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车堡三进屋和三座屋——《苍南老宅院》
时间:2021-12-06 10:37:01 来源:信息中心

钱库镇北郊黄车堡自然村是江南垟一个小村庄,村民均黄姓,在清末民初却以“豪宅”与“书笼”(指读书人多)而享誉江南。这里的三进屋、三座屋、四合院,都是一般村庄少见的大宅院,其中三进屋是规模最为宏大的一座。

一、三进屋

1.大院深深,富丽堂皇。黄车堡黄族始迁祖黄玉初,于清康熙九年(1670年)江南垟“展界”后入迁。时逢康雍乾盛世,历经二三代人奋发创业,黄氏家业大振,富甲一方。至第五世黄登修,已是拥有良田二三千亩的大财主。他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肇基河头底老屋四合院西首,选择临东南北三方河头之间的一块风水宝地,占用良田十几亩,耗巨资兴建一座坐北朝南,拥有3座正屋、6幢厢房、4间阁楼(共有51间)、5个天井和2片花圃的三进九明堂大宅院。

大院门屋是一座悬山顶的3间大平房,中有2扇大木门,门里边是木板制“福”字照屏,门楣上悬挂着一方白底黑字红官印的“文元”匾额,匾额系房主黄登修次子黄有金捐得贡生后浙江巡抚所赐。大台门两边砌着青砖八字形的高墙,左右两侧墙上嵌有四方蝙蝠图案的砖雕,围墙前竖着一对高大的花岗岩旗杆石,前面有磨得很平的花岗石条石铺设的一块地坛。院内各座房子硬山顶屋背都有用砺灰堆塑的凤头(俗称鸡母头,即朝风),清代只有庠生以上功名的人屋上才可堆塑凤头,这一切显示了屋主人是有功名身份的人。进了院子,里面一幢幢正房、厢房、阁楼和天井、花圃纵横有序地排列着,给人以侯门深似海的感觉。造型考究、雕刻精美的斗栱、门扇、窗棂,给人以艺术享受。后进大屋厅堂有达官贵人敬送给房主人的匾额、刻有八仙图案的屏风门、手磨青砖铺设的地面、辉绿岩精打细磨的抱鼓石。大厅屏风前供桌上摆放着古色古香的福州产黑漆贴金的“插角”、锡制大烛台、珍贵的古玩,屏风门上贴着名家墨宝。喜庆节日或族人做红白喜事时,堂中高悬着四盏纱灯。金漆的八仙桌、太师椅摆放厅中,更显得富丽堂皇。笔者童年时常在这里参加喜宴。

黄车堡三进屋门屋    黄继理/摄

岁月沧桑,一度辉煌的黄车堡三进屋已今非昔比,原有几十间连成一体的大宅院至今只剩下3间台门以及一些残垣断壁,还有瓦砾堆下杂草丛生的磨砖地。其后裔却已开枝散叶,遍布神州各地,在新时代里展示着各自风采。

2.家产丰厚,乐善好施。三进屋兴建者黄登修是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监生兼国学生,耕读持家,家底殷实,大院竣工后当地有民谣曰:“黄车堡黄老先(黄登修别称)建一座三退(指三进屋),三退门台挂草轩,第二年还去江西垟(萧江)田买三百亩添。”因建屋当年为烂冬年,江南垟买不到砖瓦,以致台门封火墙暂挂稻草制作的草苫。意思是说黄家花巨资建三进屋后,并无并无家资耗尽,而是无损于黄氏家底。黄登修一生为人宽厚仁慈,乐善好施,热心救助贫弱疾苦,慷慨捐资公益事业。据民国《平阳县志》记载,乾隆六十年,江南东塘遭风潮,“倾颓千余丈”,“维时有同志者夏口吴荣烈、黄车堡黄登修、东门杨杨润挺然杰出,愿相为佐理。”(平阳知县赵黻《南监海塘记》)

3.耕读传家,人才辈出。黄登修育有二子,均为嘉庆年间(1796—1820年)贡生,次子黄有金的五个儿子也都是贡生。他们以勤读诗书、崇向理学作为教育后代的信条,在院子内开蒙馆、设武坛,崇文习武。至孙子、曾孙、重孙时,曾出现举人2名、庠生8名、武生员2名、贡生8名,可谓精英辈出、人才济济,为当地名门望族、儒学之家。黄登修孙辈(族内第八世)黄寿朋、黄寿域兄弟因其武艺出众,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分别在武生员考试中分别以平阳县第一名、第八名入泮,礼部右侍郎得知后送其子师从学武,黄父六十寿辰时这位礼部官员以部官署名送“仰我高山”寿匾为其祝寿。

黄炳道(1881—1951年),字星如,号惺庵。系黄登修重孙(族内第十世),幼年勤学好思,曾师从其族内长兄黄庆澄。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黄炳道官费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法律专业。由于成绩优秀、才能出众,成为日本法学大师、早稻田大学校长菊池武夫的高足。其间,他结识了正在日本考察的中国法学泰斗沈钧儒,在沈的指引下,在东京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投身到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斗争中。毕业回国,参加清宣统三年(1911年)部试,获“法政科举人”功名。次年爆发辛亥革命,黄炳道担任温州军政府法官。民国建立后,黄炳道先后担任过京师(北京)、浙江、江西高等法院检察官。1927年调任管辖江苏省、上海市、南京市的江苏省高等法院(又称苏州高等法院)推事(审判官)、刑庭庭长,直至抗日战争爆发。黄炳道担任法官几十年,秉公执法,口碑甚佳。在江苏省高等法院任刑庭庭长时,他主持正义、据理力争,以证据不足,无罪释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共江苏省委第一书记的刘顺元等3位中共地下党员。刘在1984年撰写的回忆录《刘顺元传》时称赞黄炳道:“这位好先生——黄炳道是国民党官场中难得的好人。”

黄孝威(1901—1990年),是黄炳道独子。也像其父一样,把宽厚仁慈作为人生信条。在浙江省立第十中学(今温州中学)毕业以后,考入北京大学,因为品学兼优、热心公益、待人真诚,在学校就被同学推举为浙江省旅京学生同乡会干事。走出校门,黄孝威步入政界,曾担任浙江省新登县科长、杭州海关秘书长、平阳县科长等职。

黄孝威是民国时期平阳江南垟的一名社会贤达,乐善好施,同情贫苦百姓,热心为平民百姓排忧解难,在民间有较好口碑。他躬身创办江南医院,使老百姓免受传染病危害之苦。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江南垟霍乱病流行,由于缺医少药,一时疫情蔓延,死人无数。为解决危急局面,平阳当局邀请黄孝威担任卫生科科长。受命于危难之时,黄孝威立即着手创办江南医院,以最快的速度选定院址、置办设备、聘请名医,把一切都处理得有条不紊。创办在钱库镇东西街堂兜堂的江南医院,聘请当地的名西医王惠川担任院长,还有上海东南医学院毕业的黄锡楷以及在平阳较有名气的方朴愈、王尊襄医生坐诊,医师阵势强大,医院很快成为江南垟一带最好的医院。医院规模虽然不大,但科目齐全,医生医术精湛,附近老百姓有病痛都愿意到江南医院就诊。由于黄孝威全力以赴,霍乱疫情很快得到控制,许多患者被治愈康复。

1944年春,平阳江南垟爆发了大刀会农民起义,平阳县长张韶舞与温州专员张宝琛谎报军情,致使浙江省国民党当局派重兵赶赴钱库,实行“杀光、烧光、抢光”三光政策,于是年农历三月初六在钱库街制造了平阳历史上惨绝人寰的“三六惨案”,屠杀无辜群众236人,打伤104人,钱库街商店和居民家的物资被抢光,繁华的三条主街被烧成一片废墟,大批百姓生计无从、流离失所。黄孝威急乡亲之所急,召集地方上士绅,成立了平阳县宜山区善后委员会。他一面电告省长黄绍竑拨粮救济,一面建茅棚、施衣食,安置难民,还牵头筹备重建被反动当局毁之一炬的钱库镇主街道。不到一年时间,钱库三条主街顺利竣工,老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积极剿共,到处追捕革命志士,中共平阳地下党员黄嘉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温州地委宣传部长)、黄菽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平阳县副县长)等同志遭反动当局追捕,黄孝威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和手中权限掩护他们,把他们秘密藏到自己家中。危险过去后,还筹集200银圆资助他们去福建、台湾等地避难。

因社会变故、岁月沧桑,一度辉煌的黄车堡三进屋已今非昔比,原有几十间连成一体的大宅院至今只有剩下3间门台以及一些残垣断壁,还有瓦砾堆下杂草丛生的磨砖地。但其后裔却已开枝散叶,遍布神州各地,在新时代里展示着各自风采。

二、三座屋

黄车堡有一座保存得尚好的清代古建筑,即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顺天甲午科举人、中国首张数学报创办者黄庆澄的故居。这是一幢硬山顶式五间明檐的大七间,原来东首还有2幢朝向、结构、样式相同的姐妹屋,前后用大块花岗岩块石砌成的围墙连成一体,别具规模,被当地人合称为“三座屋”。房屋兴建者为黄登修次子(二房)黄有金,他娶金乡卫右营正四品曹邦龙公女为妻。曹夫人是大家闺秀,有过人的治理家业才能,她曾执掌黄门大业,至今还留下佳话。据当地《黄氏宗谱》记载:“吾家四世同堂,长幼计六七十口,恂恂如也,且人鲜疚病,门无诟谇,虽汜稚春、张公望之门亦不是过,时人咸以为祖妣曹孺人福德所致焉,孺人抚教有方,恩威并济。”由于曹夫人治家有道,家庭和睦,家势如日中天,五个儿子都是贡生。黄登修家底殷实,除继承其父传下的三进屋一半产业,后又建起三座屋,平分给5个儿子。据说,黄有金和夫人曹氏在建屋期间,从选基、备料、施工到装饰,一砖一木,事必躬亲,不致于各座房子之间有参差,房子落成也选在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某年的同一时辰里钉彩上梁。现存黄庆澄故居是黄有金给长子黄晓湖的一份产业,当地人因其是五兄弟中的老大,故后代称这幢房子为“大份”(即大房之屋的意思),其余二座依次称“第二份”(二房屋)、“第三份”(三房屋),老四、老五分得产业为三进屋老屋。

黄庆澄故居    黄通佐/摄

黄庆澄(1863—1904年),原名炳铎,字钦教,后改名庆澄,字源初(愚初),晚号寿昌老人。出生于三座屋大份房西首五间,是黄有金的重孙,族内行第十世。时至监生出身的其父黄文意当家时,家境虽然日趋破落,他还是殚精竭虑地送儿子读书。生性聪颖的黄庆澄年轻时师从张家堡杨镜澄习举子业,考取童生后,又拜瑞安金晦和孙诒让为师。金晦是“颜李学派”在浙南的传人,不仅文章写得好,还精通天文、算术、兵法等,而孙诒让又是瑞安学计馆创办者。黄庆澄的算术知识正是受于金晦的教育和孙诒让的影响。他是“跌宕有奇气”的人,在温州府试时曾因为同科童生受诬打不平,被革去功名,不准参加府试。清光绪二十年在瑞安籍进士、湖北学政黄绍箕的保荐下,远赴北京顺天府应试中举,被称为“顺天甲午举人”。

光绪十五年(1889年),黄庆澄在孙诒让举荐下,应张佩纶之邀,携妻到上海担任梅溪书院教习。2年后,黄庆澄又到安徽潜山给知县当幕僚,其间因上书改革而受安微巡抚沈秉成赏识,资助其随团赴日考察。光绪十九年五至七月,黄庆澄到了日本,与郑孝胥等名流交流,收获良多。黄庆澄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深入而广泛地考察日本政治、经济、文化及风俗。回国后写成充满改良色彩的《东游日记》一书。孙诒让亲自为此书作序,序中说:“愚初之行也,盖欲谘其政俗得失,以上裨国家安攘之略。”

后来,黄庆澄在温州府前街某房内创办中国第一份数学期刊——《算学报》,创刊号发行后深受欢迎,读者纷纷来函订购。从第二期开始,便在上海新马路扬福里设立分馆,并在时务报馆、格致书室、六先书局、醉六堂等处设立经销点。自光绪二十三年七月至二十四年六月,每月出一册(期),先后出了12期,每期集中一个专题,按四则、比例、开方、代数、几何顺序陆续刊出,并根据读者的提问加以讨论和解答。

戊戌变法失败后,当“六君子”被杀于北京菜市口的消息传来,时在上海的黄庆澄撰挽联:“朔气凛冽霸沪北;秋风洒泪遍江南。”以悼念戊戌同仁,自己被迫流亡台湾,《算学报》也被迫停刊。严复创办的《国闻报》将《算学报》列入重要刊物加以介绍。梁启超编写的《中国名报存佚表》中,在“丛报”栏下列有《算学报》。杜石然编写的《中国科学史稿》(下册)称之为“我国科技刊物之肇始”。黄庆澄还将《算学报》分期刊出的专题汇编,印成单行本发行。成为广大数学爱好者的良师益友。回到家乡,黄庆澄在温州又创办《史学报》,报馆设在温州城隍庙底。他约集专家学者撰写文章,月出一册,内容有中国史、西洋史、日本史及中外政治家言论等,为我国最早的史学专业杂志。

黄庆澄父子在世时曾在大份屋西首建一书斋曰“源初书斋”,在书斋大门口自撰对联一副:“几何万象起诸点;地球大势趋于东。”书斋藏书颇丰,曾是江南垟乃至温州、瑞安名流云集的地方,当年瑞安黄绍箕、孙诒让,平阳刘绍宽、王理孚以及后来的黄实等名流是书斋常客,当时东边河头水埠小篷船不断,使黄车堡地方名声大振。

光绪三十年,黄庆澄参加礼部试以“额满”被无理遭排斥,九月逝世于家乡,年仅41岁。

黄  骥(1887—1916年),谱名万里,字逢骥,又名希陶,号无补,黄庆澄长子,也是民国时期一位人杰。光绪三十二年,他入日本东京第一高等学校读法科,后入同文书院。民国元年(1912年)在日本参加同盟会,随同孙中山回国革命。中国民国成立之后,黄骥出任南京临时政府革命委员会委员,担任政府秘书工作,与民国时期著名人物陈英士、戴季陶交往甚密。担任过浙江省警察署参议,并在杭州创办《之江日报》,宣传民主革命思想。民国四年(1915年)担任缙云县县长。他曾留学德国,后来因病归国。民国五年夏在杭州养病期间与乐清人傅式悦合译《德皇雄图秘著》。当年病逝于杭州之江医院,年仅29岁,友人无不惋惜。黄骥去世后,其好友、民国考试院院长戴季陶亲自为其治丧。

黄宝渠与黄汉章。三座屋东首那幢“第三份”屋曾出黄宝渠与黄汉章“庠生兄弟”,他们均是黄有金之孙(族内排行第八世)。黄宝渠,号酉山老人,“少习举子业”,诗文俱佳,曾参加杨配篯领导的江南民团,因防御金钱会有功,被“秦镇宪(秦如虎)给赏军功五品候选直隶州知州”,谱载他完全可“援例入太学”,但黄宝渠志不在此,依然“勤课耕读”,过着陶渊明式的田园生活。他特喜芭蕉,在“第三份”后院辟有蕉园,被人呼为“蕉迷”。又有“老童生”之称。黄宝渠熟读经书,又写得一手好字,考中秀才对他来说是小菜一碟,因此他在年轻时将“卖童(替考)”作为谋生手段之一。每逢县学开考庠生时,他总是上考场为那些懒读诗书的富家纨绔子弟代考,并保证其入泮,发榜时收取润笔费,自己到了庠生考试最后一个年龄五十六岁时(1875年)才考上庠生,说是临终得有功名去见阎王。胞弟黄汉章(笔者太祖)于咸丰庚申(1860年)考取庠生入泮第七名,他一生能文能诗,善岐黄。在三座屋东首屋设紫荆轩书房,由瑞安进士江苏学政黄体芳署名的金漆绿字牌匾今仍在。他一生悬壶济世,普救生民,积德行善,名声流传至今。(黄孟广)

©政协苍南县委员会版权所有
支持:苍南县政协办公室信息服务中心
地址:苍南县行政中心950室 传真:0577-68881167
浙ICP备 10053579号 浙公网安备 33032702000123号

微信公众号

委员履职认证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