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南民俗》——匠作习俗
时间:2017-07-06 15:14:39 来源:信息中心

一、匠作行业民俗传承

祖师  各行各业向来都有“祖师爷”,立起牌位供奉,作为本行业的保护神。如铁匠铺尊李老君(本县赤溪有打铁宫和打铁仙师信仰),木匠业奉鲁班,理发业尊吕洞宾,酿酒业祭杜康,戏班子推唐明皇(本县布袋戏、提线木偶认田都元帅为行业祖师爷),矾山窑主爷为秦福(或者陈景成),等等,从而演变出许多禁忌和祈祷、祭祀仪式,有自已的行话隐语。民国之后已不见匠作供奉祖师牌位,唯有戏班“戏乐神”和矾山窑主爷仍袭旧俗。

从师  民间匠作多有拜师学艺,学艺期限一般三年。旧时,徒弟拜师学艺要先订契约、付押金。初去时要送猪膀蹄、索面,三年内每逢春节、端午、中秋、重阳诸节,都要向师傅送礼。除春节外,不能回家休息。每日要为师傅斟酒、盛饭、买烟,为师母端尿盆、扫地、洗碗等。劳动收入全归师傅。师傅传艺要留一手,徒弟只能偷学。

谢师  学徒三年期满艺成(也有到第四年仍为师傅白干的,称“赠工”或“补工”),称“满师”(俗称出师),要备好“四样”或“六样”食品去谢师,师傅则送一套主要工具作为还礼。谢师要置办谢师酒宴请师父,一并宴请同门师叔师伯师兄弟,还要给师兄弟送红色,礼金一般是师傅一天的工资。席间师傅分自己碗中的一半饭给徒弟,表示师傅有活徒弟也饿不着,也示意徒弟今后能自食其力是从师傅这里分得的。并向诸位师长介绍徒弟情况,请求同门日后多给徒弟方便。出师后,徒弟方可独自出外兜揽业务,依靠自己的手艺和师门影响力寻找活计。碗窑窑工从师没有定期,要等学徒所做碗坯被窑主认为合格,可以入窑,才算“满师”。谢师礼是做50支(每支10个)碗坯交给窑主,应得工钱归师傅收受,并送猪膀蹄及索面。

重师  旧时,有的学徒满师后,又另从别的师傅进行深造,称“重师”,又称“过堂”。

敬师  旧时学徒与师傅同桌就餐,要尊师傅坐上位,先为师傅斟酒、盛饭。徒弟吃菜只拣面前菜盆吃,学徒不得与师傅同桌饮酒。学徒出师后,每年过年仍要到师傅家拜年。学徒结婚等重大喜事,均请师傅来家赴宴。

二、工匠民俗职业分类

木匠  木匠将鲁班(即春秋战国时期的公输班)奉为祖师。木匠种类有大木匠、方木匠、圆木匠之分。大木匠即盖房子的建筑师傅;方木匠俗称方木师傅,主制家具;圆木匠即箍桶匠,俗称圆木师傅。木匠工具主要有斧、刨、锯、凿、锛、钻、墨斗(又称班母)等。木匠工具多不外借。昔时,木匠出外做活肩扛长木柄锛子,后面挂着锯子等大件工具,前面挂着装有刨子、墨斗、尺子(又称鲁班尺)等物品的工具包。如被请到家里干活,多由主家管饭,工钱按行定价。遇到制作棺材、香案、木主等,主家要以好饭菜招待,另给木匠红包。木匠工作结束时,通常要“留尾”,比如故意存下一些木屑等,意为还有“后续营生”。但如果是为人作棺木,就得打扫干干净净,方为吉利。旧时传说,资深的木匠精通鲁班术(巫术),如主人家招待不周,木匠使用巫术,则主家不安宁。主家也不可出于好奇,问木匠懂不懂鲁班术,若是问了,木匠不得不施术,否则自身不得安宁。因此,主家对待木匠,一般都不敢怠慢。

造船匠  见上文渔俗。

泥水匠  匠作中泥水匠的人数最多。泥水匠使用的工具有瓦刀、装板弯尺、吊线锤、泥抹、泥板、泥包(也称灰斗)等。泥水匠多是以务农为主,农忙时务农,农闲时盖房。20世纪70年代之前,泥水匠多不出远门,只为本村或邻近村庄盖房垒墙。泥水匠做工时得配备诸多粗工(助手),在苍南境内各乡镇农村,一家盖房,亲戚朋友、街坊邻居一般都会主动前来帮忙,充当粗工,主家只管中午、晚上两顿便饭,不付工钱。80年代后,有些泥水匠和木匠等匠作组成建筑工程队,到城市和外地承包建筑工程。

油漆匠  俗称漆工。旧时专业漆工比较少,木器油漆多由木工兼作。漆工用漆和其他配料一般由主家提供,也有自带漆料的。工钱多按件计酬。油漆工所用工具有批灰刀、棕刷等。旧时多用漆树产生的汁液(山漆),俗称大漆。皮肤对大漆过敏者,不敢接近。漆分生漆和熟漆两大类。生漆也叫退光漆,又称底漆,上一遍生漆,贴一层布,再上熟漆。生漆成本高,一般人家不用。婚嫁用具多使用熟漆。用不起大漆的人家用桐油或调和漆,质量远不及大漆。70年代后,漆树大量减少,部分漆工改用人造漆。此后,人工漆被广泛使用。90年代后,随着科技的进步,漆工不再用人工刷漆,代之于用机器喷漆,省时省力,且表面均匀、光滑。

铁匠  俗称打铁人。旧时,境内各城镇一般都有打铁铺。铁匠铺根据人们各种需要,打制出各种生活用具和生产工具,如火钳、锄头、镢头、门鼻、门栓、勺子、铲子、菜刀、镰刀、斧头等。每逢庙会赶集,到集市上销售,也有买主登门选购,或提前定制加工的。同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铁制用具大多出之于铁匠之手。铁匠手艺多为父子相传,或传兄弟、侄儿等,也有的带外姓徒弟。所用工具有风箱、钳子、锤子、炉子、铁砧子、冲子和截子等。最复杂的工具是钳子和锤子,根据用途区分,大大小小的钳子和锤子凡几十种。工作时师傅掌钳,拉风箱煽火,徒弟抡大锤。锻件是否烧成,全凭师傅看火色。锻件烧成后,师傅由炉中夹出锻件放在砧子上,以手锤引打,徒弟抡大捶重打。师傅手锤打的地方,正是徒弟重锤落锤处。如果师傅手锤引到,徒弟漏打或打偏锻件就会出现夹灰,就成败笔。打造有刃的铁器要淬钢,俗称蘸火。蘸火是打铁中的关键工序,直接影响铁制刀具的利钝。

剃头匠  旧时,农村理发师傅又称“剃头匠”,营生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剃包头”。这是农村中最普遍的理发形式,一个村子所有人的剃头活儿全部由本村内理发师傅包揽,理发匠以全年一定标准向全村每个男丁(十六岁以上至老人)收取稻谷作为工钱,一年分早稻、晚稻两次收成收取,称为“剃头谷”。十六岁以下十二岁以上的男丁以半价收取,十二岁以下男童及全村妇女不收工钱,女人在成年结婚时当天收取“弥陀包”作为工钱。婴儿满月要剃满月头,主家给予红包、鸡蛋、毛巾等礼物。理发匠还承包了全村红白喜事吹打乐队的业务,任何人不许向外村雇用,即使理发师傅不会吹打,也应由他去外地代雇,这当中的好处费由其收入。剃头匠按时(一般二十天左右)上门定时为村民服务,主家如果认为这位理发师傅工艺不精或懒惰怠工,必须于当年冬至前通知他,明年理发要换师,这叫“冬至换头”。

第二种是开店营业。有的剃头匠在街上租了一个铺面,开店营生,称为理发店。开理发店的师傅一般工艺比较精,有的还带学徒,其理发器具及洗涤剂也比较高档、时髦,他们大都能吹奏乐器,因此收入也颇佳,与现在的美发厅相差无几。

第三种是剃头担。有的理发匠因本村剃头人数不多,只能挑着嵌有镜子的柜子与座凳到街坊上找一个巷弄空地上将剃头担摆在那里招揽生意,收取现金为工钱,这叫剃头担。山区还有人提着剃头篮,带着理发工具穿街过巷上门服务。为婴儿剃满月头和为青年人剃结婚头是其两项重要服务,主家除给工钱外,均另给红包,有的主家还管一顿酒饭。

改革开放后,理发行业均开设店铺,称美发厅、美发室等,已很少有人上门服务。

裁缝  旧时,裁缝师傅开店营生难以养家糊口,便常上门服务,也有不开店专做上门生意的。裁缝到顾客家中,将裁缝桌搭在上位(左边)。据说,因裁缝替皇帝做过龙袍,故裁缝桌又称龙头桌。也因此故,裁缝干活时如有官员进来,无须起身相迎。但逢有喜事请裁缝做活,东家不但要有红包,还要请裁缝吃喜酒。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服装市场的兴起和普及,人们缝制衣服大量减少,成衣多由服装厂批量生产,此后裁缝店和裁缝师傅也越来越少。

石匠  前清时,江南地方一座石桥竣工后,石匠故意将桥正中间中心一块桥板垫高一点,使之不平坦,其目的是让贵人“长桥之后”再放平。所谓“长桥”风俗,是这座桥附近有出现一家人中有人三十岁就有男孙出生,而且一家三代夫妻双全,请他抱着孙子在桥上走一次,称为“长桥”。这是一种攀比早婚早育、所谓福气的陋习。钱库大魁桥建成将近180年,因没有这样的人选,大桥当中一直有一块桥板一直高出桥面,直到20世纪80年代大桥增高拓宽重修时才放平。此外,江南垟的石桥桥头经常会立有一块不到一米高的长方形石桩,上面刻着“泰山石敢当”字样,有的还刻着八卦图,据说这是石匠为了防止桥梁走势有碍附近房子风水,用这块石头能挡住“刹气”,以保家口平安。也有用这种方法挡住街道、大路、巷弄走势的煞气。近年来人们科学水平提高,很少看到这种新立石桩的现象。

窑工  烧窑时,窑工忌说“红”,碗烧红了便成次品或废品;忌说“倒”,窑内碗是一叠叠的,一倒全完了;忌穿白裤,碗窑产品是青花、红釉或素面青白釉,烧白了便成次品。

阉猪匠  见本书第一章《生产习俗·猪》。

 

附:三十六行

我国古代将民间各行各业统叫“三十六行”或“七十二行”。据《清波杂录》记载,唐代社会主要行业为“三十六行”,即:肉肆、宫粉、成衣、玉石、珠宝、丝绸、纸、海味、鲜鱼、文房用具、茶、竹木、酒米、铁器、顾绣、针线、汤店、药肆、扎作、陶土、仵作、巫、驿传、棺木、皮革、故旧、酱料、柴、网罟、花纱、杂耍、彩奥、鼓乐、花果等。早年今苍南地域的“三十六行”有民谣唱道:

一耕二读三打铁,四五航船磨豆腐,

六木七竹八雕花,九纺十织织布郎,

十一裁缝做衣裳,十二是补锅与生缸,

十三卖杂货,十四打磨工,

十五皮匠鞋子上,十六解板木匠苦,

十七和尚做外场,十八尼姑苦修行,

十九道士做道场,二十僮子数的土地堂,

廿一叮当算命的,廿二相面看眼光,

廿三打卦穿长衫,廿四渔鼓道情唱,

廿五樵夫在山上,廿六郎中卖草药,

廿七兴乐百戏唱,廿八打拳强身体,

廿九做百戏的武艺强,三十下雨做雨伞,

卅一天晴出门磨剪刀,卅二修屋泥水郎,

卅三挑的卖绡郎,卅四重丧花轿行,

卅五是个剃头匠,最后一行看牛郎。

由于历史的变迁,阉猪、修缸、补锅、磨剪刀、手工织布等许多行业改革开放后已消失,或不多见,而当前又产生了如电脑、快递等行业许多新的行业,这里就不再一一罗列了。

布袋戏是傀儡(木偶)戏的一种,其特点是艺人以手托木布偶而演,又称“掌上戏”。又因戏台、偶像、道具、乐器等所有行头可以用一根扁担挑走,故又名 “扁担戏”。多人同台协作表演的布袋戏,称多档布袋戏;单人表演的布袋戏称单档布袋戏。

本县单档布袋戏于2008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1年灵溪镇吴明月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单档布袋戏代表性传承人。由于单档布袋戏的演唱、音乐伴奏、戏偶表演等均由一个人完成,艺术难度非常大。首先学习单档布袋戏的学徒要求有一定的艺术天赋,如记性一定要好,嗓子不错,咬字清楚,脚手灵活,唱曲不跑调等,由于学习单档布袋戏的难度比较大,时间比较长。因而,学习单档布袋戏的人,多为少年艺人。单档布袋戏的传承方式有父子传承、家族传承、师徒传承三种。

单档布袋戏演出的禁忌比较多,一忌随便乱放戏偶;二忌随便给祖师爷“开眼”;三忌戏偶头变精,过去要经常将戏偶头放在锅中蒸煮;四忌初一、十五时演出过场;五忌女人坐道具箱;六忌怀孕妇女看戏;七忌寺庙中演出讲坏话。提线木偶(闽南语称“嘉礼戏”)同样拜田都元帅为祖师爷,禁忌与单档布袋戏差不多。

©政协苍南县委员会版权所有
支持:苍南县政协办公室信息服务中心
地址:苍南县行政中心950室 传真:0577-68881167
浙ICP备 10053579号 浙公网安备 33032702000123号

微信公众号

委员履职认证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