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岭地名来历——《苍南地名溯源》
时间:2021-11-15 10:34:05 来源:信息中心

岱岭原称大岭,民国十四年(1925年)印行的《平阳县志·建置志》作岱岭。因山峰雄伟壮丽,气势磅礡,犹如五岳之岱宗,故名。境内有岱岭古道、坑门岭古道、南山岭古道、龙凤岭三道、牛皮岭古道等,均十分险峻。

岱岭一角  谢康生/摄

岱岭山景  萧云集/摄

岱岭古道。原称大岭,民国十四年(1925年)印行的《平阳县志》地图标作“岱岭”。大约始建于南宋时期(1157—1279年),现存古道为清代建造,属民间古道。东南—西北走向,始于马站街,经大厝基、杨家边、东宫至岱岭畲族乡富源村,与南山大岭连接,是古时马站通往岱岭连接福建福鼎佳阳、前岐等地的重要通道。道路用块石铺设,宽1米左右,长约5公里,中途大厝基小岭建有1座木石结构路亭。

南山岭古道。路碑称南山岭。因路上行人较多,略有知名度,当地人又称大岭或南山大岭。始建时间不详,现存道路为清同治十年(1871年)重修,以方便闽浙两省过往行人、商贾出入。是年八月,平阳县知事在古道上坡500米处路旁竖立《重修南山岭碑》,记载当地居民捐资修路缘由和捐资人姓名、捐资金额等。道路南北走向,长2.25公里,以富源村为起点,向南连接福建省福鼎市佳阳畲族乡北岭古道,是浙江通往福建省福鼎市佳阳、前岐等乡镇的陆路要道。沿途还有许多支线并入,改革开放前,人流、物流进出很多。福鼎佳阳双华村的木材、薪炭,福鼎市点头镇的木制器具、五金农具,前岐镇的滩涂水产品经过这条古道,源源不断地输入马站及周边各镇。

龙凤岭古道。又称小岭,相对于南山岭,道路难行,行人较少,故名。始建于明代(1368—1644年),现存古道为清代建造,属民间古道,是古时岱岭通往福鼎佳阳、前岐等地的重要通道。东北—西南走向,始于岱岭畲族乡富源村龙凤自然村大岭内,至龙凤岭岭头止,出省境后沿山向福鼎市佳山、上俺、桥亭、前岐等地及苍南县五凤、分水关等地延伸,是岱岭畲族乡西向主要通道。此道途经高山峻岭,从龙凤自然村至龙凤岭头短短5公里,海拔从大岭内的101米陡升至最高处龙凤岭头的600余米,落差500米左右,是苍南县落差最大的古道之一,步行十分艰辛,沿途人烟稀少,革命战争时期是红军活动的重要路线,故曾被称为红军岭。沿途有路亭2座,石木混合结构,因缺乏日常维护,现仅存轮廓。

笔架山登山游步道  谢作澡/摄

坑门岭古道。也称马矾古道,属民间古道。始建于南北朝(420—589年)。现存古道明清时建,用于客商和农耕交通,是古时连接矾山、马站两地的重要通道。全长约15公里,宽1.5米,多数路面用石板铺砌,部分路段用块石铺设。古道南北走向,始于马站镇金山村,沿十八孔水库,过济宁桥、大路边,至利济桥后,经过坑门岭脚、坑门岭头,与矾山镇南堡社区境内磨石岭古道连接。坑门村境内道路长约7.5公里,其中从坑门岭脚至坑门岭头沿山坡而建的台阶有1000多级,用乱石铺设,因山高岭峻路陡,是坑门岭古道最难行路段。民国《平阳县志·建置志》云:“坑门山南,为坑门岭,高四十七丈。”坑门岭古道属于蒲门三条岭之一,行路艰难。1961年矾(山)马(站)公路通车前,当地民谣唱道:“娘啊娘,生女莫嫁江南垟,三条岭,透天长。”坑门岭古道连接世界矾都矾山,也是挑矾古道重要支线,清末至民国年间,岱岭及马站后岘、甘溪、魁里、城门和沿浦等村有几百名壮劳力每日挑柴经过此路到矾山矾窑出售,回程再挑明矾至沿浦港,以养家糊口,当时称“挑矾山柴度日”。岱岭附近的霞关、沿浦、马站盛产海产品及农副产品,商贩云集于此,除恶劣天气外,一般每日有几百担海鲜及农副产品用人力肩挑,经坑门岭古道输送到矾山、埔坪、南宋、华阳、五凤、桥墩、灵溪等地。当年,坑门村民沿路开设小店十几家,专门为挑夫、商贩、行人服务;当地专职给商贩当挑夫者也有几十人,因而这条古道是当时岱岭最为繁忙的交通要道。1961年9月,途经岱岭的78省道矾山至马站公路(简称矾马公路)通车,坑门岭古道交通要道地位被取代,人流、物流量大幅度下降。改革开放后,起始路段因城镇化建设和78省道改造而消失,其余山间道路整体保持原貌。

坑门岭古道  邱新福/摄

利济桥 章鹏华/摄

明弘治《温州府志》记载,今岱岭区域南宋至明代属平阳县招顺乡五十四都岑山里管辖。据现已发现的资料记载,岱岭虽然南宋时期(1127—1279年)已有人居住,但史书、地方志上一直未记载地名,是我县开发相对较晚的一个地方。直至民国《平阳县志·建置志》中,境内才有坑门、岱岭、程西阳(今称陈世垟)3个地名。岱岭系畲族聚居之地,1957年6月,建立岱岭畲族乡。(杨道敏)


©政协苍南县委员会版权所有
支持:苍南县政协办公室信息服务中心
地址:苍南县行政中心950室 传真:0577-68881167
浙ICP备 10053579号 浙公网安备 33032702000123号

微信公众号

委员履职认证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