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南百年老校》——金乡小学(四)我们心灵眷恋的地方
时间:2013-07-09 9:06:08 来源:本站

我们心灵眷恋的地方

陈中苏

“七星泉边,狮山麓,泮池畔,龙门下,文昌阁,我童年的家。古樟钟声,伴我长大,勤诚慎朴,育我成才,童年的芬芳,在这里散发,七彩的梦想,在这里萌芽。啦啦啦啦……百年母校,金乡小学,是我童年的家。”一曲新校歌唱出了我们两万学子四代校友的心声。文昌阁、龙门、泮池、大樟树,如金子般闪亮的名字和如太阳般灿烂的形象历史地积淀为一种厚重的文化,深深地融合到我们金乡小学文化育人的理念之中,深深地铭刻在我们每位师生一生一世的灵魂之中……

文 昌 阁

金乡小学内的“文昌阁”,是金乡一首民谣提及的“一亭二阁三碑坊”二阁中的一阁,是金乡人民家喻户晓的古建筑。自从1905年徐迪秋在文昌阁创办“醒狮学堂”以来,文昌阁便成为学校的组成部分,“文昌阁学堂”成为“金乡小学”的俗称。

金乡的“文昌阁”,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原址在风仪街(今城皇庙址),后毁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强令的“十里迁界”。康熙九年(1670年)“展界复井”,人们重返家园,经过近40年的生聚,盛复如初。

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地方名人志士聚群倡议重建文昌阁,余道长公施田20亩,首发启建,择址于现金乡小学内的卫厅(600多年前金乡建城设卫时的指挥厅)旧址。文昌阁建成后,内供文昌帝君,当时的文士才俊,在此吟诗作赋,传承儒家学说,对金乡文明起着巨大的作用。夏克庵的《金乡志》手抄本中一篇《文昌阁记》(作者余象乾)对当时慎重择基、择时,阁建成后的形象、作用等进行了描述:“宜经营其地之爽垲者,踌躇三后,莫如卫厅后基,依狮屿则朴茂可掬,面金华则文焰堪瞻,翠柏苍松,龙盘而虎踞,红桃白李,凤起而蛟腾……卜吉,城康熙四十七年戊子九月四日,绳斤削墨,伐棘诛芳定位,扩其袤十数丈许,筑梁浚池,仿类壁而为之。己丑四月中浣六旬建竖,历九月告峻。俨耸层峦,临百丈。四望低围,攒苍秀,刻木兰为榱,饰文杏梁,罗丰茸之。□树杂楼梧而相撑,施瑰木之栌,委参差以□梁,致错石之瓴壁,象玳瑁之文章。庄神像之弁峨。供灿烂之奎芒。为此举也,后之君子,应名理学者,有人掇甲第者,有人以为海僻疆光,将生斯长斯游览于斯,大林者,溯其所自必有所归功焉……”

清代地方名士顾清标(17571814),曾留有古诗《卫厅(今改建文昌阁)》:“视事厅从碧峰开,百年闲练见雄才。承平乐聚唯弦诵,桃李春深一例栽。”从中可见文昌阁在当时对培育人才所起的作用。自从1905年举办醒狮学堂以后,文昌阁与现代的教育事业就紧密相连了。

1948年元宵节,文昌阁毁于火。留下龙门、泮池等遗迹。因教育发展需要,1964年在文昌阁旧址上建教室6个,称之为“中楼”,1994年鉴定为危房予以拆除。为恢复原文昌阁风貌,于19997月破土动工,20003月竣工,兴建为如今外观仿古建筑的三层综合楼文昌阁。该阁建筑面积821.3平方米,造价77.93万元,其中师生捐资25.73795万元。阁楼分三层,设三个大室:一层为多媒体教室,二层为舞蹈训练房,三层为校史陈列馆。“文昌阁”三个金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系著名学者苏渊雷校友手迹。无论是“文昌阁”三个金字,文昌阁的建筑风貌,还是三层楼层的使用功能,是狮山之麓近300年的文昌阁文化与100年的校园文化的浓厚积淀与融合,无不透解出古代韵味和现代气息的组合。

  

文昌阁前面耸立的石龙门,为清咸丰元年太学生陈涛所立。龙门条石由花岗岩打制,正面朝南。龙门上有“鲤跃龙门”石雕。龙门正面横额刻有凸字“龙门”及凹字“大清咸丰元年仲冬月太学生陈涛敬立”,左右石柱刻有凸字对联:“碧沼扬觇鲤跃,青云得路快龙腾。”背面横额刻有凹字“龙门”,左右石柱刻有凹字对联:“风飘桂叶乘风日,浪焕桃花破浪时。”龙门下有石座,前面左右有一对“石狮”。

“龙门”自古有传说:龙王为了激励鲤鱼跳跃,在海上搭起了高高的龙门,许诺谁跳过了龙门,就把谁变成龙。鲤鱼们羡慕龙的尊贵身份,都跃跃欲试,跃过龙门者便化为龙,也就有“鲤鱼跳龙门”一说。自古读书人多,便把“童生进仕”喻为“鲤鱼跃龙门”。文昌阁自古为传承儒家学说之场所,因而大多伴有“龙门”。

“文革”期间,因破“四旧”之风,龙门遭到破坏,龙门上的“鲤跃龙门”石雕和石柱旁的“帮鼓石”及龙门前的一对石狮被毁,石柱被封上石灰,涂上油漆,横额曾先后书写“毛主席万岁”和“三好门”。现在龙门前的一对石狮是由九十年代土地庙拆除时移入,龙门上的“鲤跃龙门”石雕和石柱旁的“帮鼓石”为2000年五月修建。

学生入学常登此龙门,或在龙门石座或石狮背上小坐小憩或吟诵诗文。

黄群觉老校长在生时曾写有一诗:“文阁旧墟古迹存,巍然屹立一龙门。登临莫道高身价,饮水当思溯始源。”因1948年元宵节,原文昌阁毁于火,原地空置10多年,故称“旧墟”。后两句诗意为:勉励学生学习不要骄傲自满,要虚心奋进;告诫学生学业有成、长大成才,应当饮水思源,不要辜负学校的培育之德。

  

“一桥架南北,两池贯东西。碧水映日月,红鱼浮云际。”这就是我们文阁校园里的泮池。泮池位于龙门之前,池上架一小桥,南北走向,桥下一孔贯通左右两池,也可以说是左右两池本为一体。

先前的泮池比较简陋,池上只架石板,桥面两边和池塘边上并无围栏。大约到四五十年代,桥面两边才砌上镂空花砖墙栏。到1964年下半年,池塘边上才砌上青砖围栏。因大樟树紧依池塘,池底、池栏受日益壮大的大樟树影响隆起开裂。1987年夏,重修泮池时,改桥孔为拱型,取桥名为“文魁桥”,其含意有二:一表意为金乡城内有“文昌”、“魁星”两阁;二表意为文阁学子,在学习工作上不断进取,勇夺魁首。

左右池中四角种有翠竹、睡莲,翠竹四季长青;到了晚春,碗口大的水莲圆叶不断从水中伸出,浮于水面,到五六月间,粉、紫、白各色莲花娇美鲜艳,从绿叶间探出来。池中红鱼成群,嬉戏追逐,“啪,啪”不时从池中跃起,漾起层层微波。靠在池边栏杆上,观看这些活泼可爱的红鱼,丢一些面包饼干的碎片,红鱼便蜂涌而至,那口馋的模样,叫你顿生喜爱之情,快乐的涟漪就在你的心间荡漾开去。

黄群觉校长曾写有一诗《泮池》:“泮池一泓镜面平,架跨南北石桥横。狮峰倒影长浮翠,池柳迎风漫舞轻。”池边的垂柳随着岁月的变迁已经老去,知晓的人只能从岁月的记忆中寻找她的形象。狮峰的倒影已被紧依狮麓的红白相间的教学大楼的倩影所替代。而东池边南面的大樟树依然生机勃发,北伸的枝桠绿叶遮盖着半个东边的池塘,绿影长浮于水面。到了秋天,纷纷扬扬的樟叶如蝶飞舞,多半坠入池中,或沉入池底,或飘浮于池面。其时,身在凉爽的秋风中,静观樟叶蝶舞,入池沉浮,红鱼戏叶,更有一番美意在心头。

小小的泮池,少了大海的狂呼怒号,少了江河的急流奔腾,却多了一份平静安详。多少古往今来的学子的童年时光,就凝固在这小小池塘里,她没有大海带给人心情如涌潮澎湃的激荡之念,也没有江水带给人时光如恨水东逝的焦灼之感,她有的只是一份单纯,一份天真,一份忘掉了时间,一切都停留在最初的萌芽之中的兴奋、好奇和浪荡于小天地中的无忧无虑之中,因为她会让我们每位眷恋她的莘莘学子回到童年。

大 樟 树

校园内的泮池边,有一株大樟树,树干两个大人或三个小学生牵手才能合围,枝叉向四周向上而出,有十多米高,其树冠如巨伞。枝叶交错,组成一个巨大的华盖,刹是壮观。

师生们一进学校,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这棵高大的樟树,一出教室第一眼看到的也是这棵大樟树,这大樟树成了我们校园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樟树因季节气候的变化,而发生着不同的变化。每年的十月到来年的二三月间,一些老的叶子,随风渐渐的落下。当春风吹拂的季节,樟树就在不断退去老叶的同时,开始萌发新的嫩叶。嫩黄色的叶子点缀着整个树冠,与墨绿色和枯黄的老叶子形成强烈的反差。随着新叶逐渐长大,老叶子也不断地脱落,随着春风春雨,大片大片的叶子就会如雪片一样晃晃悠悠地飘向地面,飘向树下的池塘。到了初夏老叶退尽,整个树冠—片嫩黄,看到她就有一股蓬勃的朝气在胸间萌发。夏秋两季,是樟树最为旺盛的时期,茂密的叶子阻隔着骄阳,形成大片的浓荫,树下的文魁桥上成为人们乘凉避暑的好地方。当大雨来临时,大颗大颗的雨滴噼哩啪啦地打在叶片上,弹奏出一曲优美的乐章。如果没有风,叶片仅仅是上下抖动一下而已。当大风起时,树冠便前后左右摇晃不停,那枯朽的小枝也随风折落;而没有风的日子里,樟树又静若处子,每一片叶面折射着灿烂的阳光。

春来秋去,年复一年,大樟树仍然重复着叶的更替,经受着风雨雷电的洗礼,接受着阳光、月光的抚慰和鸟儿、虫儿们的亲昵。

我们喜欢这棵大樟树,喜欢她大风吹不折、永远保持着向上的性格;喜欢她在冬春季节里叶如蝶舞的情景,在晚春初夏里—树清新的色泽,在夏秋季节里浓密的树荫;喜欢她枝叶间鸟儿的欢唱、夏蝉的长鸣。

校园的大樟树,在每个时期,都以自己的生长规律而呈现出的特有的形象而存在,存在于每个时期的学子的心目中。我们并不知晓她确切的年龄,或许七十、八十,或许九十、一百,但没有哪一位学子没有与她亲近过,没有一位学子会忘记她。有关大樟树和大樟树下的故事,每位学子都能说出一二三。因而,大樟树并非是一棵纯粹的樟树,她与校园的风景融为一体,与校园的钟声融为一体,与校园的文化融为一体,与每位学子的童年生活融为一体……

“头顶一个天,脚踏一方土,风雨中你昂起头,冰雪压不服。好大一棵树,任你狂风呼,绿叶中留下多少故事,有乐也有苦……好大一棵树,绿色的祝福,你的胸怀在蓝天,深情在沃土。”是呀,好大的一棵树,校园中好大的一棵樟树,你的胸怀,你的深情,并非只在于蓝天与沃土,因为你的生命已根植于千万个学子的心中。

文昌阁、龙门、泮池、大樟树……汇合成的文阁校园,是我们万千文阁学子的童年之家、心灵眷恋之所在……

[作者系金乡小学第59届(1974秋)毕业生]

©政协苍南县委员会版权所有
支持:苍南县政协办公室信息服务中心
地址:苍南县行政中心950室 传真:0577-68881167
浙ICP备 10053579号 浙公网安备 33032702000123号

微信公众号

委员履职认证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