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溪地名来历——《苍南地名溯源》
时间:2021-03-15 17:03:58 来源:信息中心

灵溪,古代也称龙溪、琳溪。

文献中的灵溪地名记录。灵溪这个地名首见于宋末元初本县著名诗人林景熙(1242—1310年)的《故国学内舍蘧君墓志铭》一文中①,有“初君自卜兆于灵溪之原,诏霆龙(儿子)曰:美哉斯邱,窈而深廓而有容,是为予千秋之幽宫”(全文附后)的内容。

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纂修的《平阳县志·建置沿革》已有“三十五都:小亭、大亭、灵溪”的记载。该志“陡门”中,也有“度龙陡门、于山陡门、扈(沪)山陡门、下庄陡门(现萧江下庄)、灵溪陡门……”“灵溪陡门”在今灵溪老街菜市场附近,与“度龙陡门”“扈山陡门”相距不远。

明万历《温州府志·建置志·邮舍》中,原平阳县中今属于苍南境内的有“横渎铺”(在二十九都)、“灵溪铺”(在二十九都)、“象口铺”“西陈铺”(俱在三十六都)、“泗洲铺”“分水铺”(俱在三十七都)等。

清代顺治《平阳县志·坊里》:“坊里 凡六隅十乡,五十一都二镇……”“亲仁乡”在横阳支江以南,东与金舟乡交界。县志“亲仁乡”后边有一排小字:“旧有三十四都,后因本都无户,以其地分隶”周边,而“三十八、三十九、四十都景泰三年以属泰顺县焉”。“亲仁乡”东面从二十五都的乌石(今乌石岭)、荪湖(今湖前)、仪山(今宜山)、龟山;依次为二十六都浦边(今灵江)、繁枝,二十七都燥溪(今藻溪);二十八都港边(今渡龙社区双鹤村)、西陈(今渡龙社区西程村)、盛陶(今属藻溪管辖);二十九都渡龙、古港(今过港村)、龙阁(今大观社区)等地;三十都桃湖、薛奥(今岭前的白鹤寺附近谷歌地图中仍然有“薛号”之名,这一片土地的位置均在横阳支江以南)、山溪(今观观美社区双溪村);三十一都宋洋(为南宋古地名。包括今孤云岭、长寨岭西南的华阳、南宋、埔坪、矾山、昌禅、南堡等地)。

“归仁乡”的地理位置,在横阳支江以西北,平原地带与“亲仁乡”的分界线基本上是以横阳支江为界。东南面有三十二都塘下(今沪山塘下村)、八丈(今百丈村);依次为三十三都高黎(今山沪山北村)、凤池;三十五都小亭、大亭、灵溪;三十六都平水、莒溪、滕洋(今桥墩镇腾垟社区);三十七都的松山(今桥墩镇)、分水(今桥墩镇分水关)。

清代顺治《平阳县志· 铺舍》① 已有“灵溪铺”,下注:“在廿八都,四面各十二弓。”(铺舍设于官路必经之所,十里设一铺,并配有担任传送公文、邮件的铺兵)一弓合五尺,约等于1.67米。“四面各十二弓”,也就是说“灵溪铺”铺舍是一个正方形的建筑物,边长约为20米,占地约400平方米。“灵溪铺”之前,还有“横渎铺”下注:“在廿九都,四面各十三弓。”“灵溪铺”的具体地点,估计在今天的灵溪老街西南边。不然的话,灵溪到横渎铺(今渎浦老街),距离远不足十里。闽南语中,至今仍然有“十里一铺路”的口头语。

我们再回到“灵溪铺”,清代顺治的《平阳县志· 铺舍》下注的“在廿八都……”“灵溪”明明在“归仁乡”三十五都,“灵溪铺”为何在“亲仁乡”廿八都?这两个地方,实质上只相隔一条江,“灵溪铺”只是建立在南岸边而已,过去水路是重要的交通要道,这对传送公文、邮件的铺兵来说,影响不大。清代泰顺文人范鸿书有《自平阳鳌江至桐山道中作四首》,现录一首有灵溪地名的诗歌:

潮痕处处啮沙堤,烟树江南一望迷。

夜雨孤舟村外路,疏疏灯影认灵溪。

民国《平阳县志· 卷三· 舆地志》,有五六处提到的“灵溪市”已有集市贸易。

文化名人诗歌中的“琳溪”。清代著名学者俞樾(德清人,1821—1907年),大约在150年前经过灵溪时写了一首诗:

榕树阴中曲曲堤,直从萧渡到琳溪。

瓜皮艇子沿堤去,未碍溪桥三尺低。

俞樾是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士、一代经学大师,他从杭州去福宁的旅途中,由萧江塘河经过灵溪,这是当年他留下的诗句。“曲曲堤”“瓜皮艇子”“溪桥三尺低”等句子,重现灵溪萧江塘河的昔日美境。

有人要问,他写到的“萧渡”“琳溪”到底是不是“萧家渡”和今天的“灵溪”?我们可以再看他连续写的另一首诗。

岭上严严分水关,令人回首故乡山。

归途倘践山灵约,雁荡天台咫尺间。

俞樾是从杭州到福建省亲的,一路从天台过来。过雁荡山,又从萧家渡坐船到灵溪,最后从浙闽分水关入闽。他在《水陆舟车》一诗中,后边还有一个注:“余抵琳溪,壬甫兄使人来迎,询知老亲康健,即报内子知之。”

由于过去交通不方便,俞樾准备到福建时,已经提前给他们写了信,“壬甫兄”已经派人到灵溪的某一旅社等他。经过询问,才知道“老亲康健”。

150年前,灵溪的地名应该说是没有改变的。为什么俞樾偏偏把它写成“琳溪”,是不是他有意避开“灵”字?或者他住在灵溪的“琳溪旅馆”?我们还不可知。

塘河因流经灵溪、萧家渡而得名,先后易名灵溪塘河、萧江塘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曾统一称萧江塘河。萧江塘河曾是古代水路的重要交通要道、闽浙两省客商往来的必经之道,繁华一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塘河几经疏浚,加宽了尾闾,新建了水闸,河道全长12.8公里,其中苍南段7.8公里,平均宽道44.71米,正常水位3.12米,流域面积41平方公里,贯穿灵溪中心区,是苍南主要河道之一。

民间传说中的“龙溪”。据民间传说,灵溪是“山龙过溪”的风水宝地,最早叫作“龙溪”。《灵溪镇志》“部分地名小考”称, 灵溪因镇东有溪,溪东有蜿蜒起伏的山丘,状如游龙,传说为“山龙过溪”穴位,故名龙溪。那为什么后来不叫“龙溪”而叫“灵溪”呢?一是因为灵溪大多数人说闽南语,“灵”与“龙”二字在闽南语里谐音;二是因为“灵”比“龙”还要好,“灵”有“人杰地灵”的意思。

当地民间传说,有两条山龙奔向灵溪。

一条是渡龙“山龙”(山脉),从矾山的高洋山下来,经陈家擂,过藻溪,穿过横阳支江,直奔灵溪。大江北岸叫作“龙渡”,大江南岸叫作“渡龙”。据老人们说,这条龙的龙须伸到了大江北岸,龙气聚集在这两个地方,这里的人特别聪明能干。附近曾出了不少大官。至今还有“上官堂”“下官堂”的地名。在过去,文官经过这里下轿,武官经过这里下马。当官的,过了这两个官堂才能上轿、上马。

另一条“山龙”从泰顺经玉苍山,过分水关,入观美伏鹰山,从岩头下水,到现在的灵山公园。南岸的岩头山与北岸的灵溪山两岸之间造了一座桥,至今还叫“接龙桥”。以前在这个地方还建了一个门台,叫作“会龙门”。清代泰顺诗人周桂兰还为此写了一副对联:“远钟龙气山栖凤,近接溪声水会龙。”

对联中有“龙气”“溪声”,包含了“龙溪”两字。有些老人说,西边的这条山龙结穴位,聚气于百丈(原八丈村),使百丈村在宋代出了武状元章梦飞和二十多个文武进士。

灵溪山峦秀丽,堂局端正,三山环绕,绿水长流。山的变化和水的流动,都是“龙”的游动、龙的“行踪”。年近90岁的老中医吴老香老先生说,我小时从老家(渡龙宕丰村)来灵溪时,必须经过这条横阳江。过江只有两个地方可以走。一是从渡龙石桥经过,渡龙桥是石桥,桥板特别厚,我听老人说:渡龙渡龙,下面水中有龙。龙一动,桥板就会被冲走。所以渡龙石桥建得很牢固。另一个可以走的地方,就是从岩头经过。先从岩头过“接龙桥”,再过“陡门桥”。陡门桥就在灵溪陡门边,不是很长。

据历代《平阳县志》记载,灵溪区域大体范围是:南至横阳支江,北至对务山(民国《平阳县志》称“对墓山”或“对雾山”)前边的沪山内河,西边不超过下埠街,东边不超过百丈村和龙渡村。区域范围不大,但地理优势十分明显,老街边上的灵溪埠头,位于横阳支江与萧江塘河交汇处,水陆交通极为方便,船只可直通各地。

1949年,置灵溪镇,1961年改公社。1981年复为镇,为苍南县治。1992年大观、对务、南水头、渡龙乡并入。2000年凤池、浦亭、沪山、观美、灵江等乡镇再一次并入。经过1992年和2000年两次撤扩并,全镇面积达88.5平方公里,面积已经扩大许多倍。

(资料来源:《苍南地名溯源》苍南县政协文史资料第三十六辑,杨道敏主编,线装书局)

©政协苍南县委员会版权所有
支持:苍南县政协办公室信息服务中心
地址:苍南县行政中心950室 传真:0577-68881167
浙ICP备 10053579号 浙公网安备 33032702000123号

微信公众号

委员履职认证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