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地名来历——《苍南地名溯源》
时间:2021-10-29 10:24:47 来源:信息中心


南宋位于苍南县中南部,距县城约11.5公里,地形东西部都是山,当中夹着一条山间溪流,直接入闽。历史上属亲仁乡三十一都,原名阑洋。后改称兰松洋、兰松,据说因当地盛产兰花和松木。坊间相传其地辟自南宋,原名南宋阳,又称兰宋阳、南宋阳、南宋垟,简称宋阳或者宋洋。闽语“南”与“兰”音近,遂为兰。

民国时,南宋管辖范围包括今埔坪在内,目前属南宋镇管辖的范围,过去叫“南宋顶垟”;属矾山镇埔坪社区管辖的范围,过去叫“南宋下垟”。“南宋顶垟”和 “南宋下垟”地形好像一艘古老船形,中间是小盆地,周边是高山。“南宋顶垟”在东边,地势稍高;“南宋下垟”在西边,地势稍低。南宋镇的水流,从东北边的“南宋顶垟”流向西南面的“南宋下垟”,在甘岐的地方,与矾山流下来的水汇在一起,一直流向福建省福鼎县前岐镇。

民国《平阳县志·卷五十九·杂事志二》①记录了唐代顾况写的一篇《仙游记》:

温州人李庭等,大历六年(771年)入山斫木,迷不知路,逢见漈水中有人烟鸡犬之状,寻声渡水,忽到一处约在瓯闽之间,云古莽然之墟者,好田泉竹果药。连栋架险三百余家,四面高山,回环深映。有象耕鸟耘,人甚知礼,野鸟名鸲,飞行似鹤,入人舍中。唯祭祀得杀。无故杀之,即地震。有一老人为众所伏,容貌甚和,岁收数百匹布,以备寒暑,乍见外人,亦甚惊异,问所从来,袁晁贼平未?时政可若?具以实告。因曰:“愿来就居得否?”云:“此间地窄,不足以容。”为致饮食,申以主敬,既而辞行,碏(疑为斫)木记道还家,及复前踪。群山万叠,不可寻者。

顾况,字逋翁,苏州盐城人,唐代诗人。此文中的“瓯闽之间,云古莽然之墟者”,明代姜准《岐海琐谈》一文认为这个地方可能在南雁荡。

刘绍宽在编辑民国《平阳县志》的这段文字时,在后边加了一个注:“平阳南港有兰宋阳,一名宋阳,至南宋时始开。‘南’‘兰’闽音相近而讹,据此则‘瓯闽古莽墟’,其在平阳无疑,惟不定在南雁耳。”刘绍宽先生,认为“宋阳,至南宋时始开”。近30年来,南宋镇曾出土过南宋时期的许多文物,证明那时这个地方已经比较繁荣。

明弘治《温州府志》载:“普安禅院,在归仁乡翠峰山,晋天福二年(937年)建。”归仁乡翠峰山就在南宋溪光村。这个年代比南宋年间(1127—1279年)要早二三百年,这个时间几乎可以印证顾况《仙游记》的时代(771年)。当然,顾况所写的地名,还没有叫“南宋阳”或者“兰松阳”或者“宋阳”,不然的话,不会只写“瓯闽古莽墟”了。

弘治《温州府志·卷七·土产》又载:“矾,平阳县宋垟山虽有之,素无人采。居民近得其法,取石捣细,淘炼而成,清者为明矾,浊者为白矾。”志书中的“宋洋”,正是地处南宋垟的南宋镇。南宋镇有明矾石的地方只有溪光村(包括以前的石门岭),现存炼矾遗址共分为三处:一是溪光村中心区遗址,二是矾坑遗址,三是大岗山石门隔遗址。溪光村中心区炼矾遗址在232省道夏枯桥以东约1000米处。炼矾始于何时,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但有两条窑一直生产到20世纪80年代。这里有丰厚的窑砂(俗称炉底灰)堆积层。面积约有8000平方米。由于与溪涧相邻,每次发洪水时,都会冲走一部分。矾坑遗址,在大岗山的半山腰,南宋镇政府办公楼的东南面约3公里处。矾坑有矾窑生产明矾,可就地采矿,取当地柴草烧制明矾。以节省因矿石、柴草的人工挑运成本。矾坑炼矾始于何时,没有文字记载,但有一条矾窑一直生产到20世纪70年代。大岗山石门隔遗址,在南宋镇政府办公楼的西南面约6公里的大岗山山顶。大岗山山脉的山顶,有许多不同年代开采的矿硐。

明隆庆《平阳县志》提到“横阳江,在县治西南二十五里,旧志始阳江……一自宋兰洋分东西源出燥溪”。这里的“宋兰洋”无疑就是“兰宋洋”之误。笔者到现场还可以看到,南宋镇与藻溪镇(燥溪)的分水,是在南宋镇的垟头后背隔、顶湖、坑内一带。西边分水流入南宋,东边分水流入双条溪,经吴加园水库再流入藻溪,最后汇入横阳支江的。明代隆庆《平阳县志》对“两地分水”的这一记载是正确的,该志中的“宋兰洋”即指“兰宋洋”。

清顺治《平阳县志·地舆志》 记载有“三十一都,宋洋”。该志“选举志”记载有 “方云翼,朝散大夫”。民国《平阳县志·卷三十二·人物志》记载:“方云翼,字景南,亲仁乡宋阳人。宣和六年(1124年)进士,旧志选举绍兴十年(1140年)除秘书正字馆阁录……”咸淳四年戊辰(1268年)“陈文龙榜”的武进士方应符同样也是居“宋阳”。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南宋称兰松洋。乾隆三十年,平阳县令何子祥在《吾南书院记》一文中写道:“兰松洋李君长春、张君致礼素以急公向义著谋于乡。”对李长春、张致礼举办吾南书院大加赞赏。(林子周)


©政协苍南县委员会版权所有
支持:苍南县政协办公室信息服务中心
地址:苍南县行政中心950室 传真:0577-68881167
浙ICP备 10053579号 浙公网安备 33032702000123号

微信公众号

委员履职认证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