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南百年老校》——海城小学
时间:2014-06-12 9:55:42 来源:本站

地处东海之滨的海城小学前身系兰陵学堂。早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有缪家桥缪氏族人缪镜容延师创办兰陵学堂,因缪家桥缪氏始祖源于鲁地山东兰陵,故名之。兰陵学堂早年是私塾。私塾又称“蒙馆”、“学馆”,有富家延师在家设教的私塾,有塾师自设的学馆,有一族一村延师设教的义馆,兰陵学堂属于义馆的性质。就学者十余人,馆址设在缪氏宗祠,时历四年。私塾的入学年龄没有严格限制,一般招收7岁以上蒙童。人数不多,无统一学制,主要教《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易、书、诗、礼、春秋),辅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幼学琼林》等。到民国初期有《古文观止》和算术。那时没有寒暑假和星期日,学生程度参差不齐,教学资金靠族内开明人士或地方筹助,常因战乱或自然灾害等客观因素导致经济窘迫而停停办办。

到了宣统二年(1910),颜万盛为校长,兰陵学堂改名求新小学,设国文、算术、修身三科,校址设在缪家桥同春酱园内。因同春老板金缪和为人乐善好施,热心地方公益事业,主动承担求新小学的全部费用并提供教育场所。当时就学者五十余人,是兰陵学堂学生数的五倍。可惜好景不长,后因同春酱园搬迁刘店经营,鞭长莫及无暇照顾,求新小学缺乏资金来源,仅只办学2年,终因经济拮据而停办。

民国五年(1916),是袁世凯称帝失败、国内军阀混战时期。在连年战乱、百废待兴的局面下,地方公推缪超出任校长。缪超则义无反顾,挺身而出,将停办多年的求新小学改名益智小学,校址设在缪氏宗祠。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将之改造为新型的小学,设国文、算术、图画、体操四科。

民国二十二年(1933),缪超年老告退,由缪家桥新秀缪雄甫担任益智小学校长。缪雄甫名维奎,缪家桥民主村人,毕业于本邑第一高等学校,是缪家桥地方屈指可数的文化人。他自幼聪慧过人,才华出众,邻里乡亲无人直呼其名,大大小小都叫他雄甫先生。雄甫担任益智小学校长后,改弦易辙,面目一新,校址设缪家桥灵泉殿。灵泉殿俗称水渤殿,有“水渤殿前水渤渤,石塘岭上石塘塘”的雅称,校舍环境清幽。雄甫一家四代出两位博士,是名符其实的世代书香、博士之家。其子克禹(1920-1951)字亦雄,胆识过人,有侠士风度,中共地下党员,1948年受党组织派遣,挈家混入迁台人员行列至台湾高雄,继续从事地下工作,肩负特殊使命。1951年在台湾国民党政府清理“共党”案中因叛徒出卖壮烈牺牲,年仅31岁。克禹子仁圭刻苦读书,获博士学位,任高雄中华公司总裁。仁圭长子绍喜,毕业于台北交通大学,获博士学位。

民国二十九年(1940),奉令将益智小学改名为白沙乡中心学校,缪缙(字云初)任校长。民国三十三年(1944)在校学生6个班,244人,为民国期间学生数最高年份。

民国三十四年(1945),白沙中心学校改名为白沙中心国民学校,委缪耀中(字志刚)为校长。缪志刚是缪家桥海头村人,虽有点口吃,但博学多才,文思敏捷,生有一女名素素,巾帼不让须眉,父女二人把学校办得有声有色,深得群众好评。民国间,该校历时34年,曾两度分设灵泉殿(俗名水渤殿)。

1949年秋季,人民政府接管学校,改校名为白沙第一初级小学,缪克豹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任校长。19503月,和平乡建立。同年9月改名为和平乡中心小学,缪玉泉(字诗命)为校长。次年,缪克豹再度任校长至1955年。至1956年,在校学生9个班427人,教职工11人。同年4月,和平乡撤销,校名为白沙乡和平小学。

19566月初九起,江南垟大旱83天。缪家桥居民田园普遍受旱,赤日炎炎,旱地无法插压番薯。祸不单行,是年9月初六又遭12级台风正面袭击,海潮倒灌,造成田园颗粒无收。部分群众扶老携幼,纷纷外出逃荒,致使到校学生数骤降,每个班级的学生稀稀落落,极大地影响了正常教学。

19589月,和平小学改名为白沙公社缪家桥完全小学,校长陈永平。是年,在大跃进影响下,入学人数猛增,达12个班585人。长期以来均以缪氏宗祠为校舍的完全小学教室顿时出现僧多粥少、拥挤不堪的局面。于是在19598月,将学校前进台门2个教室改建成4个教室1间通道,增加2个教室。

19619月,王梦怀任校长,紧抓教学工作,1962年秋被评为县标兵学校。19644月,贯彻“两条腿走路”、“多种形式办学”方针,在施教区边远村落(新、前、海下、海头)开办简易小学班,采用半耕半读方式进行教学,以推进普及教育。

1966年,“文化大革命”浪潮冲击学校,红卫兵造反,两派斗争激烈,导致学校停课。次年虽复课,但教学秩序仍然混乱,处于半瘫痪状态,该年在校生减至8个班325人。

1970年春,实行贫下中农管理学校,成立贫管小组,教师回队任教,工资定额拨入当地生产队,与社员一起计工分配(实行2年后取消)。由于教育事业发展,学生数增加,19748月,再将学校4个教室拆建成三层教学楼,共8个教室、1个办公室和一间通道。

1976年秋,附设初中1个班,60人。19779月,在校小学生达15个班,762人;初中2个班,104人,教师20人(其中公办5人,民办15人,公民办教师比例为13)。1978年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民办教师工资的民筹部分一度无法着落。后经公社党委同意由全体就学者负担。1979年,小学16个班750人,初中2个班108人,成为全县(原平阳)规模最大的完全小学,校负责人叶陈荣。时学校重视教学改革,教学质量逐步提高。

19841月,海城乡建立。9月,学校更名为海城乡中心学校(时隶属宜山区,1985年划归龙港区),辅导二河完小、章良完小(原新民小学,19872月县教委发文改称)、东庄村小,杨志清、缪克静为正副校长。时小学18个班1010人,初中1个班53;教师29人,人均面积0.47平方米。因校舍简陋,教室不敷使用,乡里决定向社会捐资,于19857月拆除缪氏宗祠旁经堂楼,建16个教室的教学楼。

198610月,中共海城乡中心学校支部建立,加强了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由于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教学楼设施仍然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达不到班班有教室、人人有课桌椅的要求。为缓解这一矛盾,县教委拨款8万元,乡政府集资6万元,征用土地12亩,于19875月再新建2幢二16个教室和4个办公室的教学大楼,以适应当年小学和初中部各班均能在新校舍上课的要求。以后逐年配套设施,平整操场,绿化、美化校园。全校占地面积为6093平方米,建筑面积2695平方米。198710月,实现基本无盲乡。198810月,实现初等教育普及乡(经省、市验收)。1990年,全校小学19个班1055人,初中7个班459人,教职工48人,初三已毕业四届156人。时任校长缪克静。

撤区并乡后,教育实现分级负责、分级管理、提高教育在社会上的地位,体现“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的办学准则。根据上级指示精神,于19928月中小学分设成立海城辅导小学,原校舍留给小学。两年后,由于生源不断增多,原教学楼教室再度出现紧缺。为改善办学环境,学校多方筹措经费,并在镇党委、镇府的重视支持下,陆续拨款20万元,给原2幢二层教学楼增加8个教室和2个办公室三层楼房(共24个教室6个办公室)。

为达到省市目标教育的办学要求,1997年由镇府拨款23万元,向朝北处村征地9760平方米,将原校园向北扩展,整个校园面积由8831平方米扩增至18591平方米,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并筑好围墙,铺好外路。1998年初,镇府根据该校筹建项目列入预算并相继拨款60万元,筹建200米标准环形跑道和田径配套设施,新建校门、实验室、厕所,完成内路的布局和铺设,完成2幢教学楼间及操场周围的绿化,建成直径17.6米的扬帆池等。2002年新建一幢面积达2100平方米的综合楼投入使用。到2006年,海城小学共有22个班,学生1041人,教职员工61人,2幢教学楼,1幢综合楼,多媒体室、计算机室、图书室、实验室等配套齐全,具备现代化教学功能。

纵观海城小学百年教育事业,从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起,缪家桥兰陵学堂(私塾)就学人数仅10余人,到2006年缪家桥中小学学生总数达1840余人,其变化之大,令人惊异。今天成功的创新,是昨天业绩的延续,列代先贤对教育事业的卓越贡献,功不可没。

©政协苍南县委员会版权所有
支持:苍南县政协办公室信息服务中心
地址:苍南县行政中心950室 传真:0577-68881167
浙ICP备 10053579号 浙公网安备 33032702000123号

微信公众号

委员履职认证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