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南民俗》——渔业民俗
时间:2017-03-01 8:58:21 来源:本站

一、造船

昔日,苍南沿海一带造船业蕴藏着许多民俗。造船先选取“船脊”(即龙骨,为船底正中从头到尾的纵梁)和“船梁”(俗称龙梁,为船舱中正横梁)。选中的船脊与船梁挂上红纱、红布或贴上红纸,放鞭炮。接着挑选日子“切木”。新船完工后,在船头饰绘龙眉龙眼,船尾写上“流水生财”“水面生财”“一路顺风”等吉祥字眼。于涨潮时在船头钉上“龙目”(船眼),并以红布或红纸覆盖,称“封眼”;待下水时揭去,称“启眼”。新船首次出海试航要拣日子,初一、十五不开船。日子选定后,全体伙计上船,开船时红旗高挂,鞭炮齐鸣,船在港澳内试航几圈。如系木船,叫“校橹”;如系机帆船,称“试车”。此日亲朋好友过来祝贺,贺客盈门,主家设宴招待,称“顺风酒”,并以糖果分送四邻。

二、行船

开饭前先撒几粒饭入海,以敬鬼神,称“结缘”。饭后忌搁筷子于碗上,盘碗杯匙不可翻转放,因为都形似翻船。忌说“翻”“沉”“住”等词句。不许头搁膝上,或以双手捧脚,因这姿势像哭。称筷子为“撑篙”,汤匙为“掏”,恶浪为“肮脏浪”,猪头为“利市”,猪耳为“顺风”,猪舌为“口赚”(“舌”“蚀”谐音,不吉利),船上大便称“出探”,船尾称“后臂水”。海上碰到死人称“一盏灯”,不得丢弃;捞起后称“仙人”,要带回安葬渡船不能七男一女同渡,谓“八仙过海”。不许翻卷裤脚,不许双脚荡出船舷外。不许在船上架二郎腿、吹口哨,以免招来风浪。不许在船头小便,恐亵渎船神。船靠岸时不许高喊,不许挈肉串船。不许家有白事未满月者下船,不许妇女从二帆以前船头上船。不许跨船头。

三、作业

渔民放第一网时,船老大必先烧一炷香,以祭鬼神,然后才可下网。如应捕作业,出海不得称空船,要称“满载”;捕到海鳗要称“天空鱼”;把帆拉起不得称“升帆”,以避免应捕网升起被海流冲走。

四、蒸网

旧时渔网多用苎和棉纱织成,容易腐烂破损。而且网在海中不坚挺,易受潮汐和风浪的影响而变形。须先经染栲,蛮话称“炊网”。即把织好的大网、应捕网、双夹、擂网等网片浸入搓细均匀的猪血(或牛血)中浸泡一刻,拉起来晒干,再放入一人高、装有由栲皮煎成液汁的大蒸桶,以旺火蒸烤,一炷香后取出,再把桐油搓在网上,便能防腐,而且入水易沉。在蒸烤渔网过程中,人们只能进房,不能出房,以免将来入网的鱼又会漏网逃脱。

五、吃鱼

在渔船上煎鱼,不许翻鱼过面。鱼烧熟上桌,须将鱼头朝老大(舵手),由他从头吃起,以示一路顺风;鱼尾朝舢板小老大;捕鱼手吃鱼中段;其他人只吃自己面前的鱼,且要先吃上半片,吃完后把鱼骨拿掉,再吃下半片,切忌把鱼翻过来吃。渔民海上作业最忌“翻”字。吃鱼时,不能挖鱼目,相传这样做会让舵手在茫茫大海中容易迷失方向。

六、祭海(做鱼福)

大海茫茫,变幻莫测。当资源丰足时,人类对海洋抱以感恩之心;当资源匮乏时,人类又对海洋抱以企盼之心。由此对海洋产生膜拜祭祀等情感和行为。据记载,今苍南地域祭海活动盛于明代,俗称“做鱼福”。旧时祭海一般请道士、法师设坛拜祭神灵,做船福道士必须精通法事,一般道士不敢承接这项法事,因为道士在祭拜中必须一口念完江南垟所有神殿庙宇中的神灵(佛名),一尊佛名都不许落掉,过去只有夏口徐地方徐福荣及河头地方黄彩荷两道士才能胜任这一法事。

正月十三渔船出海捕鱼前,渔民们摆酒、烧香点烛、烧金银纸箔、燃放爆竹,祭祀妈祖、杨府爷等,祈祷出海人平安,下网多得鱼。到年冬,买猪头还愿。《东瓯采风乐府》诗云:“冥镪累累燃爆竹,海滨鱼神做鱼福。举网为祝多得鱼,鱼福得力果何如?君不见泰西渔轮多新制,捕获水族无噍类。渔户但知说海荒,求之祈禳更渺茫。吁嗟乎,泥首神尼香案下,不如退而修渔网。”新中国成立后,渔民渐用机帆船捕鱼,随着科技发展和气象预报准确性日增,正月做鱼福活动渐渐消亡。

旧时,再次祭海一般选农历六月十三日,这与渔区“好汉不讨六月海”俚俗有关。其理由是:夏季正是幼鱼生长旺期,所捕以幼鱼为主,造成资源浪费,六月又是盛夏时节,鲜鱼难以保鲜,不如休闲一段时间,以养好身体,也使鱼类得以生息,一举多得。六月祭海也是庆贺春夏丰收,向大海谢恩;若是歉收,更需向海神祈求恩惠,保佑秋冬开捕时夺取大丰收。

新中国成立前,苍南沿海渔村多有祭海活动,十分隆重,组织严密,分工细致,往往由德高望重的老渔民(老大)牵头,青壮渔民帮忙,设祭坛、扎彩牌、搭戏台、抬神像等。祭海供品必备猪(羊)、鸡、鱼三牲,猪要整头大黑猪,杀后刮毛,但猪脖子上要留一圈黑毛,以示是带毛的全猪;大公鸡也要拣最大、最肥的;鱼要10斤多重以上的大鱼(鳘鱼),意在能捕到大鱼、好鱼。渔姑村妇们忙着用米粉、面粉、番薯粉赶制各色各样面食糕点,且赋予丹凤朝阳、并蒂莲花、彩蝶双飞、鱼虾戏水、金龙抢珠等吉祥的名字,还有栩栩如生的鱼、虾、蟹、贝等海洋生物模型。长长的供桌几乎成为渔家妇女的展示心灵手巧的舞台。
  一切安排就绪,祭典仪式隆重开场。清晨,穿上节日盛装的男女老少簇拥在
码头、沙滩、涂头,祭坛的彩旗上写着“水不扬波、满载而归、吉星高照、金玉满堂、太平无事、风平浪静、招财进宝、万里海登”等吉祥词语。主祭人由著名渔老大担任,其程序是:主祭人宣布开祭、奏乐、鸣炮。而后上香,由身穿红衣绿褂的小男童(称之香童)燃香点烛,意为童心无邪,纯真善良,上香灵验。接着由家族中有学问的长者念祭文。再次是放海生,即将活体小鱼虾放归大海,企望其生息繁衍,永续不绝。再次是“学艺”,此时祭海活动达到高潮,滚龙、舞狮、踩高跷、赶旱船、跳藤牌舞等,应有尽有。再接着,连演三天三夜传统戏剧。

新中国成立后,祭海被视为封建迷信予以取缔。到了“文化大革命”,沿海龙王殿、海神庙、天妃宫等被一扫而尽,海祭在人们心目中淡化、消失。改革开放后,古老的祭海活动被注入新的时代内涵,除祈求平安丰收之外,更增添了保护海洋、人海共荣的宏大主题。20029月开办的艚开渔节也以祭海为主要内容,见本书第六章《节日习俗·新兴节日》。

七、船联对和船神

船联对  苍南渔区有挂船对、写吉利条幅的船俗。船头左贴“龙头生金角”,右贴“虎口啧银牙”,横批“独占鳌头”;船舱贴“九曲三江水,一网两船鱼”,横批“船到鱼起”;船尾贴“玉橹插进千里月,锦帆高挂一港风”,横幅为“顺风得利”。此外,大桅杆挂“大将军八面威风”,二桅杆挂“二将军开路先锋”,三桅杆挂“三将军开凤挂角”;船头贴“船头压流”,船舱贴“万军主帅”,船尾贴“舵后生风”,条幅对联根据不同词意,挂贴在船的相应部位。此外,在庆贺新船下水时也要贴吉祥船对,如“万里乘风江海阔,千帆破浪沦溟开”“无浪行千里,有风送万程”等。

船神  亦称船官老爷。古时,在每条渔船的后舱(称“圣常舱”)摆着一个精致的神龛,内置一木刻船官船神,两旁站有”顺风耳”“千里眼”两小神仙,龛上方雕刻着祥云瑞色、富贵牡丹等吉祥图案。龛前放一只香炉,新船下海或鱼汛出海都要用全鸡、全鸭、糕饼等隆重祭奠,捕得第一条大鱼,先供船神。船头船神有男有女,按作业形式分大对、背对船,一般供奉的男船神有关公、鲁班、孙悟空,女神有马祖、陈十四娘娘、顺风娘娘,放在后舱祭祀,并代代相传。

船旗  新中国成立之前,渔船上都挂着印有龙的图案的三角旗,旗上写着“妈祖”或者“妈祖保佑”,“杨府保佑”或者“杨府侯王”等旗帜,以祈求海神保佑。新中国成立后,许多渔船上高挂五星红旗。改革开放以来,又开始复古,沿海不少渔船仍挂上述三角船旗。

八、妈祖渔俗

造船  新船出海,一定要去妈祖宫庙祭拜妈祖,祈求海上平安。

船上香炉  不管是渔船或运输船,船上一定要有妈祖宫庙里供过的一个香炉,在海上便于烧香。渔船或运输船要是买卖的话,香炉随着原主人带走。

出海  海船远行前,不管是捕捞或运输,船老大须到妈祖宫庙里烧香,祈求平安、丰收,然后拿走在妈祖宫庙里祭过的旗号,选择在涨潮时分出海,希望财源随潮滚滚而来。

妈祖棍  沿海渔船上的备用棍,都须经过妈祖宫庙祭供过,称“妈祖棍”。如在海上遇到水怪(俗称“海和尚”,海豚之类),便拍打海水,或敲击船边,吓跑它们。

网门  在某一个季节里,海域鱼虾随海流游,所经过之处称“网门”对网船来说,网门是指两船间之距离。应捕作业、张网作业是指两桩之间距离。本处网门特指近海由潮汐涨落构成的鱼虾洄游之道。在此张网捕捞鱼虾,可多于别处数倍。石砰外澳有北流前、牛头鼻、赤礁三处,内澳有里窟、邪乌、三堵三处。属两地数姓人所共有,世代相传。每年五月十六到十八日,由网门轮值户出资在妈祖庙祭拜及演戏3天,并请来本地庙宇众神,一同看戏,祈求鱼虾旺发;还办“福寿筵”,请戏曲艺人一起宴饮。中墩大门山网门,信智老鹰网门、烟水网门,渔寮屿脚网门和霞关等地网门,也有此习俗。

妈祖生日 相传农历三月二十三是妈祖生日,此日沿海一带的老渔民有的不再出海打渔,还到妈祖庙烧香以祈求平安丰产;有的渔民休息三天不出海。有学者认为,三月份气温回升,鱼类进入繁殖季节。在这个时候如果能停止一段时间打渔,对保护鱼类繁育确实有一定好处。

©政协苍南县委员会版权所有
支持:苍南县政协办公室信息服务中心
地址:苍南县行政中心950室 传真:0577-68881167
浙ICP备 10053579号 浙公网安备 33032702000123号

微信公众号

委员履职认证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