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栽种习俗
苍南县多山区,老百姓在砍伐树木的同时,不断补种树木。1958年前后国家“大炼钢铁”期间,大片森林遭到砍伐,许多山头被“剃了光头”,后来不少农民又偷偷地在山上植树造林,或在自家住宅周围造“四旁林”,以解决烧饭的燃料和建房、制家具用料等问题。
南港山区有一句民谣:“正月栽柴,二月竹”。意思就是说,农历正月就可以开始种树,到了农历二月就可以种竹子了。正月前后是农闲时节,农民可以利用空闲时间栽种树苗,绿化荒山。阔叶树、落叶树要尽量提早种,竹子一类可以晚一点种。绿竹属于亚热带竹类,太早种由于温度不高,不容易生根,容易枯萎。
山区有许多树种可以一直种到惊蛰以后。民谣道:“雷响惊蛰前,插田柏(松树苗)不用锤。”说得是,在农历二十四节气惊蛰之前如果响起春雷,这一年雨水一定很多。到山上栽种松树苗时,就不需要锤压得太紧。山区一带快速栽种松树苗时,经常使用“矿锥”(一头尖而锋利的矿山挖石工具),在土中按一定距离一连掘几个小洞,然后插树苗,再用“矿锥(洋镐)”头部在插有松树苗的小洞四周连续地锤压夯实。如果这一年雨量充足,就不要锤压得太紧,泥土比较松,树苗容易成长;雨量不充足,则要锤压得紧些,减少水分蒸发,以提高松树苗的成活率。
对一些不易成活或比较名贵的树种,采用“一提二踩三埋”方法。一提,即一手提正树苗。二踩,即埋土后再用脚将土踩实。三埋,即第二次重复埋土、踩实,最后覆盖一层疏松表土,以利于吸收水分,防止太阳暴晒后表土开裂,从而影响根部发育。栽种前,还要将树苗部分枝条剪除,以减少水分蒸发,最好能带土移栽。露根栽培的,要及时浇上定根水。
俗语说:栽桐不栽杉,白花一半工。也就是说,桐子、乌桕一类榨油的作物喜阳光,要栽种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向阳的山坡);而杉木类喜阴,就要栽种在比较阴凉的地方(背阳的山坡)。如果先种上油桐,再套种杉木,油桐长得快,在上边接受阳光,而杉木生长在下边相对喜凉,比不栽种油桐长势还要好得多。这种套种方式,是农民长期积累的宝贵经验。
杉木、柳杉、松木类多在山地上播种育苗,苗圃管理以防除杂草为主。杉木、柳杉、松木为针叶片类植物,病虫害比较少,野兽也不将它作为食物啃食。但在播种阶段,需要防止鸟类啄食。农民会在苗圃地扎个稻草人,戴上破草帽,装上小竹竿,小竹竿上系着线,线的末端缚上一些有颜色的布,在风力作用下随风起舞,鸟兽类见了就不敢靠近了。一般苗木一年出圃,有的两年出圃栽种。还有许多树木靠风、鸟传播种子。
二、伐木习俗
成片树林长到一定程度,就要间伐一部分树木。弯曲不直的树要先砍伐,作薪柴使用。把比较直的留下来,当日后当作木料使用。但雷暴雨天不砍树,以免被雷电烧伤;再者如果天下起雨来,也不好将树木拉运回家,砍下的树也容易被人家偷走,这是非常不划算的事。
砍伐树木一般要避免在春天进行。一是因为春天是树林生长季节,要让它生长;二是因为春天雨水比较多,不容易干枯,影响搬运。最好是等到秋季前后,在天气比较好的时候采伐,不要把树叶打掉,放在山上一段时间之后,等树身干枯脱水,再运到目的地。
五凤民间认为,百年以上可供遮荫乘凉大树有树神,不能轻易砍伐。民国桥墩五凤利阳《鲁氏宗谱》记载:“伐荫木必导致伤损子孙,历验不爽,慎勿贪图小利,罔顾祸福。自枯者亦宜锯切平泥。不可和根掘起以致震动。”意思是,如果把遮荫大树砍伐了,就会招来伤损子孙的灾祸,历来非常灵验,请大家要慎重对待,不要贪图眼前小利,而不顾祸福。即使遮荫大树自行干枯,也要水平锯到地面,不要连根掘起,以致于较深的地层也受到破坏。鲁氏家族将此定为族规,要求祖祖辈辈谨守。今利阳一带(浙闽古道经过处)留下大量古木名木,植被良好。清初从平阳北港迁居到此的鲁氏家族,当年在保护树木方面可谓功不可没。
三、信仰习俗
苍南部分老百姓认为,百年以上老树是有树神的,有的地方还把树神塑像立于神庙之中,让它一起享用人间香火,从而形成保护古树名木的良好习惯。1958年“大炼钢铁”期间,许多地方的百年古树因树神信仰而得以保护。南宋千年大香樟是苍南最长寿的古树,当地老人一般在农历每月初一、十五给树神烧香。烧香仪式是,先洗手,然后自带香、蜡烛去树下香亭里烧。先点燃蜡烛,再用蜡烛点燃香。最后是右手持香,用左手将香插入香炉。插香之后,一般是拜三拜。有的人还在大树前念念有词,要求大树神保佑大家出入平安。由于大树根深叶茂,生命力顽强,寿命长,山区过去还有老人带孩子拜大树为“干爹”(闽南语俗称“拜契爸”)的习俗。等孩子长到16周岁,再备牲礼、金纸、香烛,请道士前来祭请。过了16周岁,不再每月给树神烧香。拜大树作为“干爹”仪式:小孩父母或爷爷奶奶要先在大树下烧香通嗣,说某某人叫什么名字,住在何方,儿子什么时辰出生,是男还是女,愿拜大树神为“干爹”。请大树神保佑,如孩子日后聪明、乖巧,长大后一定要备牲礼供奉大树神。特别是生育第一胎没有养活的父母,心理压力很大,于是要女子拜大树为“干爹”,这是人们一种减少精神压力的良好方法。
微信公众号
委员履职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