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马站小学
马站区中心小学前身为“蒲乡公学”,系马站乡绅范登良率先力倡集公众之力,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创办,址设沿浦文昌阁。聘请名儒范文卿任教,开文(古文)、算(算学)两科。蒲门(含外蒲三乡)各地富庶人家子弟,多集此就读。学制7年,修业期满,须作毕业论文。首届毕业生有郑叔滋、郑叔远、郑叔锐、郑叔权、郑叔珊、陈叔武、林叔奋、王叔雅、李叔琴、林叔荟、陈叔通、蔡叔宙、吴叔向、叶叔芳、潘叔夫、颜叔左、颜叔庆、金叔尧等18人,有“蒲门十八‘叔’”之说,后皆成绅士。
范登良(1877-1906),一名君藏,字天弼,号俊臣,马站凤尾山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考取县生员。他天资非凡,卓荦不群,以提倡文明为己任,举仁人义士以自励,常想环游海外以增长见识,但终因父母年老,未能如愿。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除科举,兴办学堂。翌年,他与先贤林椿庭先生在沿浦文昌阁创办蒲乡公学,并担任校长。可是这年间,他家里连遭不幸,母亲、妻子相继去世,只剩下一个年仅三岁的儿子嗷嗷待哺。他身兼父母二职,每日往返二十里,一边致力于教育事业,一边操持家务,从不厌倦。此时,清廷预备立宪,举国欢腾,有识之士皆开会庆祝,以便政府早日推行宪政。八月十九日,他带病去学校主持庆祝大会。回来后,得了风寒,竟一病不起。临终前,在床上写下千言遗书,仍关心着国家大事,尤其挂念学校经费无多,家学未办,又自恨不能亲眼看到维新后的政治。病逝时,年仅三十岁。
民国元年(1912),学生骤增至3个班,校舍不敷,校址迁址城门朱氏宗祠,改名“蒲乡高等小学堂”,范韫任校长。学制6年,初级4年,高级2 年。民国二年(1913)二月,学校三迁蒲城内五显庙,易名为“乡立蒲门高等小学堂”,校长陈重辉。同年因校址频迁,学无定所,引起士绅关注。颜临庄、郑赞谟、范韫、林树棠等发起募捐,准备在马站建校。颜临庄首捐银洋千元,公推为董事。余如郑赞谟、范韫、林树棠、林毓椿、吴番圃皆慷慨解囊襄助,共募集1800块银元。阅一载,建就正楼一座,计八间一厅(西首一间为后尾山范玉所众建赠),平房一座五间,两幢之间又建走廊十数丈。新校位于马站天后宫与陈桷公祠之间,楼前辟有操场,周环围墙。出校门,外有大路,路下有溪坡,校后有巷与马站街相接,占地九亩,规模堪称宏大。民国二年腊月,基建竣工。民国三年(1914)春,学校迁入新址。县政府委任郑赞谟(廪生)为校长,更名“蒲门乡立高等小学校”。民国四年(1915),学校定为县立,每年得县款六百元,还每年向学生收学费六元、杂费二元。同时各界人士复捐赠学田,并(网)行租四百元等以为岁支经费,教育面貌焕然一新。郑任一载去世。接任陈重辉,历六载。继之者为郑纯、郑祖培。时所聘教席均系名儒,除授规定课程外,还开设英文课。
民国十三年(1924),县推行新学制,每区设完全小学一所,端本初级小学(1906年成立,原设在马站中街大宫)奉命并入,学生由数十人增至百余人,学校改称“平阳县立第八完全小学”(学制7 年,初级4年,高级3年),经费岁支千元。据民国《平阳县志》载:“全县学校补助之费,民国十二年县议会议决:钱粮每两附捐银钱三角,为各区常年分配之资。”此后校名迭经更改,学生逐年增加。民国十八年(1929),因平阳学区更变,县立第八完全小学改为“县立第六完全小学”。小学六年制分为低年级(一二年级)、中年级(三四年级)、高年级(五六年级)。民国二十年(1931)秋,称“平阳县立蒲门小学”。民国二十一年(1932),执行县《小学课程标准》,开设公民、训练、国语、算术、自然、卫生、体育、音乐、美术、劳作10科。民国二十二年(1933),又改名为“县立蒲门中心小学”。民国二十四年(1935),学生增至200人,设6个班。章朝峰任内,增置校前溪坡田扩展操场,从此可举行田径赛或小规模运动会。民国三十年(1941)以后,五年级不设预科班,改为六年制,高级段春秋两季招生,在校生超出三百(平阳档案馆资料,1947年春季报表,学生人数四百一十人)。吴嘉禾校长即将“陈桷公祠”及原饭厅、贮藏室进行改造、拆、扩建,以应教室之需。民国三十二年(1943)春,取消县立,改称“平阳县马站镇中心小学”,设8个班,学生308人。民国三十四年(1945),民国三十四年(1945),在陈桷公祠左厢新建2个教室,改称“平阳县马站镇国民中心学校”,设9个班,学生增至432人。
该校校长,前期多属博学名儒,次有留学生(如日本士官学校之林尔逊)、大学毕业生(如上海东亚体专之郭宗祥),教师亦然(如上海美专毕业生之周胜庵、交通大学毕业生钟其光),校望颇重,是以门生云集。1940年以前,凡是该校毕业者,称“高等毕业生”,堂前“喜报”高悬,锣鼓鞭炮齐喧,亲朋戚友相贺,俨如中举耀宗,筵宴大庆,号称“毕业酒”,兼有迎娶者,更是“双喜临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于是捐资办学,校产有学田、网行租等外,地方大老及捐资者皆成校董,每年二月初三会餐一次,共商办学事宜,俗称“文昌阁福”。嗣后,学校虽改官办,此习直沿袭至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马站小学
1949年9月,人民政府接管学校,改称平阳县马站镇中心小学,承担全区教学辅导工作。1952年,改为平阳县马站区中心小学,有8个班,学生300多人。
1961年,县财政拨款2.5万元,在操场南面靠近公路新建一座8个教室,1个办公室的教学楼;时增至12个班,学生近600人,教职工20人,各村兴办多种形式的耕读小学,实行半工半读。1963年,学校开展学雷锋活动,整个校园政治空气焕然一新,助人为乐、拾金不昧、为孤老病残服务蔚然成风。
1972年,学校复名为“平阳县马站区中心学校”,全校增至15个班,学生738人。1975年,将老校舍和陈桷公祠拆建成8个教室1个办公室的教学楼,造价3.5万元,基址后移1.5米,使两幢教学楼之间操场增大,能容700人做早操。
1981年增建教师宿舍三楼一幢390平方米,开辟水泥篮球场1个,扩大领操台,绿化美化了校园。同年6月,改称“苍南县马站区中心小学”。1985年,学校增至18个班,学生942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7%。同年,学校被评为浙江省普及初等教育先进集体单位。1987年,学校发展到20个班,在校学生1032人。
1990年,遭受万年未遇的洪水袭击,全体师生积极抗灾救灾,排除障碍,按时恢复学校正常秩序,涌现出一大批“五色奖章”少先队员和学雷锋、学赖宁积极分子,受市、县嘉奖。时全校19个班,学生971人,教职工38人。时任校长陈扬珠,兼党支部书记。1992年,学生增至1062人,教职工45人。1995年,学校被评为市电教先进学校。1996年,上级决定,原马站镇老剧院757.2平方米土地使用权归属学校,并于1998年拆建为学校综合楼。
1997年,被评为县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集体、县中小学图书馆先进集体、德育工作先进单位。1999年1月,通过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验收评估,评为A级办学水平的学校。2000年,参加市青少年海陆空模型竞赛获小学组团体第六名,被命名为市航空航海运动协会团体会员单位。2001年,获县中小学生(小学组)篮球赛冠军、县小学生舞蹈比赛二等奖、县后勤工作先进集体。
2004年,上级批准马站小学搬迁,拆建前座教学楼(危房)。2006年8月,“桑美”强台风过境,教学楼门窗损坏300平方米,师生课桌椅损坏420副,学校围墙倒塌80米。2007年,学校易名为“苍南县马站小学”。经领导和专家组研究决定,马站小学迁建工程按省二类标准施工,占地42亩,总建筑面积10125平方米(其中一期6005平方米,二期4120平方米)。浙江省“清华学子”总裁经济合作发展促进会为学校灾后重建捐款300万元,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捐赠260万元,省食宿工程补助89.1万元,省校网布局调整经费80万元,镇府补助100万元。2009年3月,学校迁建重新竞标,最终由苍南六建中标承建,并于4月举行开工仪式。
2010年4月,学校迎来了百年华诞,市县各级领导纷纷应邀来参加建校百年庆典大会。
现有28个班,学生1400多人,教职工69人。
马站小学自创办以来,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人才。他们中,有抗日战争和民主革命铁骨铮铮、坚贞不屈、为国捐躯的王国桢、朱程、张培农、张传卓、朱善醉、邱玉莲等革命先烈,有学富五车、胸罗星宿的郑德明、范则辅、颜贻春等专家教授,有在商海中运筹帷幄、游刃有余的工商界奇才叶斌、李大春、范叔沙等,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着学校哺育于他们的聪明才智。
微信公众号
委员履职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