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南百年老校》——五凤学校
时间:2013-03-25 9:28:20 来源:本站

陈维龙

桥墩镇五凤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因南临福建,教学范围辐射浙闽两省边界,是五凤社区主要的教育阵地。学校自清末创建以来,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曾五易校址,八更校名,办学历程曲折而坎坷

艰辛中起步

五凤学校前身系苏氏书房(私塾),光绪年间(约1902)由陈朗川历尽艰辛创办,校址设在阴暗窄小的苏氏宗祠。当时群众和师生对改变教学现状的呼声甚烈,经多方协调,于民国二年(1913)迁址相公爷宫,后又移到水尾宫,其时称蒙馆,堂长陈作连,其后25年中时办时停。

民国二十六年(1937),陈衡、陈冉、陈景琳、陈应星、王、王平甫等筹款举办“五凤乡第一、二、三保联立国民学校”,荐陈衡为校长,校址移到加良水尾宫,同当时的乡公所并用,并一直沿用到1972年。其时学校除以教学为中心外(采用启发式教学),兼对学生加强民族服务尽忠教育,开展抗日宣传,实行战时训练活动。次年陈应星继任校长,时教师4人,学生94人。民国三十一年(1942)学生增至165人,始办高级小学,学制六年。第二年,首届高小毕业17人。同年增办成人初级班l40人,总计学生达204人,教师8人。历六载,陈冉接任校长。次年秋王平甫任校长。民国三十七年(1948)成人班停办,陈衡复任校长,教员由校长聘任,生源大多系农民子女,经费由县、区拨给一部分,民筹(又称捐款)一部分,校田田租收入一部分。到1949年这四十多年中,虽时办时停,几度搬迁,但为五凤教育事业奠定了基础。

曲折中前行

1949年,人民政府接管学校,校名改为“五凤小学”,只办初级小学,采用民办公助的办法发展学校,学生数逐年增多。时年学生37人,2个班,平阳县政府任命陈冉为校长,历两年,由华绪棋接任。1952年,校长陈上滔,学生50人,分一年和四年级2个复式班,教师2人,学校以“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和抗美援朝为思想教育内容,以苏联凯洛夫五个环节为课堂教学方法。1956年改校名为“加良小学”,校长吴如元,复办高小班(六年制),学生4个班153人,教师5人。1958年,第一届高小毕业生16人,其中7人升入桥墩初中,全校学生总数达到100多人。同年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半耕半读,学校组织全校师生上山烧炭、喂猪养兔、种试验田等,所得收入补充学校经费之不足。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教师外出串联,上课不正常,校产破坏严重。1969年正式复课,学制实行五年制,并设有小学过渡班。1970年,实行教师回队任教,校长(时称贫下中农管理学校领导小组主任)赖士元。1971年学校附设初中班,学生增多,校舍不敷使用。

1973年,党和人民政府体念革命老区经济之落后,山区办学之艰辛,县拨款建造8个教室,共有420平方米米。因建筑物资紧缺,施工进度迟迟不前,直至次年方竣工付用。学校最初有学生100多人,以男生为主,是年第一届初中毕业生10人,其中3人升入桥墩中学。

1978年改校名为“五凤公社中心校”,林来旺任副校长,主持工作。林调离后,雷顺兰续任。1982年民办教师整顿,全公社辞退三类民办教师3人。1984年,王邦理、陈作世任副校长各一年,并辅导凤鸣、前完小和下村、思居、上岙、南山头、大隔、利阳、水沟、白玉尖8所村小(半山小学于1981年秋停办)。

1986年更校名为“五凤乡中心校”,苏敬清任校长。是年12月,学校建立党支部,苏敬清兼任支部书记。1987年在乡政府的帮助下,通过多方筹款和上级补助,扩建2个教室,征用山地2900平方米为校园。1989年,再次扩建2个教室,但校舍还不够用,教师住宿等配套设施还未能解决,教师仍栖身于水尾宫。

1990年,学校小学部10个班级,初中只办到初二,初一、初二各一个班级,共12个班,学生537人(含初中生117人),教职工22人,其中公办4人,民办4人,代课13人,炊事员1人。

1992年,学校改名为“五凤乡辅导中心学校”,下辖2个完小、8个村小。1996年增办初三,五凤学校才真正成为一所九年一贯制的山区学校,给五凤村民的子女就读初中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不用再到20多公里外的桥墩中学读书。

困境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发展逐年加快,面貌日新月异,欣欣向荣。其中1994年为五凤学校发展的转折点。五凤是老革命根据地,刘英和粟裕率领的红军浙南挺进师曾在五岱山一带活动。199410月,苍南县曾在五凤南山头立了一座红军挺进司在五岱活动纪念碑,由南京军区副司令张文碧题词。时年乡党委宣传委员苏曦专程到南京拜访张文碧,张文碧在了解了五凤的情况后,写信给时任浙江省省长万学远。万省长了解情况后写信给省教委主任郑楚方,指示五凤是否列入扶贫建校,请斟酌”。郑楚方于19955月亲自来到五凤乡考察,考察后向万向集团争取到200万元资金,其中给五凤学校80万元。19968月,乐清正泰集团向五凤学校捐资30万元,省九三学社向五凤学校捐资5万元,终于在1997年建成现在的教学楼和实验楼,建筑面积5889平方米,学校总面积16700平方米。经县领导讨论决定,把学校初中部命名为“五凤万向中学”,主教学楼命名为“正泰教学楼”,小学部命名为“五凤九三小学”。从此,五凤学校引起社会各界更多的关注。

1999年开始,万向集团为五凤学校学生和教师分别设立助学金和奖教金,并逐年加大资助力度,1999年资助5.4万元,2012年增至11多万元。十多年来,万向集团对五凤学校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浙江科技学院自1999年以来,每年都来校进行支教等,并在2001年捐助15万元用于学校的教学工作。200012月,香港大学副校长程介明教授、上海教科所所长蒋鸣和教授、印度纳玛·拉劳博士、北京池瑾博士等一行二十多人来校进行为期一周中印小学数学教学对比研究调研,其中北京池瑾博士在学校蹲点调研三次,每次2周,对学校教学工作进行指导,促进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学校受益匪浅。

近几年,在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下,学校的硬件设施又上了一个台阶。2006年,县下拨资金,同时学校向挂钩单位如万向集团、杭州科技学院、县九三学社等筹措大量资金,并做好基建工作,完成学校的各项配套设施,200712月通过温州市教育强乡评估。2008年五月份完成食宿改造项目,并通过验收,大大改善办学条件,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学生生均宿舍面积3平方米,11床和食堂生均面积1平方米的目标。2009年创建省Ⅲ类标准化学校并通过市检查评定。2012年下半年县局对学校硬件建设进一步加大,一是将对地质灾害点(运动场)投资130多万元进行网格护坡加固;二是对原旧教学楼作为校安工程立项,投资104万元(专项资金已下达),将建成有18间房间的教师宿舍楼,这将大大改变学校的办学条件,彻底改变大部分教师要租民房为宿舍的历史,使外地教师能安心教书,同时也大大节省学校的费用,使有限的公共经费尽可能地用在刀刃上;三是学校正在创建市级标准化图书室和实验室,这将进一步提高办学条件。

为了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和办学内涵,在全体师生努力下,共同提炼了“为孩子一生幸福做准备”的办学宗旨。从细节入手抓“行规教育”,积极营造书香校园,校园四节规范化、常态化。时刻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学生在各级评比中成绩突出:在县春天送你一首诗、县市二四年级书写规范字、县双语之星、县小论文评比、县未成年人征文、县市艺术节活动、七巧板比赛、书法大奖赛等共计获奖400多人次。

同时,学校非常关注教师专业发展,以“榜样示范、专业引领、过程指导”的策略,通过师徒结对、校本教研、课题研究、规范达标、教学汇报、全员赛课、专业读写、共同体活动等载体逐步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近五年来,有23名教师完成省市县三级的“领雁工程”培训,8名教师完成县第四、五学科骨干教师研修培训。有11名教师完成省市县三级90学时培训。近五年来,有1人获全国优秀教师荣誉,2人获全国新教育实验先进个人荣誉,1人获省教学能手荣誉,1人获市优秀班主任荣誉,1人获市新闻奖教金荣誉,1人获市学科骨干荣誉,1人获县学科带头人荣誉,2人获县教坛新秀荣誉,3人被评为县学科骨干,教师作县级经验介绍10多次,在县级以上论文及基本功评比中获奖达100多人次,学校综合办学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近几年来,学校获得较多的集体荣誉:2006年通过县“平安校园”验收,2006年、2008年被评为县级文明学校,2008年被评为县小班化实验学校,2009年被评为年县绿色学校,同年被评为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先进单位,2010年通过温州市小学四项教学规范达标评估组验收,同年被评为温州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达标学校,2009-2011年度被为县教科研先进单位,2011被县教育局评为规范化管理工作先进单位。

20115月,苍南乡镇撤并调整,撤五凤乡并入桥墩镇,学校更名为“苍南县桥墩镇五凤学校”。随着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五凤村民大量向桥墩、观美、灵溪等地搬迁,生源明显减少,学校规模逐年缩小。

20127月,原校长侯营翰调离,陈维龙继任校长。目前,学校有行政办公室、教师办公室、会议室、少先队活动室、卫生室、图书室、仪器室、科学实验室、音乐室、美术室、体育室、劳技室、电脑房、多媒体教室、校园广播系统、监控系统等;有蓝球场一个,排球场一个,室内乒乓球桌3张,沙坑一个,一条200环形跑道,一条100直道;图书室藏书14310册,各种教学、实验、电教仪器品种齐全,数量足够,基本达省级一类标准。学校现有12个班级,417名学生,其中小学8个班级276名学生,初中4个班级141名学生;专任教师36人(其中中级职称11人,学历合格率100%)、校警1人、门卫1人、食堂工作人员2人。广大教职工热爱山区教育,扎根山区,以校为家,爱岗敬业,继续推进素质教育,为山区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而努力奋斗。(原校长苏敬清提供部分史料)

©政协苍南县委员会版权所有
支持:苍南县政协办公室信息服务中心
地址:苍南县行政中心950室 传真:0577-68881167
浙ICP备 10053579号 浙公网安备 33032702000123号

微信公众号

委员履职认证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