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南百年老校》——灵溪一小
时间:2013-03-19 14:25:48 来源:本站

林子周 杨道敏

灵溪镇第一小学(简称“灵溪一小”)的前身系“吾南书院”。据考证,灵溪一小若从乾隆三十年(1765)南水头石佛亭边的“吾南书院”始建算起至2012年,已有247年历史;若从清光绪八年(1882)移建到灵溪的“吾南书院”算起,至2012年也有130年历史。

第一节 吾南书院与灵溪一小

一、吾南书院先驱李长春

民国《平阳县志》卷十《学校志》载:“吾南书院旧在三十六都水头石佛亭后废寺基,乾隆三十年(1765)邑人李长春、张致礼倡建,初名南和”。县令何子祥在《吾南书院记》一文中也提到:“兰松(今南宋垟)李君长春、张君致礼素以急公向义著谋于乡,谓:‘我南港士风于昆阳不后,人其可不体我邑父母意,亦造一塾以培子弟乎?’其乡咸以为是,爰定石佛亭后废寺基而请予断其可否……李君历指曰:‘屏翠幙青,凌霄侵汉,缭绕于后者,则为状元内;支则分自大玉仓,转鹅公髻数十里,起伏奔放以至此也。’”

李长春何许人也?他就是浙南闽东民间广泛传说的“南宋李士林”。传说故事《杨梅一株不卖》《被头盖私章冒认老婆》《帖对联戏县官》等精彩的内容太多太多了。上世纪80年代,林子周收集的10多篇民间故事,就有7篇入选《温州市民间故事卷》。在这些传说故事中,他是戏弄贪官的智者,是报复奸商的怪人,是教训莽汉的长辈。

查一下矾山南宋《李氏族谱》,就有“长春”名字:“长春,住宋洋坑边,分为恭房,讳森,字士林,号信斋,生康熙癸未年(1703八月廿九日子时,卒乾隆丁酉(1777)年十二月初一未时。”还有一本光绪丙戍年(1886)《李氏宗谱》更为珍贵,其中有一篇文章题目是《祀田记》,全文约一千字,落款为“乾隆四十二(1777)年二月清明  吉旦  移平六世孙长春字士林记载。”这是李士林亲手写的一篇传世文章。《信斋公事实》又载:“公字士林,毅菴公长男也,颖慧强毅,读书未成……复习商贾,常以数千金往来闽广间……筑造海塘,倡建郡城南港栈及造南湖(和)书院、桥墩桥。”时任平阳知县何子祥在《吾南书院记》提到的“兰松洋李君长春”,与《李氏族谱》中的李长春是同一人,也就是我们民间传说中的李士林。

再回到清光绪八年(1882)到任的平阳知县汤肇熙写的《吾南书院记》记载:“平阳南港之吾南书院落成,其乡人士以记请而详其巅末,曰:昔卅六都桥墩门石桥,长数十丈,上有屋,屋以杉木架。乾隆卅年,洪涨桥圯,木汛至水头不散,居民争欲取。适李长春至,亟止之。谓:宋代鹅峰书院成,南港人文遂盛,遗址即松山之文昌屿是也。今木远流不散,或天有意斯文乎!于是就水头之古营基石佛亭旁,构书院。额曰:南和。时西隐寺(位于玉苍山)僧行不善,有田八十三亩,前宰何公以充入书院,资膏火,谕李长春等董之。三十二年,乡人还寺田二十亩,更南和额曰:吾南。”内容说到乾隆三十年(1765)的山洪大水,把桥墩门大石桥上的木结构的大桥屋,冲到了南港水头这个地方。整个大桥屋的木架子还没有散开,当地的老百姓争着要把木头拆散,分了拿回家。正好碰到了南宋李士林路过此地。他极力阻止,并提出利用这个大桥屋,在当地建设一个书院。此后选址于石佛亭(现为石佛寺)后荒废的寺基中。当时初定把这个书院命名为“南和书院”。此后,在平阳知县何子祥的大力支持下,将西隐的八十三亩田的田租收入,作为书院的补贴经费。乾隆三十二年(1767),何子祥取北宋理学家、教育家程颢(10321085吾道南欤( 程颢嘱咐学生游酢,请他们把理学传向南方)之义,易名为吾南书院

李士林不只提出建议要利用这个大桥屋来建设书院,他还积极地动用自己的人际关系和经济实力来建设书院。他是当时全县有名的大商人,谱载他“常以数千金往来闽广间。”他“筑造海塘,倡建郡城南港栈及造南湖(和)书院、桥墩桥”等,乐善好施是他的一贯风格。《吾南书院记》又提到:“李长春殁,董事张致礼以力难复旧。”再一次验证了李长春在吾南书院的建设和维持正常性的教学工作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何子祥《吾南书院记》载,学校“爰定石佛亭后废寺基,而请予断其可否,予援萧公共相之,则见夫叠山献重岩,周遭环列,长湖曲沼,左右汪洋,其光景殆难指数……量以弓口,长可三十弓,横可十五弓,积算得七百二十二步,计实得地三亩另。因与萧公经营之,中劈三楹为讲堂,并山长卧房。前三楹翼以厢房各九,后五楹中仍供佛像……春而起工,孟夏告竣……”由此可看出当时书院建造始末和地势格局。从知县何子祥、汤肇熙的文章中,我们再一次验证了《李氏宗谱》的内容,确认了李长春是“吾南书院”的办学先驱。

到了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久失修的吾南书院,被台风毁坏,从此停止讲学。从李长春最初倡建的“南和书院”算起,走过了27年的历程。此后,学校连同乾隆三十二年(1767)拨还乡田剩下的62亩院产并入了平阳城关西门的“龙湖书院”。

在这里,还要提一下与李长春一起创办书院的张致礼。我们通过观美桃湖村张加齐书记,查找了当地的《张氏宗谱》。谱载:张致礼“号志霁,生雍正庚戌年(1730)八月十四寅时,卒嘉庆庚申年(1800正月初八申时,国学生。父挺英公,国学生。”《张氏宗谱》中虽然找不到关于他的其他信息,但可以看出,他是当地非常有威望的文化人,起码说父子两代都是国学生。张致礼的年龄比李长春小27岁。乾隆三十年(1765),李长春与他一起创办吾南书院时,他正好36岁,正是年富力强的黄金年代。

二、许元达重建吾南书院

从乾隆五十七年(1792)吾南书院停办至清光绪八年(1882)重建复办,其间整整有90个年头。

光绪八年,汤肇熙任平阳知县。汤肇熙,江西万载人,清同治二年进士,他是一个非常重视教育的清官,曾以自己薪俸为书院发奖,著有《出山草谱》8卷。这一年,灵溪人许元达倡捐百金,与林聘珍、丁佩珍、董蔚文、朱景新、黄直清、萧凤冈等7人为首事,筹集资金千数百缗,准备以南水头的“吾南书院”名义在灵溪街后(今02小区)建一所书院。

对于许元达的慷慨捐资办学,汤肇熙在《吾南书院记》中大加赞赏:“元达仅中人产,助钱百余缗[1],鸠工庀材[2],独任其劳,而公尔忘私一切自损累勿计也。”这段文字翻译成白话,就是说:许元达的家产属于中等水平,不是特别富裕,而他自己为了建设书院却捐出许多钱,很不容易。书院准备建设时,从工匠的挑选,到材料的准备,他都是自己出面,周到地处理各种事务,他公而忘私投入书院建设,自己还贴进了许多东西,都没有拿去报销。他从不计个人得失。汤肇熙还表扬他:“今之许元达,犹昔之李长春也。”

当时在书院的选址方面非常注重环境。《吾南书院记》中写道:“其形势,后倚玉苍之燕头山,前面鹿角峰,灵溪水环腰如带;其左有池,右毗济婴公所,其神祀文昌。”此地环境优美,交通方便。南面就是灵溪街道,街道的东边,就是埠头,两水交汇,东向可以通向鳌江码头和江南各地;西向可通南水头,经过桥墩门的“闽浙大道”也在附近。

在灵溪名人志士的支持之下,经过两年的建设,新吾南书院于光绪十年(1884)竣工。这所书院的规模不小:占地面积6亩多,前后共有两座校舍,左右两边还建有18间的厢房。据一些健在的灵溪老人说,上世纪二十年代,灵溪一小仍然是一个木结构的大四合院,前后两座校舍,加上两边18间的厢房(见后附的《1966年前的学校平面图》)。

校舍竣工后,汤肇熙把过去合并到平阳城关西门“龙湖书院”的62亩田重新归还“吾南书院”,书院将每年的田租收入用于教学补助经费;并拨出五岱山义学每岁束脩钱三十缗,作为书院课奖;其余尚有乡人助田捐金者为数不少。汤肇熙还于光绪十年孟春(夏历下月)专门写了《吾南书院记》(青石碑现存灵溪一小),并为“吾南书院”撰题了“喜吾道南矣,求师得师,庶几教化昌明,习俗无歧遵大路;障百川东之,学海至海,从此文澜壮阔,源头有自出灵溪”的楹联

书院当时的教学一般与私塾蒙馆的教学相差无几,大都授以《蒙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神童诗》《千家诗》《幼学琼林》《四书》《五经》等。

第二节 三任校长的陈毅甫

 光绪二十九年(1903),清朝廷推行新政,废除科举,停办书院,兴办新学,灵溪街后的吾南书院改办“吾南初等小学堂”,为灵溪学校之始。教育宗旨仍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贤”。经费也以吾南书院田租为主,辅以县税支持。

民国二年(1913)一月,灵溪创办高等小学校,以原吾南书院及济婴公所为校舍,称“镇立南港高等小学”。晚清秀才、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生陈毅甫(18771939)被委任为校长,开始改旧制为新学,设三级,并添办春季始业科一班。低级设国语、算术、唱游、图画、手工劳作等课,中级设国语、算术、常识、音乐、体育、美术等课,高级设国语、算术、历史、地理、自然、修身、英语、体操、音乐、公民等课,顺应了当时社会潮流。在三年任期内,由于德智体并举,所教课程符合孩子心理,并能正确引导学生情趣,启发学生思维能力,学生们学习兴趣浓厚。

民国十二年(1923)颁行新学制,南港小学即改为“平阳县立第九完全小学”,经费则由县供给,学费便宜,学生逐年增加,到1932年陈毅甫最后一次担任该校校长时,旧校舍已无法容纳。为此,陈毅甫写信给学生许超(曾留学法国,并取得博士学位,时任越南华侨总商会会长)求援,许超马上汇款3000银元。但扩建校舍经费还是不够,陈毅甫就向社会各界筹募,并为建造新教学楼而外出考察。此后,工程从开工到建成,只用了不到一年时间。1934年春建成的南港高等小学教学楼是欧式建筑,宏伟壮观,在当时可算一流。教学楼落成时,举行了隆重的庆典活动,县里官员和社会知名人士都来参加。陈毅甫还亲自谱写《新教学楼落成歌》一首让学生歌唱,迎接各界人士。歌词是这样写的:“莺声宛转,花草茸茸,看巍峨校舍,伟大堂皇,庆祝落成行典礼;门前桃李舞春风,育才救国,启迪童蒙,勖勉莘莘学子,前程远大无疆”。

学校的校歌也是陈毅甫填词并由历届学生传唱。其歌词为:“苍山灵水,秀气所钟,门前桃李,蓬勃苍笼;愿以吾南,景仰鹤峰,师生讲诵,其乐融融;愿铸多士,匡国启蒙,努力青年,学海无穷。”

办学的质量影响着学校的兴衰,在这样的形势下,陈毅甫填词、音乐老师谱曲的《欢送毕业生歌二首》、《毕业生答谢在校生歌二首》,在欢送答谢的气氛中加深了学生感情,又使之相互鼓励,这些均说明办学者认真和严谨的办学态度。在校生欢送毕业生歌二首词是这样写的:

1、薰风吹,荷花香,六年级同学毕业好时光。柳丝添絮,离情重,别于教从,何处说凄凉。

2、诸君此去行程壮,校誉远扬,勿彷徨,快翱翔,看鹏程万里,乘风破浪。

毕业生答谢在校生歌二首词是这样写的:

1、朋友们,莫悲伤,青年有志在四方,临别依依,休作儿女样。心心相印,毋相忘,暂时别有何妨。

2、惕励语,牢记在心肠,形离神合,还似在一堂。朋友们,敦品立学,须早相,休辜负好昭光。

陈毅甫三任校长虽没有任课任务,但经常为毕业班上课,讲授礼、义、智、信,为家乡文教事业费尽苦心。在陈毅甫的督导下,学校教学体制日趋完善,并取得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好评。至此,南港高等小学声誉大振,矾山、马站、桥墩、藻溪等地学生纷纷来校就读。

民国十二年(1923),陈毅甫任县立第六小学校长,任期四年。民国二十一年(1932)至二十三年(1934),任平阳县立南港区中心小学校长。他三次担任灵溪高级小学校长,任期合计近10年。期间负责改进教学体制。由于他有高等学历,又能适当吸收日本教学经验,加以对事业兢兢业业,每一次进校,学务辄为改观。优秀的老师,认真的教学,在当时属于一流,从而培育出一批又一批能适用于各项事业的优秀人才,包括1933年毕业的章力行少将。当时的学生在数十年后,犹能作温馨回忆。自己另有所就,后期校务,则由其子陈雄池主持常务,自己则时有督导,并帮助扩建校舍。为纪念他为家乡文教事业所做的巨大贡献,一直到解放初期,学校办公室里都挂着他的大幅相片,下边还写着:校创办人陈毅甫先生。

陈毅甫(18771939)别名鸿玑,清光绪三年(1877)诞生于背靠大山、面临清溪、山清水秀的藻溪盛陶源美内。毅甫聪明好学,少从叔父遇辰学习,后从宜山陈锡琛受业。两位先生教学很注意学生的品德培养。毅甫秉性正直,加以先生熏陶,因此品学兼优。光绪二十八年(1902),推行新学制,平阳开办县学堂,毅甫进入县学堂学习。同年考中县学生员。当时,平阳全县150多个考生参加县级初考,考生经三场考毕,各以底稿传阅,互相吹捧,以为是科必中。唯有陈毅甫和灵峰郑左书胸有成竹,坦然处之。果然初试桂榜,郑左书考第一;陈毅甫考第二。经温州再三场复试,陈毅甫夺冠,郑左书居第二。

陈毅甫考中秀才后,即自办私塾以教书为业,因学识渊博,教学有方,他的学生个个成绩优良。灵溪许家驹在他精心教育下,13岁便考中秀才,被誉为神童。为开拓眼界,光绪二十九年(1903),陈毅甫又与刘绍宽一同入上海马相伯举办的震旦学院读书。

甲午战争后,平阳立志有所作为者,或到日本考察,或到日本留学,蔚成风气。光绪三十一年(1905),陈毅甫带学生许家驹东渡日本,入早稻田大学学习,并一同毕业于早稻田大学理化系。宣统元年(1909),学成归国。他目睹当时社会污化现象,厌恶仕途,无意宦游。这时平阳县学堂改成高等小学,他应县学堂校长项雨农邀请,聘任为国文教员。1912年被选为县议会议员。

民国二十八年(19399月,陈毅甫去世,享年63岁。因受大家爱戴,为他送葬的上千人组成浩浩荡荡的送葬队伍,延伸一公里多,很是热闹。刘绍宽作挽联云:少我十年,相与城南讲学,海上问奇,持躬端粹,众交推当不在弟子列;居乡卅载,无非乐育英才,敬将公事,宿望老成,今遽谢宁独为吾党悲。

第三节 解放后的灵溪一小

19497月,人民政府接管学校,许文仪任校长。1950年学校改称灵溪区中心小学。建国初,尽管当时学校发放工资都有困难,许多教师都能坚持工作,并经常排戏演出,下村教冬学,开展斗霸斗争等宣传活动。1952年暑期,全体师生集中平阳进行思想改造,按省定编进行工资改革。此后,教师地位逐步提高,受到全社会的尊重。“文革”前十七年,教学秩序正常,领导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师资雄厚,培养了大批人才。19669月至19698月,因“文革”停课,学校成为灵溪区教育系统两派斗争、大小会议及各种活动的中心。19681216,两派武斗,校舍被烧毁一部分。19699月,虽“复课闹革命”,但因实行“贫管”,学校管理仍然混乱。1970年,在原校址重建校舍,教师“回队任教”,工资改为工分制,下放至农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校开始拨乱反正,教学秩序恢复正常,成为灵溪区中心小学。1981年苍南建县后,因县小未设,学生数激增,教室拥挤,曾实行轮读制。19848月建立校党支部,颜怡在任书记,陈余全任校长,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198511月,苍南县第一实验小学(时名苍南县中心小学)从灵溪镇中心小学析出。1987年由陈大弈接任校长。翌年8月又析出灵溪镇二小,易校名为灵溪镇第一中心小学。1990年全校共33班,学生2006人,教职工68人,校园占地面积5800平方米。附辖镇一小分部(前身是樟浦小学)。19958月,灵溪镇第三中心小学再次从灵溪镇第一中心小学析出。1998年,因老城改造,学校移至灵溪镇望江西路重建,并改名为灵溪镇第一辅导中心小学。

第四节 搬迁到晓峰的灵溪一小

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县城人口的迅猛增加,原灵溪一小的办学条件已远远不能满足需求。镇委、镇政府决定开发“灵溪02小区”,并用开发小区赚回的钱建设灵溪小学。2000年,灵溪镇小学搬到了崭新的晓峰校舍。截至2006年,已完成教学办公大楼、科技综合楼、学生餐厅建设,并建成一个200塑胶运动场。时有教学班33个,学生总人数1897人。全校教职员工96人,专任教师77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31人,已获得大专、本科学历和在函授大专5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76%,教师合格率为100%

“苍山灵水,秀气所钟”,百多年来,灵溪镇第一小学数易校名,不断发展。如今,气势恢宏,风景秀丽,环境优美的校园已经成为师生学习、工作的理想场所,成为今天浙南大地的一颗璀璨新星。目前,灵溪镇第一小学占地面积3.2公顷,总建筑面积14006平方米,绿化面积12000平方米。拥有建筑面积5553平方米的教学办公大楼、建筑面积4901平方米的科技综合楼、建筑面积478平方米的学生餐厅和1200塑胶运动场。教学大楼有标准教室和辅助教室40余个,科技综合楼内有标准学生实验室2个,计算机房2个,学生舞蹈训练室、劳技室、科技室、美术室各1个,还有4个音乐专用教室。学校有完整的闭路电视系统和室内外广播系统,配有两个藏书丰富、可同时容纳300人阅览的图书室,所有的设施为全校师生的教与学提供了物质保证。学校先后被评为浙江省示范小学、浙江省绿色学校、浙江省Ⅰ类标准化学校、全国新教育优秀实验学校、温州市花园式单位、温州市文明学校、温州市《行规》达标学校、温州市文明学校、温州市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苍南县文明单位、苍南县文明学校等荣誉称号。



[1] 缗:【注音】mín,一千钱称缗,同贯。穿钱的绳子,引申为钱。

[2] 鸠工庀材 :【注音】jiū gōng pǐ cái  【注释】鸠:聚集;庀:准备。招聚工匠,准备材料。形容建筑工程的准备。

©政协苍南县委员会版权所有
支持:苍南县政协办公室信息服务中心
地址:苍南县行政中心950室 传真:0577-68881167
浙ICP备 10053579号 浙公网安备 33032702000123号

微信公众号

委员履职认证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