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山地名来历——《苍南地名溯源》
时间:2021-03-22 14:32:54 来源:信息中心

宜山是一座千年古镇,在古代以真柑闻名于世。宜山起名与镇内球山有关。站在宜山球山之巅俯瞰四周,眼前皆为广袤的平地,若高空俯视,则在平地上的球山形状如泥丸,故称泥山。

宜山镇因山得名,唐时山下已成村庄。据弘治《温州府志》记载,山麓的鹿鸣院(今称广福寺)建于唐咸通二年(862年),可见宜山在唐代就有一定人口规模。据作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间的《元丰九域志·两浙路·温州永嘉郡》记载:“望,平阳。州西南一百五里,一十乡。前仓,舥槽,泥山三镇,天富南监场。”

泥山宋代即已引起世人瞩目,因为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年),泥山镇所产乳柑(又名真柑或金柑)色艳味美,被列为朝廷贡品。北宋著名文人苏东坡曾作《黄甘陆吉传》一文,其中写道:“黄甘、陆吉者,楚之二高士也。黄隐于泥山,陆隐于萧山。楚王闻其名,遣使召之……黄甘始来,一见拜温尹平阳侯,班视令尹。” 黄甘、陆吉是苏东坡笔下虚构的人物,但文中提到的“泥山”却是宜山真实的原始称呼。宋代文士晁补之在一首《洞仙歌》词中写道:“温江异果,惟有泥山贵。驿送江南数千里。半含霜,轻嘤雾,曾怯吴姬,亲赠我,绿橘黄柑怎比?”南宋淳熙年间(1174 — 1189年)时任温州太守韩彦直(韩世忠之子)的《柑录》和南宋状元王十朋的诗歌,都对泥山乳柑大力赞赏。在《橘录》一书中,韩彦直对泥山的柑橘给出最高的评价:“橘出温郡最多种……而乳柑推第一。”而在乳柑中,“出泥山者又杰然推第一”,“四邑之柑,推泥山为最”。“泥山盖平阳一孤屿,大都块土,不过覆釜。其旁地广袤只三二里许,无连岗阴壑”。

元代《王祯农书》也记载:“柑,甘也,橘之甘者也……生江汉唐邓间,而泥山者名乳柑,地不弥一里所,其柑大倍常,皮薄味珍。”可见元代依然称呼“泥山”。元末金华文士苏伯衡客居平阳,在一篇《谭济传》一文中写道:“济至江南……一昼夜得七千人,分扼守宜山、梅奥、乌石岭、石塘,贼闻风而却……”可见在元末明初,泥山已改称“宜山”。明弘治《温州府志·卷六·邑里》作“仪山”。

清朝初年顾祖禹所撰《读史方舆纪要·浙江六·温州府·平阳县》有“仪山市,将军市,南监市,余洋市,平阳县市,白沙市,仙口镇,钱仓镇,舥艚镇,松山镇,蒲门镇,平阳镇……”的记载。清乾隆《平阳县志》中仍作仪山。清宣统元年(1909年),清末代皇帝溥仪即位,因避讳,改为宜山。在瓯语和蛮话发音中,宜与泥同音。

民国时期刘绍宽先生主修《平阳县志》时,就已经留意到宜山地名迭更,故写下了“宜山之名今又改,为宜为仪空谐声”之句。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一直沿用宜山地名。

值得一提的是,今宜山上市、中市、下市,民国年间称上屿、中屿、下屿,盖因当时宜山有球山、新塘山、金鸡岩等三座小山。后因三座小山附近均形成繁华的街道市场,故将这三街道分别称为上市、中市、下市。今下屿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炸平后建设宜山新街,仅老宜山中学操场附近剩下一块金鸡岩,已看不出任何小山的痕迹;原称上屿的新塘山经过长期采石挖土,今天也所剩无几。


八  岱

苍南八岱是我的家乡,祖祖辈辈已在这里生活了三百余年。要探究八岱村名的起源,可先对岱字解析。按《说文解字》岱,大山也。从山,代声,杜甫有诗“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岱宗指的就是泰山。当然,也有地方借这个岱字比喻巨大的山,比如苍南有个地方叫岱岭,俗名大岭,山峰雄伟壮丽,确实有点泰山的意思。但是反观八岱村,不要说山,连一个土丘都无处寻觅。全村地势平坦,只有小河蜿蜒而过,无论如何与气势磅礴的泰山都扯不上关系。所以八岱的岱肯定不能是字面意思,转化谐音的可能性大。

原籍八岱的离休干部、现年90多岁的陈君球出了本回忆录,第一章里就把八岱为什么叫八岱给出了答案。他说八岱村原处平原水乡泽国之中,河渠纵横交错,有八个断头河头,像八个口袋,住在这里的先辈,管它叫“八袋”。据当地《陈氏宗谱》载,清乾隆时(1736—1795年)已有“八袋”地名。由于“袋子”的“袋”字太俗,民国初年,当地人以方言“袋”“岱”谐音,将村名改称“八岱”。“岱”者,山岳也,此处无山,何以以“岱”称?据先辈们说有两个原因:一者,“岱”与“袋”谐音,且“岱”比“袋”优雅;二者,八岱村各姓氏的先辈们,希望他们的后代能像“岱岳”一样屹立在这个世界上。八岱村村名就这样一直延续下来。陈君球的说法在当地《陈氏宗谱》里有记载,并被《苍南县地名志》采用。

但与八岱相处不远的四岱、十二岱,如果都用这一个“口袋”装进去,好像有点悬。先说十二岱吧,这是苍南县钱库镇的一个行政村,与八岱只有不到5公里的距离,两个地名相似,地理相近,让人很难不产生联想。相传很久以前,十二岱有位村民上山砍柴时偶遇两位童颜鹤发老人弈棋,村民在旁观看几局棋罢,挑柴回家时发觉柴刀的柄已朽坏。到了村里,竟连家也找不到了,也找不到一个熟悉的面孔。仔细一打听,原来已经过去十二代人了。故事很美,但不必当真。十二岱《黄氏宗谱》上的记载似乎靠谱得多,谱上称 “十二岱”原名“十二派”,为纪念黄氏自福建迁浙后散居十二处,后来讹传为十二代。这种以子孙繁衍迁移为地名的,还有金乡镇的四代徐,据称是“明时徐氏避寇乱,率全家祖孙四代,迁徙于此”。然而上述几代几派说,我们八岱村又如何也“代”入不了。

蔡听涛老师研究认为,云岩的“四岱”、宜山的“八岱”、钱库的“十二岱”原来应叫“四埭”“八埭”“十二埭”,埭是土坝,是古人修建的水利工程。四岱、八岱附近都有古代建的斗门。至于为什么以四、八、十二命名,乃是“天四生金,地九成之” 而五行“金生水”,故以四的倍数给几个埭取名。循着蔡老师的思路,我索性打开高德导航,分别输入“埭”字就行搜索,不搜不知道,一搜吓一跳。先不要说藻溪镇的埭头村、金乡镇的东埭头,整个温州乃至浙闽粤沿海一带,随处可见以“埭”命名的地名,而且这些埭也确实大都与水道相近。我对八岱乃至宜山周边地名略作推测,近的张家埭、芙蓉桥、谢垟底、黄头涂、浃中堡、前河蒋、上水门、水亭、下湾,稍远的黄良(旧作黄梁)、后垟增、湖广店……无不与水有关系,“水乡泽国”所言不虚。翻阅史籍,我们苍南水患不断,“唐显庆元年(656年)九月,海水泛滥,损四千余户;元大德元年(1297年)七月十四,飓风暴雨,海溢高2丈,漂荡民舍,溺死6800人;乾隆二年(1737年)七、八两月,暴雨7次,田禾尽没,海堤悉毁;咸丰三年(1853年)六月十八日,大风大雨,二十九日雨霁,水深七尺,田庐尽淹,潮水冲毁黄梁埭……黄梁埭就在今龙港镇湖前一带,跟章良、方良一样,“良”原来都写作“梁”,也是水利工程,可以说蔡老师的结论是很有说服力的。

但我从来就是一个爱抬杠的学生,不能就这样算了。以前有人管我们八岱村叫“八代”,我听着别扭。因为我们本地方言并不把八岱叫“八代”,我请教了薛荣麟老师,他说在本地方言中,埭与岱、代发音都是一样的。但奇怪的是,我们八岱村民将八岱读成八“大”,是方言口音腔调的问题吗?但为何我们把隔壁村的张家埭还是读成“埭”,发音与“岱”字完全一致,对自己村的同一个字,为何读法完全不一样?更麻烦的是我们本地方言中的大也不是一种读法,大海的大读成“杜”(音似),而大哥的“大”读成“达”(音似)。我们叫八岱的岱,是读成后一种“大”的。我猜测这个音调应该是古音,在现代汉语里没有。在地名研究中,方言是一个很重要的切入点。比如钱库方言叫前库,藻溪叫燥溪,宜山叫泥山……查资料的话你会发现,方言的叫法才是最初的地名。我还发现,虽然地名往往有统治者的意志贯彻其中,但有时候老百姓并不买账,甚至是抵触的,比如清朝给苍平两县留下的亲仁乡、招顺乡、崇政乡、归仁乡……至今一个都没流传下来。地名就像一个候选人,它必须接受老百姓的投票和历史的检验。


珠  山

五代后唐时期(923—936年),黄晟携四子从福建迁居松山(桥墩)定居,其长子黄孝(字民行)觉得松山无险可守,不是旺宗之地,见江南龟山地方山水交汇,土地肥美,便定居于此。父亲去世后,黄孝到松山“揆阴阳,度隰原”,为父亲找到一处吉穴,这里金字峰列于前,狮子岩盘于后,左右鸾凤朝拱,上有林壑,下有清流,一派风光秀丽,且风俗淳朴,是风水宝地。在墓旁边建了一座桥,既便利行人,又可寄孝思,名为“孝思桥”。他还舍地建庵堂,招道人入驻;又建禅院,延僧住持,寺院为“泗洲庵”。尽管黄孝迁析至江南,但仍奉黄晟为始迁祖,他的三个弟弟定居在松山,其后人才辈出,如在南宋就出了黄石、黄中,黄禹锡等进士。而在江南龟山的黄孝之后,也蔚成望族。

龟山黄氏至第九世黄观,字国滨,是乡里善士,好学不倦,怀古人之道,韬晦不仕,潜隐于家教子耕读。他在居所之西建一座小桥,取名棣华桥。又在桥东边建一座书院,取《诗经》“棠棣之华,鄂不铧铧,凡今之人,莫如兄弟”之意,命名为“棣华书院”,希望2个儿子能相友爱。他在书院内置琴棋诗书,春弦夏诵。黄观延聘名儒教育族内子弟,其后裔在南宋抗羽垂天、振鳞横海的科场中脱颖而出,纷纷出仕。据乾隆《平阳县志》记载,黄观的后人中有9人中进士:嘉定十三年(1220年)陈正大榜武科进士中,平阳籍进士共11人,全部是黄姓,其中龟山黄氏占有5人:黄德庄、黄庆远、黄应祥、黄兴仁、黄洵。

嘉定十三年(1220年)刘渭榜文科进士中,也有一名是龟山黄氏,他是黄德庄的堂兄弟黄汉章(1195—?),字则象,据谱载他“状貌魁伟,性颖悟,气和平,读书过目成诵,三坟五典,淹贯无遗,有出类拔萃之才,负致君泽民之志”,据民国《平阳县志》记载,黄汉章于嘉熙间为沿江制置使主管机宜文字,升参议,历提刑秘阁运副。晚年举家迁居平阳坡南,在平阳学宫之左拓地三十余亩,命名“仕巷”。他还慕绿野之趣,开坡种茶,自号“茶坡居士”。黄汉章诗文俱佳,有《茶坡集》数十卷。

黄汉章之弟黄镇周(1212—1274年),字则有,绍定二年(1229年)己丑文科进士,淳祐间任松阳县令,在任期间爱惜民力,发展生产,堪称良吏。此外,据县志记载,龟山黄观的后人中,还有黄千秋,字则平,嘉定十六年(1223年)文科进士,授官剑州、南昌尉,居官廉谨,士民颂之。黄居仁,谱名体仁,字安宅,绍定五年(1232年)文科进士。据龟山《黄氏宗谱》(民国丙子年重修)记载,黄千秋是黄德庄的堂兄,黄居仁是黄汉章的侄子。从嘉定十三年至绍定五年(1220—1232年),仅12年间,龟山黄氏家族就出9名进士,科场罕见。

珠山因西靠龟山而得名。据当地《黄氏宗谱》记载,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已有龟山地名。从明隆庆《平阳县志》到民国14年(1925年)印行的《平阳县志》,地名均称龟山。此后,因龟由褒义变为贬义,本地方言龟和珠谐音,故于1949年将龟山改名为珠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公社化时期,以珠山山麓的方位将珠山村析分,分别名为珠后村、珠东村、珠西村3个村。


塘  西

塘西,是宜山镇的一个古村落,古属亲仁乡江南垟十一都,四面环水,水道逶迤,村舍临河,充满浓郁的江南风情。我自孩童起,就对自己老家塘西这一村名有一种说不出的好奇,为此,常常询问村里家族长者,得到的结果总是令人迷茫。有人说塘西村大概在古时海塘的西面而得名,但我对此总是心怀疑问,因为位于海塘西面的不只塘西一个村。去年10月,我因邀在宜山乡贤大会上给与会乡贤们作《宜山记忆》讲演,查阅了相关地方史料,才逐一了解塘西这一村名的由来。

据民国14年(1925年)印行的《平阳县志·舆地志》记载:“古老相传,其地一寺(已圮),俗称为堂,庄处其西,方言堂、塘同音,遂讹为塘西。其地尚有元祐古石桥,筑于宋元祐二年(1087年)。”为此,我走访了村里的老人,并实地进行考察。据村里九十多岁的薛文同老人回忆,这个堂名为“普明堂”,普明者,带有普惠光明之意,也折射了此地先祖仁厚的宅心。据苍南政协文史委主任杨道敏先生考证,普明堂原来是神宫桥村和塘西村共同供奉的庙宇,原来位于神宫桥西岸堡心,后因交通不便而迁往塘西。这个堂始建于哪个时期,现在已无从考证,据村民代代相传,应该至少已有300多年了。可惜普明堂毁于20世纪50年代大跃进时期,村里八十岁左右的老人都还有记忆,儿时常常在堂里玩耍,堂为三合院式,里面供奉着弥勒佛,当年有些调皮的孩子常常会在弥勒佛的大肚皮上玩耍,还摸摸弥勒佛圆圆的脑袋。

至于民国《平阳县志·舆地志》里所记的这座筑于宋元祐二年(1087年)的“元祐古石桥”,距今已有932年,是苍南县最古老的石板桥之一。去年10月国庆节期间,我与浙大校友、爱好文史者欧阳玉慧前往老家塘西,寻找考察“元祐”古石桥,最终在普明堂旧址后面的小河湾处,发现了横跨其上的两条石板,其坐落于我儿时学堂边的一条古道之上,其中一条石板的边侧上刻有“宋元祐二年岁次丁卯十月辛亥朔二十六日甲辰建题,石匠童楫”的题字。儿时我记得应该是三条石板的,一问,才知道有一条已经断裂了,现在就沉在河底。按照古桥建桥时间推测,塘西在1000年前的北宋时期就应该有人定居。而据塘西村《河东郡薛氏族谱》记载,薛氏最早在此定居的先祖是光禄大夫闽贺公一世的第十四世孙维茂公于崇祯年间(1628—1644年)迁此,至今不足400年。此外,塘西的郑氏、黄氏先祖定居于此都未超过500年。那为何会在930多年前的元祐年间(1086—1093年)就有人会在此筑路建桥,这座桥的功能又是什么,这些都有待有关文史专家考证。

普明堂北面的会龙桥畔建有一座五显大帝殿,建于民国9年(1920年),殿内供有五显大帝和薛氏大夫,薛氏大夫是薛氏后人为纪念南宋初期御寇阵亡的袁州知府薛昌荣而对其的尊称,现平阳县腾蛟镇薛岙村建有纪念他的大夫殿(武英殿),又称忠训庙,建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塘西五显大帝殿大门后建有一个古戏台,其上方的盘龙藻井做工甚为精美,现属苍南县文保点,也是民间信仰活动场所。此殿1958年大炼钢铁运动时未被拆除,而能较为完整地保存下来,这里还有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的主角就是今苍南县政协副主席李晖华父亲李其守。李其守(1931—1983年)原为离休干部,祖籍李家垟,宜山镇塘西村人。民国36年(1947年)毕业于平阳师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在平阳县公安局、温州行署公安处、龙泉劳改农场任职;1964年,调任丽水专署公安处秘书科长;1972年8月,供职丽水地区水利工程处、丽水地区茶厂等国营大型企业,曾任丽水地区茶厂负责人(副县级);他曾出席浙江省劳模群英会,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并受到嘉奖。20世纪50年代末,他受到“拔白旗”路线斗争的冲击,一度离岗下放回老家劳动。当时宜山公社干部以“破除封建迷信”为由,坚决要拆毁这座五显大帝殿, 李其守认为这是一座很重要又有价值的历史建筑,不顾个人安危,凭自己在当地的威望,带领村里的一些干部群众坚决反对拆除,最终保护住了这座大殿。殿大门前有棵古榕树,距今已有116年,属于国家三级保护古树,而今已树冠如盖,郁郁葱葱,荫护着这方美丽的水乡。(资料来源:《苍南地名溯源》苍南县政协文史资料第三十六辑,杨道敏主编,线装书局)

©政协苍南县委员会版权所有
支持:苍南县政协办公室信息服务中心
地址:苍南县行政中心950室 传真:0577-68881167
浙ICP备 10053579号 浙公网安备 33032702000123号

微信公众号

委员履职认证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