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沿浦地名的由来,说法有二:
第一种说法,当地民间通常认为沿浦为“盐浦”之谐音。沿浦镇因其滨海海水含盐浓度高,滩涂广阔,是优良的盐场场址。作为曾经的苍南县最大产盐区,沿浦盐业生产历史悠久,民国《平阳县志》记载:“蒲门区之沿浦明时均已开场矣。”在马站一带,有人若嫌弃菜肴烧得太咸,会嘟哝一声:“你手伸到‘盐浦’去了。”这说明当地民间对“沿浦”的解释普遍认为就是“盐浦”之意。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八月十七日,日军侵扰福建省福鼎县沙埕港。事后,福鼎县政府秘书郑振明写下了《日寇骚扰沙埕调查报告》:“八月十六日上午8时左右,由北面驶来一艘日军千余吨运输舰和一艘百余吨汽艇,向浙江省盐浦方向发炮数响……沙埕闻讯,人心惶惶……”此“盐浦”即紧邻沙埕港的沿浦。
第二种说法,沿浦为“沿厦材浦”之意。浦,《说文解字》解释为:水濒也,指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方。古代浦与步、埠相通,意为河流注入江海和码头、渡口。柳宗元《永州铁炉步志》载:江之浒,凡舟可縻而上下者曰步,步同埠,水边停船处。厦材浦亦是古蒲河入海口所在,弘治《温州府志》载,厦材浦“去城(平阳县城)南二百里,在招顺乡。形如葫芦颈,萦洄有七十二汇”。旧时蒲门区域包括平阳东南沿海大部区域,从地理位置及形状来看,海岸线曲折,多海湾,汇聚蒲门境内大多数河流,为九九蒲江入海之处。从明代至今数百年间,厦材浦不断围海造田,从位于沿浦北边离沿浦二三里的“绅士斗”作为曾经的入海口斗门判断,几百年前的沿浦大部或为滩涂浅海。
而厦材之名在宋代已有文献记载,《宋史》里关于陈桷的记载为“平阳蒲门厦材人”。历代《温州府志》《平阳县志》都有记载厦材,其中弘治《温州府志》记载:“景福教院,在招顺乡厦材,唐大中十年建。”“谷神道院,在厦材,宋侍郎陈桷建。”明代郑思恭《东昆仰止录》记载:“陈侍郎(桷),平阳蒲门厦材人。”厦材浦的历史由来已久,弘治《温州府志》记载:“厦材为蒲门旧六里之一。”沿浦,若解释为“沿厦材浦”,这个地名就给人们带来一种极富历史想象的空间。
沿浦镇位于蒲门东南部,距离苍南县城30多公里。旧时,因沿浦湾水路交通便捷,可通福建福鼎,浙南入闽最便捷的是从此地坐船到福鼎沙埕,旧时蒲门当地有民谣云:“远看对面山,近看在眼前。过渡两里远,走路得三天。”从蒲门的沿浦湾到达对岸的福建虽然只隔着一条狭长的沙埕港,走路很远,而由此处渡海则只需半个小时便能到达。
宋代,沿厦材浦一带即已有港口。元祐五年(1090年),于蒲门寨(巡检司)设官营造船场。另据《系年要录》记载,蒲门巡检有巡逻船只,船板平坦,船阔二丈八尺。宋政和六年(1116年),有闽船以桐山栖林寺之经幢石压载于此。这些都说明,厦材浦原为深水港,可容纳大船。因具备深水港条件及蒲门地界森林资源,蒲门造船业日益兴旺,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 年),温福诸郡造海舟,温州进士王宪献策“乞用所造为式,诏从其言”,此地后成温州两大造船基地之一。港口之便利,其地的木材市场自古有之,并一直延续到近现代。
明代,沿浦因地处海湾,海岸线曲折,是蒲壮所城防御军事设施中最大的海湾,湾内沿线设置诸多军事设施,因其直面入海,因此屡遭海寇入侵,民国《平阳县志》载有:“明崇祯元年(1628 年),海寇进犯沿浦港,把总周世忠率精锐部队抗击。”“明崇祯二年,海寇刘香老再犯沿浦上奥,军民合力击退。”
明清时期,沿浦属招顺乡五十五都,有小市,称沿浦市。明洪武八年(1375年),天富南监盐课司在沿浦建筑海塘,开辟盐田,年办盐四百六十五引,因此,沿浦晒盐迄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嘉靖十二年(1533年),明朝廷在沿浦清理灶丁,均分荡地,扩大盐业生产。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官府动帑收买灶丁,设有八团三十灶,灶丁三百十七名,每丁给埕地二亩、涂田四亩,共有埕地涂田一千九百零二亩。当时的盐业生产,数百年来皆采取因袭旧式采卤方法,即刮泥和摊灰取卤晒盐。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 ,平阳县令徐恕、蒲门巡检韩凤来开始发起建沿浦大桥和沿浦陡门募修海塘,保护盐埕和农田。到了清代,沿浦湾一带已成为宜居之地,大批移民迁徙而来,成为亦渔亦耕的鱼米之乡,当时,有蒲门诗人林登普有诗《闸桥春涨》:“澹沱韶光二月天,闸桥春水碧于烟。岸痕添长鱼儿出,柳外谁家泊钓船。”
沿浦80多岁的陈永立说,20世纪初,在陡门桥的埠头下面,泊满由福建内港开来的白缆船。有的装满盘菜,有的装满甘蔗,有的装满荸荠,有的装满“澜薹”(即“浒苔”)。逢年过节,山民们争先恐后前来购买,场面非常壮观。白缆船从陡门桥下一直排至沿浦整个港湾,夜晚时分,船灯点起来,呈现一片“渔火海边明”的壮丽景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8—1960年,马站区委发动全区人民,在沿浦建筑海塘0.8公里,围垦海涂1840亩,同时建造单孔涵闸12座,1978—1986年间,再组织群众建成圆山尾至破塘2.2公里,围垦海涂1600亩。围垦的海涂大部分都用作盐田等。1994年有盐田1350亩,盐产量达到3299吨,2003年的盐产量降至2050吨(41000担)。
“在陡门边(即今老人协会会址)为美孚煤油行,专销僧帽牌煤油,由上海用轮船运至沿浦,由华性民专卖。后面曾作为矾馆,从矾山由人工挑矾至沿浦,由此地海运到福州、温州等地销售”。陈永立老人这样回忆起20世纪中后期时沿浦商埠繁忙景象。
沿浦凭着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优势,盐业与商业贸易的日益繁盛带动了本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到了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沿浦始建沿浦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6月,在镇境内成立沿浦乡、云亭乡。1961年10月,改称沿浦人民公社。1992年5月,云亭乡并入沿浦乡。1993年,沿浦乡改为沿浦镇。2011年并入马站镇,称沿浦社区,2016年1月29日,恢复沿浦镇。(陈汉莉)
微信公众号
委员履职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