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黄超任内学生翻番
黄超(1890—1970),字群觉,号醉农,原名体煜,字以行。金乡镇北郊大桥头村人。毕业于温州第十师范学校。宣统二年(1910)任教宜山江南高等小学,历时18年。由于他热心教育,工作勤奋,且富有教育经验,在县内颇有名气,倍受金乡各界关注。民国十七年(1928),应时任平阳县立第五小学校长潘仲武及金乡社会名流竭诚邀请回金乡,在平阳县立第五小学(后称金乡小学)任教。翌年校长潘仲武病逝,黄超为众望所推,继任校长达14年之久。
接任校长后,黄超逐渐调整、充实教员队伍,千方百计聘用贤能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他以陈辅卿、陈藕卿为左右手,分别委以教务主任和总务主任等职,时人戏称他有“左右二卿”:陈辅卿的数学教学深入浅出;陈藕卿理财精明,内助得力。此外,国文教员李梅澄文学造诣颇深。自然教员张光贤心灵手巧,能制作各种生物标本。音乐教员刘百展能歌善舞,还熟谙各种乐器及杂技。上世纪30年代初,金乡小学文娱活动活跃,演出大型童话歌舞剧《葡萄仙子》,轰动一时。民国二十三年(1934)举行首届校体育运动会影响全县,学校声望大增。由于师资水平高,校纪学风良好,学校信誉大增,四乡及马站、矾山、赤溪等地均有负笈来金乡小学求学的学子,学生数逐年增多。
自民国十八年(1929)接任校长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金乡小学学生人数几乎翻了一番,原有校舍文昌阁楼和东楼已不能满足办学需求。民国二十四年(1935),黄群觉积极筹集资金,着手准备筹建小学教学楼(西楼)。他日夜操劳,四处奔波,以他的声望和不懈努力,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尤其是得到金乡小学老校友、时任上海出版局总经理王叔旸的慷慨解囊及时任全浙总工会主持人殷汝骊等人的鼎力相助。筹集资金后,他亲自规划抓基建,专款专用,从不浪费。翌年,西楼竣工,学校教学设施逐步得到改善。为美化校园,使学生有较好的学习环境,他亲自在学校通道两旁栽植冬青,在泮池四周植上松柏、月季、樱桃等,抽空勤浇水、勤管理,使花木茁壮成长。民国三十一年(1942)为教育年,实施学龄儿童强迫入学的义务教育。第二年,在校班级达21个,学生943人,为民国时期班级和学生数之最。民国三十三年(1944)以后至建国前,学生数徘徊在650人左右。
民国三十七年(1948)正月十五,文昌阁不慎失火,他老泪纵横,数日食寝不安。在家养病的他不辞辛苦,作为发起人,与时任校长陈则之等人筹建校舍,租借金乡小学附近的夏家祠堂,以解决部分学生上课无场所的燃眉之急。因他从不关心家务事,深有怨言的其妻对其子女说:“你爸心中的家就是学校。”
黄群觉治校严谨,他深知要办好教育、管理好学校,就必须严于律己、率先垂范。他制订了一些可行的学校规章制度,要求全校师生共同遵守执行,自己起带头作用,绝不例外。如在金乡小学校规中有关学生升留级的规定:“几每位学生期末成绩及格者,方可升学;不及格者,予以留级。”时有黄群觉内兄陈某之子,原成绩不错,但念三年级上学期时,因病误课数月,期末考试算术未能及格,按校规定,应予以留级。陈某恳求校方破例准其子补考或随班生读,被黄婉言谢绝。陈又妄拖黄妻再次说情。黄说:“侄儿情况虽为特殊,但身为校长,我却无法破例照顾。如同意,今后如何领导他人开展工作?请你兄多加原谅。”陈见再三说情未果,心中十分恼火,责怪黄不近人情,毫无亲情。此后,其内兄陈某怨恨在心,不与黄某来往,关系惭疏。此事虽小,但影响甚大。
出身贫寒之家的黄群觉深知穷人家的孩子要想入学颇为困难,为使更多的贫困子弟能够上学,在其任内,首先实行贫困学生学费减免制度。每逢开学时,黄群觉先与级任教师研究贫寒学生的学杂费减免问题,对其中的优等生扶助不遗余力,决不遗漏一人。学生陈华民毕业后无力深造,黄劝他报考有助学金的温州师范学校。但年龄不合格(陈才13岁,未到15周龄),黄群觉便写信给在县教育局的师范老校长,请求破格准考。陈才得以考取入学,未及毕业,就被瑞安县政府破格聘为农村小学督导。民国三十二年(1943),又力排众议,推荐陈为金乡小学校长,自己退居社会部主任。温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原副主任侯百朋教授的父亲是厨工,因家贫供不起他读书,毕业前夕,时任金乡小学校长的黄群觉多次上门劝说其父让他升学,才得以考上温州师范学校简师部读书,再回到金乡小学当教师。他从一位小学教师到温州师范学院教授,一路走来,感受黄群觉师恩重如泰山。
黄群觉认为妇女不能没有文化,因而十分注重对妇女的文化普及教育。上世纪三十年代前后,金乡许多家长都不喜欢女孩子入学,即使为数不多的女孩子上学了,往往只读上一二年级就缀学了,能读完高小者寥寥无几。据金乡小学历届毕业生资料表明,1929年,女性毕业生只有2名。黄倡导女子入学,他除努力宣传动员家长送女儿入学外,把重点放在劝说家长让其女儿念完高小。在他的努力下,女子入学率逐年增加。到1942年,女性毕业生已达17人,占该校该届毕业生总人数的五分之一。
三十年代中始,由金乡小学民教部协助陈陶庵、殷训民等举办“金乡镇女子职业学校”,除一般初小课程外,还增设缝纫、手工(制绣、扎花)等课。两年后,因经费困难并入金乡小学。他还由金乡小学社会部举办多期妇女识字班,并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抗战期间,在所办女子识字班中还特地增添“战地救护”的实验和竞赛。
黄群觉把毕生精力献给教育事业,多次受到政府的表彰与嘉奖。民国二十一年(1932),平阳县教育局以他“服务教育二十年,办事勤奋、成绩优良”,给予表彰,并赠“教育典型”匾额。民国二十八年(1939),省教育厅以他“服务年久,异常勤奋”,传令嘉奖。民国三十一年(1942),教育部核定他为“优良中心校最优校长”,并发奖金。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黄群觉被选为平阳县人大代表,后任县政协第二、三、四届委员。1955年,年逾六旬,才离开学校。但直至卧病在床,仍关心该校的教务,殷殷垂询不息,并开始赋诗习词。“平素不为家计谋,时将校务挂心头。任劳无怨园丁业,俯首甘当孺子牛。”这是他1960年所赋的一首诗,表达对教育事业的关心。
1970年1月,服务教育44年的黄群觉逝世,享年80岁。弥留时有诗道:“四十年来执教鞭,不辞劳瘁不高迁。球山夜雨篝灯火,狮屿松风杂诵绾。回首韶光随水逝,欣看桃李逐春妍。而今白发萧然老,犹共诸生勖勉旃。”自1959年起至去世前,他共写诗词300余首,汇集成《虚心吟草》,其中《弥诗》《龙门》等20余首刻在金乡护城河畔青石栏杆上。1984年金乡小学校友礼堂落成时,在其纪念碑铭文中这样评价黄群觉:“育才赖人师,以黄群觉校长为楷模,堪称为人师表。”
第四节 徐天铎终生助教
民国三十七年(1948)文昌阁失火,金乡小学田校产经管人徐天铎等带头集资营建“7”字形教室8个,帮助学校度过难关。
徐天铎(1904—1988),本名树声,苍南金乡人。14岁从金乡镇乡立高等小学毕业后,入染坊为学徒。民国十八年(1929)转入同春酱园,任司账,后来还兼管工场事务,逐渐熟悉酿造法。民国二十四年(1935),被派遣到南京实业部中央试验所参加酱油酿造训练班。回厂后,改进原有“七星油”。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酿出新产品“甘露油”,送到南京所鉴定为“全国优质酱油”,并试制出别具地方风味的腐乳。民国二十八年(1939),原经理病故,由徐天铎接替工作,将自己历年积蓄全部入股,照常深入现场,不断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此时同春酱油已畅销温、鄞、宁、杭、沪及闽、粤、台乃至东南亚等地,历久不衰。
金乡地处山陬海隅,酱油外运不便。民国三十年(1941),徐天铎又在温州创建瑞星酱园,生产“瑞星油”;民国三十三年(1944),温州沦陷,又在瑞安筹建恒丰酱园。他担任三处酱园总经理,集资总股值已由原来10多万增至30多万,职工由20人增至近百人,产品由1种增至4种(酒、醋、腐乳尚不计在内),产量高达400万斤,利润率高达35%。在那战火纷飞、物价飞涨、百业凋敝的年代,这三所酱园居然能立脚,而且有所发展,不能不归功于徐天铎的经营得法、管理有方。
徐天铎重视科学实验,不断创新。如甘露油的创制,既保持原“七星油”的生产特点,又吸取南京所的新技术。由他主持培养的黄花菌种,在分解蛋白质、促进酱油成熟、增加出油量方面都属上乘。1956年,经上海粮油科学院研究所鉴定,为最优良菌种,在全国酿造业中推广。为缩短酱油生产周期,他根据实况改变了日本著名的楫野式Y字形速酿法,改用新陈对合法及保温等措施,使生产周期由半年至一年缩到3至4个月,从而提高设备利用率,达到速酿目的,又保持了原有风味。
在生产实践中,徐天铎深感自己文化程度不够,因此特别注意收集科技情报,并邀请陈邦枢(上海大同大学专科毕业)协助。他注重实践,陈注重理论研究,两者相得益彰,长期亲如手足。邦枢多病,他多方照顾、慰藉,使其家属都深受感动。
徐天铎学徒出身,深谙工人疾苦,能与工人打成一片。民国后期货币每天贬值,工人生活不安定,每月工资就改以酱油瓶装数折算,超工时或外勤另计工资;让老工人担任生产组长;对青年工人重在培养,组织他们每晚学习文化、酿造工序与珠算。lOO多名工人中,多数拜他为师。
解放后,他响应政府节约粮食号召,以代用品制酱油,每年可省5万斤粮食;又就地取材,制成鱼卤酱油,味美而价廉,深受用户欢迎。1952年番薯收成时阴雨连绵,薯丝大量霉烂,徐天铎试制为酒精,日产0.5至4吨,使农民减少了损失。
1956年公私合营时,徐天铎担任温州市酿造厂副厂长。1958年,对只追求产量不讲质量的“浮夸风”做法提出意见,不被采纳,反而受到责难,便于1960年辞职,晚年隐居寺院。
徐天铎一向热心地方教育事业,在三十年代由同春酱园经理兼任金乡狮山书院董事会“学田、校产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当时,民国政府拨给小学的经费极少,教师待遇菲薄。徐天铎把学田租谷收入全部支付给金乡小学外,还从同春酱园的积累中挪出部分奖金支持办学,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生活待遇。从此,与金乡小学结下不解之缘。
徐天铎认为,要办好金乡教育,首先要有一位好校长。他大力支持黄超等几任优秀校长,与之亲密无间。金乡小学财政方面重要开支,都与徐天铎共同商量决定。其次要有一批好教师。因而在留住优秀教师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鉴于当时教师薪金菲薄,加以物价飞涨,他于1946年至金乡解放,将教师“薪给制”改为“学米制”,使教师生活得到安定,并吸引了一些外校的优秀教师前来金乡小学任教。另外,逢年过节,赠送他厂里制造的甘露酱油、黄酒、白酒等以示慰问。第三,他尽量改善学校设施。学校所需费用,他一是细心安排学田收入,二是从酱园积累中挪出资金。
民国三十七年(1948)元宵,学校即将开学,金乡小学校舍文昌阁被焚,4个教室同时被毁。他在校长之后第二个赶到现场,痛惜万分。为了使学校度过难关,并使更多的孩子上学,他和校长商定筹建“7”字形8个教室。为解决经费问题,他积极筹募资金重建校舍,自己起模范带头作用,除将自己历年积存在瑞星、恒丰酱园里的工资捐赠外,还把自己购买准备用于建房的3间木料全部赠送给金乡小学,捐建2个教室。在他的热心助学精神感召下,地方上的名人王叔旸、殷体扬、沈宝元等人纷纷响应,在全社会掀起捐资助学热潮。他还亲自设计教室,购买木料、砖瓦,仅几个月时间就建成8个教室,让学生迁入新校舍。之后,徐天铎又继续集资购买木料、砖瓦,准备在文昌阁旧址上建造小礼堂,后因时局变化未能遂愿。所存建筑材料建国后用于学校修理。
1983年,80高龄的他卧病在金乡凤前巷老屋,仍念念不忘学校建设,建议金乡小学举办爱国办教育茶话会。之后,学校以他的名义发起,于当年11月9日召开“爱国办教育茶话会”,五代校友同堂,畅谈母校发展历程。鉴于母校设施未能适应金乡古镇蒸蒸日上的生产发展,茶话会上,特邀出席的知名校友,一致赞成爱国集资兴建金乡小学校友礼堂,并公推徐天铎组织校友礼堂筹建理事会,任理事长。金乡小学成立校友礼堂筹建理事会时,鉴于徐天铎年事已高,健康状况不佳,特聘请他担任名誉理事长,由他的学生、时任苍南啤酒厂(前身是同春酱园)党支部书记张祥富任理事长,利用徐天铎的社会声望,发动海内外校友集资兴建的金乡小学校友礼堂,使集资工作在这座古城做到家喻户晓,进展十分顺利。
第一批捐资款来自在校师生,金额5224元,平均每人达5元多,这在当时是一笔可观的数额。在校生家长、列届校友紧接着分届、分班自愿献资;社会贤达校友从镇内到县、市区,到国内直至海外,争先恐后百元、千元、万元。时任温州市长卢声亮校友也为母校捐资。县、市内知名校友以及旅居新加坡的华侨李思寅、宋志鸿等都慷慨解囊,其中李思寅先生捐款人民币2万元,还专程回国返校畅叙感怀深意。连同地方政府各单位及热心教育人士资助,至礼堂竣工,共筹资15多万元,达到工程预算指标。
校友礼堂工程设计环绕着多功能的完美要求,占地1182平方米,礼堂大厅设有大舞台、体育场、灯光球场,礼堂内的灯光球场不仅可供雨天在厅内进行训练、比赛,还能在夜间举办球赛。大厅东首特建迎宾楼两层。1984年1月,金乡小学西操场破土动工,历时一年整,礼堂及电化、阅览大楼竣工,总建筑面积1182平方米,金乡小学校友礼堂成为当时温州市内中、小学设备最佳的多功能礼堂,也为改革开放后温州市群众大规模集资助学开了先例。
微信公众号
委员履职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