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激情岁月中的金乡小学
一、小青年主持校务
金乡解放于1949年4月下旬。9月,平阳县人民政府正式接管学校,委派殷惠中为校长。建国初期,大批招收失学超龄的工农子女优先入学。1953年,毕业生达121人,破历史记录,是1949年53人的2.3倍。教师走向社会,大力举办冬学,开展扫盲运动;组织演出《白毛女》、《王秀鸾》等大型歌剧,密切配合“镇反”、“土改”等政治运动。
1952年春,张立启调任金乡小学校长。时,教师经过思想改造学习,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开始树立,学校的办学方向,起了质的飞跃。学习苏联教育经验,开展观摩教学,为金乡区辅导中心校。在学生中开展“创三好”的活动,贯彻实施《小学生守则》。
1955年2月,从温州师范速成师范部毕业不到20个月的张宪尧奉调到金乡小学工作,时年仅十八岁,正是读高中的年龄,而当时的金乡小学是闻名遐迩、颇具规模的区辅导中心小学,除文昌阁校本部外,还有两个分部,全校共有23个班级,1104名学生,36名教师。校长张立启负责领导全区教师的政治学习兼管人事,指导全区各小学开展工作,相当于后来的区教办主任。主持校内工作的副校长因工作需要,被调到县教育机关去了,由张宪尧接任副校长一职。让一个涉世未深、学历不高的小青年去主持这样一所有名望、上规模的学校工作,在今天看来,简直不可思议。但在当时,这似乎是极其普通的正常事,毫不足怪。当时共和国很年轻,多数地、县级干部也不过三十岁上下,十八九岁当小学校长也就不是什么稀罕事。当时的教师队伍也很年轻,金乡小学36位教师中,教龄不到半年的就有12位,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已有一年半教龄的张宪尧,资格还算比较老了。最重要的是,当时的年轻人思想都非常单纯,认为组织上既派他干这项工作,就一定认为他行,既然组织上认为他行,那他就一定能行,真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就凭着这股子锐气,这满腔激情,张宪尧毫不畏葸地把担子挑了起来。当时金乡镇的一些父老乡亲知道张宪尧是温州人,就用温州方言叫他“童子痨儿校长”。从这称呼中,张宪尧听到的是浓浓的亲情,感到的是殷切的期待。
当时担任教导主任的是张守华、郭峰等三位老师谙熟小学教育,有多年的工作经验,分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活指导和教务。有这三位行家的襄佐,张宪尧的担子自然就轻多了。精通业务,富有经验的老教师王树铭、张世民、林文友、陈雪英,优秀班主任王乃许等对张宪尧也是爱护有加,总是热忱地支持他的工作。至于刚从平师、温师毕业的青年骨干教师李逸安、叶素弟、翁爱女、林志贤、郑维陆、张景清、蔡志生等等,都是张宪尧十分亲密的工作伙伴。总之,全校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十分和谐,教学秩序稳定,各项工作进展紧张而有序。
当年中央对教育方针的表述和1957年以后许多年来的种种提法不同,和进入新时代后的今天的提法相近。当年的教育部副部长董纯才发表过一篇重要文章,题目是《为培养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成员而奋斗》。这个标题以简洁而准确的语言表述了新中国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至于什么叫“全面发展”,当时的有关文献是这样阐明的:“1、智力与体力协调发展;2、具有广泛的一般的生产知识和技能;3、有道德修养,能清楚了解个人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有克服困难的毅力;4、能够了解生活、懂得生活、建设生活,有乐观、生气勃勃的精神,有欣赏艺术的能力,有愉快的情绪。”1955年颁发的中央有关文件中提出了教育工作的总方针是:“以提高质量为重点,有计划、有重点地稳步发展,同时在地区分布上贯彻合理部署和对公私文教事业统筹安排的方针,使文教事业更有效地为经济建设、国防建设跟提高人民文化水平服务。”在这种教育方针的指导下,学校工作有了正确的方向,在当年的学期工作计划中,就把“提高教学质量”摆在显著的位置。强调“教学改革是教育改革的基本环节,教学改革应以教学内容的改革为中心,相应地改革教学方法”,特别强调“要反复钻研教材,重视备课,深入地领会教材的目的性和系统性,搞好课堂教学。”在提高教学质量的五项具体措施中提出:“为保证学生健康和防止混乱现象,学生家庭作业由班主任统一掌握,每周周前课任教师将本周作业份量和考试日期先和班主任接洽,妥善安排,以防止过多过少。”
每天课外作业以不超过一点钟为原则。计划的德育部分则强调“开展丰富多彩的、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各种活动。”计划还把“组织课外兴趣小组”提到议事日程,决定成立“阅读、歌咏、戏剧、丝竹、舞蹈、劳作、园艺、美术”等兴趣小组,并确定辅导老师。从计划中反映出来的这些教育理念与教育举措,不仅在当时是相当前卫的,就是在今天看来也跟得上时代。
二、人穷志不穷
建于解放前的金小校舍,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已经显得有些陈旧。显赫一时的文昌阁早已毁于大火,成为一片废墟,只留下几个雕刻精美的磐石可以勾起人们对她昔日丰姿的想像,教学楼的木柱子像瘦骨伶仃的鸡脚,三合土的地面凹凸不平,踩在二楼的地板上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学校的其他教学实施也很简陋。
张宪尧刚到金小的第一个学期,和十多位老师同住在比一楼高比二楼低、很象储藏室的一个大房间里。教师食堂设在操场西北角的矮小平房里,前面是篮球场,屋后山脚有一个清彻见底的小水池,炊事员是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伯伯,买菜、烧菜、煮饭、涮碗全是他一个人干。那时,多数教师月薪仅三四十元,每月的伙食费都不到十元钱。金乡海产丰富,他们可以吃到价廉物美的海鲜,如白花花的虾饭(晒干了就是炊虾),黑漆漆的小乌贼(每只只有手指粗)。
金小老师的工作是很辛苦的,每天除上课、组织学生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外,还必须坚持平均每天一小时的政治学习,这是上级硬性规定,雷打不动。晚上,有的老师还要到职工业余学校和居民业余学校去上课。大家最害怕的一项任务就是收学费。那时群众的生活还相当困难,能够在开学时一次交清学杂费的是少数,学校经费又十分拮据,于是让教师去收费,分街分片包干,挨家挨户催讨。有的老师见有的家长确实穷得拿不出学费来,就从自己菲薄的工资中抠出钱来悄悄地替他垫上了。
那时到县城开会要自付伙食费,自带铺盖和日常用品,夏天还要带草席、蚊帐,不管是领导还是普通教师,决无二致。金乡区各小学的校长到县里开会,常约好先在金小集中,然后在夜里雇一只小船开到鳌江,以便第二天清晨能赶到县城参加会议。夜色茫茫,泛舟河面,浆声欸乃,谈笑风生,使本来乏味的旅程流溢着诗情画意。工作是忙碌的,条件是差的,生活是苦的,但他们的心里是快乐的。
三、大画家教小学生
当年金小的美术老师是温州地区的著名画家苏昧朔。苏昧朔1926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有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尤精工笔人物画。苏昧朔的作品大多描写市井风俗与田园风光,艺术成就驰名东瓯,和数学家苏步青、诗人苏渊雷同被誉为“平阳三苏”。苏昧朔美专毕业以后,曾在上海、杭州、温州等地当过中学美术教师,但让他教小学生实在太难为了他。有一次他在低年级上课,课堂里吵吵嚷嚷,秩序十分混乱。苏昧朔束手无策,只得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静”字。可小朋友们还不认识这个字,以为是供他们临摹的什么图形,于是七嘴八舌地嚷道:“这个太难了,我们不会画!”弄得苏昧朔啼笑皆非。这样的故事在当时是很多的。学校里一方面觉得让苏昧朔教小学是大材小用,另一方面仍是尽量给他以尊重与照顾。在住房十分缺乏的条件下,腾出二分部楼上的一个很大的房间,安置苏昧朔一家三口人。苏昧朔嗜酒,好结交当地的打鱼人、手艺人,常和他们相约豪饮畅谈,表现了一个艺术家的潇洒和亲民情愫。
苏昧朔对学校分配的任务总是非常认真地完成。为参加县小学生文艺会演,金小排了一出童话歌舞剧《喜鹊和寒鸟》,请苏昧朔负责服装设计,苏昧朔欣然接受。为了弄清寒号鸟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他查阅了许多资料,才确认它是类似蝙蝠的一种动物,由此可见他的严谨作风。他还亲自动手制作这套服装,他的夫人会踩缝纫机,他就请夫人协助他,终于制成四套美丽别致的鸟形服装。
苏昧朔曾经画过一幅画送给张宪尧,洁白的宣纸上,用写意的笔法画了一朵盛开的牡丹和一个含苞待放的花蕾。红花绿叶,色彩十分艳丽,显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反映了苏昧朔开朗的心境。后来,苏昧朔被调到温州瓯绣厂任专职画师,兼任温州市工艺美术研究会副主任,他的艺术才能终于有了更好的用武之地。
四、文艺节目受欢迎
为了下乡宣传的需要,金小的女教师排练了云南民间歌舞《十大姐》。当时教师队伍还是以男教师为主,女教师尚属凤毛麟角,而金小却能排出十员大姐的阵营,真叫人艳羡不已。女教师中年龄最小的是陈荷仙老师,她扮演的却是第一个大姐,成了“大姐大”。不久前,陈老师谈起此事时,仍然神采飞扬,掩饰不住自豪的心情。《十大姐》在农村演出时,引起轰动效应。台上载歌载舞,演绎着解放了的农村妇女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精神风貌,台下响起一阵又一阵会意的笑声和热烈的掌声,那情景真令人感动。那天晚上演出的节目还有全校教师都参加的大合唱《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李逸安老师的说唱《晋察冀小姑娘》等等,都受到社员们的热烈欢迎。
1956年元旦,平阳县举行小学生文艺会演。金小的童话歌舞剧《喜鹊和寒鸟》参加角逐,事有凑巧,平阳县小的参赛节目也是《喜鹊和寒鸟》,而且排在同一天晚上,在同一个舞台演出。结果双双夺冠,并列一等奖。评委们认为两出《喜鹊与寒鸟》各有千秋,难分高下。金小的演出感情真挚,服饰漂亮,特别是乐队的伴奏对激发演员的情绪和渲染舞台气氛起了很大的作用。这支有十来个人的乐队全部由本校教师组成,以民乐为主体,吹奏、拉弦、弹拨齐全,并创造性地用风琴来配和声,由精于键盘的张守华先生演奏,效果极佳。这和现代乐队常加上电子琴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次演出的服装由画家苏昧朔设计,布景由李逸安老师绘制,还有许多老师默默无闻地做着幕后工作。《喜鹊和寒鸟》荣获一等奖,不仅展示了金小师生的艺术才华,而且体现了金小教师通力合作的团队精神。
1957年反右斗争严重扩大化,教师中有2人被错划为右派分子,部分教师因出身与社会关系问题,受到不同程度的批判。1958年,洗铁沙,办小高炉炼铁,大办“三场”,师生一度过多地参加了生产劳动。
六十年代初期,一个以落实“双基”为内容的教学研究活动全面开展;以学雷锋为主要内容的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出现了新的局面;推行“两条腿走路”方针,举办耕读小学5所。金乡镇的学龄儿童入学率,基本上达到普及要求的标准。
1966年以后发生了“文化大革命”。所谓“破四旧”,一开始就抄了数位教师的家;校长成了“走资派”。尔后,围绕着所谓“革命”与“保守”,教师中形成两大派的对立。清队中又错斗了部分教师。校内教学秩序失常,北门分部的校舍被侵占,校产损失更无法计算。
第六节 改革开放后的金乡小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拨乱反正,是时,陈国辉任校长。1980年2月下旬,温州行署在金乡召开了全地区农村普及小学五年教育现场会议。通过验收,命名金乡镇(现城区)为无文盲镇。1985年,通过省、市、县三级验收,入学率为学龄儿童的97.82%,普及率为91.38%,入学巩固率为98.84%,毕业率为97.82%。原金乡镇成为苍南县首批普及小学五年教育乡镇。学校从1974年始再附设初中部(1952年首设初中班),每学年招生6个班级,延续8年。1985年,学校再设实验幼儿园(1955年设幼儿园,1962年停)。
教学在落实“双基”的基础上深化改革,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开发智力。十年改革中,率先为县举行教学求索活动,连续为江南片举行教研活动,校内、组内教研活动正常进行。以1985年第一学期为例,上台进行“最佳课”公共教学的有46人次,全校教师中有386人次参加听课,领导班子听课98人次。在县教学评优活动中,有2人获一等奖,2人获三等奖。被评为县级教坛新秀2人,市级教坛新秀3人,其中,金晓琴(语文)被评为1990年省级教坛新秀。教师职称评定中,1人评为中学商级教师。10人评为小学高级教师。中、高级称占教师比例达14%强。
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撰写的教学论文累计42篇,其中9篇获省、市、县级奖,11篇发表在省、市级教育报刊上,教导处编论文选辑《求索集》二册。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目标付诸实施,涌现了一批三好学生和先进集体;创办校刊《文阁新苗》,学生9篇习作被省内外杂志转载;在连续四届市小学生数学竞赛中,有6人分别获二、三等奖。校田径队在县赛中实现“五连冠”,校篮球队两次获市冠军并参加省赛,广播体操赛全县第一,体育达标测试连续数年列全县榜首。金乡小学被市府命名为“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先后三批为温州市少体校输送21名体育苗子,为省队输送2名尖子,为国家青年队输送的优秀运动员王仰和,曾获1990年全国举重赛60公斤级冠军,瑞士国际举重赛60公斤级的亚军。音乐、舞蹈苗子3人分别输送到省艺校、前线歌舞团,其中1人曾在电影《天云山传奇》中扮演角色。少先队活动中有两项获全国创造杯奖;有五项获省级“星星奖”;多项活动获县级“勤巧小队”等奖励。
金乡小学历来有捐资兴学的传统。1985年海内外校友集资15万元兴建一座建筑面积为1182平方米的多功能的校友礼堂。1986年,集资9万余元兴建“学前楼”。1989年,镇教育基金会拨款21万元,拆建东楼。
从1916年金乡高等小学创立至1949年建国前,金乡小学共培养出小学毕业生900多人。建国后至1990年止,共有毕业生1266l人。
1987年秋,金乡镇新建第二小学,金乡小学易名金乡镇第一小学,五分之二教师调往二小。1990年,学校占地12600平方米,建筑面积4338.3平方米,体育活动场地4950平方米。全校有33个班级,在校学生1838人;附设幼儿园7个班,在园幼儿325人。当年全校有教职员工83人,时任校长陈国辉,副校长陈通达,书记陈朴一。
1988年,学校被市府命名为“学校清建档工作先进单位”。1989年,校党支部被评为苍南县先进党支部。
十年改革期间,国家教委、体委有关领导,李德葆、卢声亮、周方权等省、市、县领导分别视察该校,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教育事业的关怀。1990年,省普教会议代表也来校参观,给该校工作一个极大的鞭策。
此后,学校发展进入加速期。学校秉承“勤、诚、慎、朴”的古老校训,走“依法治教、科研兴校”之路,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不断求索,教研工作频繁进展,造就了一支学有专长、教有特色的教师队伍。教师240多篇教学论文获国际、国家、省、市、县级论文奖,学生参加国家、省、市、县各类比赛不断获奖。学校特色课题“儿童诗习作与小学生素质教育”获1999年度基础教育科研课题市一等奖、省三等奖,并获1999年省教育学分会教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2003年又获市第一届(1998—2002)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1986年以来,学校被命名为全国、省、市、县先进、文明单位等累计40多次。学校简介被载入中华创业者丛书《中国学校揽胜》,学校教研成果被载入《中国教育教研成果概览》、《中国教育发展报告》等。
2005年10月,喜逢学校百年校庆,部省市县各级领导人纷纷为学校题词,国务院副秘书长陈进玉题写了“百年名校人才辈出”,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题写了“育人百载,流芳千秋”,原浙江省政协主席商景才题写了“春风化雨桃李芬芳”。
目前学校占地面积17430平方米,建筑面积7177平方米,绿化面积2563平方米。园林式校园依狮山胜景,傍七星名泉。校园内,古樟青翠,红枫似火,藤架飞渡,红楼掩翠;小桥泮池相映成趣,校园狮山浑然一体。学校教学设施完备,有教学大楼三幢,普通教室24间,配有舞蹈室、网络管理室、课件制作室等专用教室,以及多功能教室、图书室、阅览室、队室、广播室、党员活动室、陈列室、卫生室等功能教室;同时,拥有塑胶环形跑道、排球场等体育场地与设施。校园布局合理、规范,设有教学区、活动区、行政区、生活区、绿化区。现有24个班级,学生1068人,教职工61人,其中本科、大专学历38人,高、中级职称41人,市、县教坛新秀、先进工作者等,计70多人次。历经百年沧桑的文阁校园,经几代人的不息奋斗,如今在继往开来的道路上,更焕发出勃勃生机。
微信公众号
委员履职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