温度又节省燃料。山坡更适宜生产垃圾丢弃,随水流自然排放。工人于作坊制碗,背北向南,冬暧夏凉,可减少劳动强度,朝阳之处又适宜泥浆干涸,生活起居也怡然舒适。

 

生产工艺

碗窑传统生产工艺可分16道生产工序:采矿、舂土、淘洗、晒泥、掏泥、制胎、修坯、画花、上釉、刮脚、人窑、烧窑、出窑、分级、包装、外运。16道工序分别由9个专业工匠完成。如制碗工、画花工、烧窑工、上釉工、舂泥工、洗泥工、筒碗工〔验收分级〕、撑排工、采矿工。其中画花为女性专属专业外,其他专业皆为男性。在上述工序中,手工制碗与手绘碗花是技艺最高之工种,需具童子工。另外,烧窑工也需要经验丰富的老窑工担任。烧窑每月4次,每次约需7 天,其中人窑摆放约1天,烧窑约22夜,不得中断,熄火降温约2—3天, 出窑约1 2天,循环往复,整村长年累月,生产不停,窑火不断。

在古瓷器烧制史中,瓷碗犹如一朵耀眼的明星在闪烁,因为碗是人们吃饭的主要用具,特别是在人类的童年时代更是这样。碗的历史绵延几千年,到了东汉晚期,真正意义上的青瓷碗才产生。从此以后,碗的造型和质地逐渐固定下来,为瓷质,直到现在都没有改变,瓷碗几乎成了碗的代名词。

常言"民以食为天",而瓷碗在此时实际上已经成为食物和人之间交流的工具,是每一个人所必需的。所以,在历史上再没有比瓷碗更多的瓷器了。在品种上,瓷碗是万紫千红、群星璀璨,逐渐形成了光辉灿烂的碗文化。碗窑生产的产品也以瓷碗为主。碗窑的碗为青花瓷质,窑为民窑。较之官窑工艺,特征显著。

一、原始性。碗窑生产之工艺水准与生产流程一直保持不变,应属古陶瓷发展从制陶时代转人制瓷时代的转型期工艺,而又兴盛于明末清初我国商品生产萌芽时期。而同一时期景德镇、龙泉等地已进人官窑精瓷时代,如果说他们的产品是陶瓷领域的阳春白雪,那么碗窑产品便属于下里巴人。虽无精瓷精致,但价格低廉,品类齐全,民间应用更为广泛。原始产品最大的特点在于生产工艺上,制瓷出坯阶段皆由一人独立完成,而无官窑精瓷按品种经压膜成型、修坯、饰面、往复过釉等细分多道工序、多人分工协作那么繁复。而独立完成成型产品使制瓷工人之技术更具功力与水准。

二、美观性。碗窑的青花碗造型规范,制作精细,线条古拙,大件器物不变形厚薄均匀、工整,底足打磨后呈泥鳅背状,底较大,手感滑润,器形以敞口深腹碗最多。另外碗窑的青花碗发色淡雅平和,较注重釉质,施釉恰当,不是很厚,丝毫也看不出厚釉感。有些出土青花碗色调浅淡,由于呈色不稳定,青花碗上有晕散现象,底部有縮釉点。绘碗花皆为女工,花鸟鱼虫、岁寒四友、龙凤书法均由人独挡一面迅捷完成,风格粗旷豪放,宛若国画之大写意技法;画笔用具以自制狗毫为主,狼毫为辅。官窑精瓷所绘画花,或细描绘色,或粘贴印制花版;若自绘者又分打稿描线成底,再分而填色,宛若国画之工笔技

三、实用性。碗窑产品于人们日常生活、习俗用具无所不至,碗、盘、品、瓶、杯、盏及文房四宝中的笔架、砚台、笔枕、滴水倒头瓶、印泥盒、各种香炉无所不有。

正是由于其粗瓷更具民间性特质,产品深入农村,市场较之精瓷更为广阔。解放前碗窑产品市场跨越长江南北数省与台湾,并经台湾出口东南亚诸国。
©政协苍南县委员会版权所有
支持:苍南县政协办公室信息服务中心
地址:苍南县行政中心950室 传真:0577-68881167
浙ICP备 10053579号 浙公网安备 33032702000123号

微信公众号

委员履职认证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