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虽然名义上统一了瓯越、闽越,但因瓯越、闽越远离其统治中心长安,实际控制仍然鞭长莫及,东瓯王、闽越王仍是异姓诸侯王。一直到汉朝最强盛的武帝初期,瓯越、闽越仍保持相对独立状态。西汉“七国之乱”时,东瓯国与七国是盟友。吴王刘濞被太尉周亚夫与大将军窦婴在丹徒击败投奔东瓯国后,汉廷密使游说东瓯王欧贞复,于是东瓯王弟“夷鸟将军”欧贞鸣趁劳军之际,暗伏武士刺杀了刘濞,将功折罪。事后东瓯王欧贞复被改封为“彭泽王”,夷鸟将军欧贞鸣被封为“平都王”。
后刘濞之子逃到东瓯王国的邻国——闽越王国(首都东冶,今福建省福州市),利用两小国之间的利益冲突,唆使闽越王攻打东瓯国。东瓯王向汉朝求救,汉军救兵至,闽越撤兵。但汉军兵退,闽越复扰。汉建元三年(前138年),东瓯王欧贞鸣战死,其子欧望不堪数番折腾,遂向汉朝请求纳地,东瓯全境百姓迁徙中国。汉武帝准许后,东瓯王欧望率领部众4万多人北上,被安置在江淮流域的庐江郡(今安徽舒城地区),欧望被降封为“广武侯”,东瓯国被取消。《汉书·严助传》记载:“建元三年,闽越举兵围东瓯,东瓯告急于汉。”汉武帝派严助“发会稽郡兵浮海救之,汉兵未至,闽越引兵去。东越请举国徙中国(即中原),乃悉与众处江淮之间”。这是东瓯国首次举国内迁的记载。
东瓯国举国迁徙3年后,闽越王郢弟余善被封为东越王,与越繇王共同管理东瓯地。汉建元六年(前135年),闽越攻打南越。南越遵守汉朝约束,不敢擅自发兵回击,把此事报告汉武帝。汉武帝派遣将军王恢、韩安国,分别从会稽、豫章出兵征讨闽越,闽越王郢派兵扼守险要对抗汉军。余善害怕汉军强大、兵败亡国,和东越丞相及族人商议,杀闽越王郢而降汉。而后汉武帝却封未参加这次反叛、无诸的孙子繇君丑为越繇王,奉行闽越王祭祀之礼。于是,余善居功自立为王,繇王不能矫其正。汉武帝以为不值得为余善再兴师动众,因此作罢。
汉元鼎五年(前112年),南越丞相谋叛,汉武帝遣大军进击,余善率军八千参与征讨,率部进抵揭阳后,借口海上风狂浪大,停止前进。元鼎六年,一向阳奉阴违的余善欺骗东越国百姓,私刻印玺,自立为东越武帝,派兵据守通汉要道,杀汉校尉,反叛汉朝。汉武帝遣“横海将军”韩说征讨,元封元年(前110年)冬,四路大军抵达东越国境,东越内讧,军队纷纷倒戈,余善被部属合谋诛杀,乱始平。“于是天子曰东越狭多阻,闽越悍,数反复。诏军吏皆将其民徙处江淮间。东越地遂虚。”从东瓯国泯灭到东越国灭亡,两次居民迁徙内地相距仅27年。
这两次迁徙,《史记》卷一一四《东越列传》五十四,《资治通鉴》卷十七《汉纪九》、卷二十《汉纪十二》均有记载。但当年两次迁移到江淮的大部分是东瓯王族、贵族和豪强、军队等,不少东瓯百姓不愿内迁,有的逃到山中,被称“逋逃”。一些地处偏僻山野的平民更未全部迁移江淮间,有些当地土著越族向更偏远的山区迁移,被称为“山越”或“安家人”。三国吴国丹阳太守沈莹(?—280年)在《临海水土志》中称:“安家之民,悉依深山,架立屋舍于栈格上,似楼状。居处、饮食、衣服、被饰与夷州(今台湾)民相似。父母死亡,杀犬祭之,作四方函盛之,饮酒歌舞毕,乃悬着高山岩石间,不埋土中作冢椁也。男女悉无履。今安阳、罗江县民是其子孙。”罗江在闽东,安阳即温州南部,当年包括今瑞安市、平阳县、苍南县、龙港市、泰顺县全部地域和文成县半数地域。
东越国灭亡、百姓被迁徙内地后,东瓯大地又变成荒无人烟状态,那些仍滞留在此未被迁走的少量遗民开始重建家园。其后过了53年,随着人口逐渐增加,到汉昭帝始元二年(前85年),东瓯故地设置了回浦县,管辖温州、台州、丽水三地,县治设在今台州市椒江区章安镇,属会稽郡管辖。汉顺帝永和三年(138年),章安县东瓯乡升格为永宁县,首开温州行政建置单独建县,县治设在瓯江北岸的贤宰乡,辖区含今温州和丽水两市,地广人稀,户不满万。三国时期东吴开发江南,吴郡一带汉民南下东瓯,把吴语也带了过来,当时温州大约是东瓯人和南下吴郡汉民各占一半。今苍南地域地处温州一隅,加上将军岭(宋初乐史编写的地理书《太平寰宇记》称福州界在将军岭)以南地域当年还在闽越国控制之下,因而两次迁徙到江淮的人数均相对较少。(杨道敏)
微信公众号
委员履职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