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库地名来历——《苍南地名溯源》
时间:2021-04-01 15:32:32 来源:信息中心

钱库地名来源今有二说。一说源于五代。章岳棠所撰《钱库史话》认为钱库得名于钱王库司。吴越国第5位君王钱俶与高僧愿齐交谊很深,为愿齐在南雁荡山设普照道场,建十八座寺院。并在钱库置库司,征收诸乡茶、盐、绵、绢等税,供给愿齐和众僧。当地人称这库司为钱王库司。后人把“钱王库司”简称钱库,作为库司驻地地名。其依据有二,依据之一是北宋时邑人徐起滨在《吴越王庙》(见民国《平阳县志·神教志一·忠懿王庙》)一诗中提到的钱库:“天晴四塞蔼苍苍,左殿秋阴下夕阳。急管尚传流水咽,残碑空覆落花香。绵坳钱库遗千载,涧藻溪毛祀一乡。玉辇不游芳草合,屯云翠盖寄寒螀。”其中“绵坳钱库遗千载”一句与民国《平阳县志》所载大体相同,即与钱库同时得名的还有“绵坳、茶亭、盐亭”,都在钱库附近。依据之二是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钱库人民在会龙宫前建一座永庆桥,平阳县令徐恕在《永庆桥碑记》中写道:“钱库者,吴越王之道场也;回龙者,雁荡山之胜水也。古所志也,愿赐嘉名,以垂不朽。”依此说,钱库地名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宗谱里目前所见最早记载“钱库”地名的是后官《上官氏宗谱》(1845年):“十三世秉煜,生德祐乙亥年(1275年),卒至正丙戌年(1346年),配钱库董氏。”经查,这次修谱时间是至正癸卯年(1363年)年或更早,如果后来修谱时未将“前库”改作“钱库”,那么“钱库”地名元朝时就存在了。

笔者认为,钱库最早地名叫前库。明清地方志里,钱库地名均作“前库”,不作“钱库”,民国《平阳县志》才称钱库:“钱库,有市。旧作前库。”后来,蔡听涛点校清朝地方文献李象坤诗文集《匊庵集选》,发现一则与钱库有关的《雁荡山志稿序》:“南雁荡在平阳南儌,郡僻,邑僻,乡又僻。山穷海逼,乃结构一异区。其峰峦洞壑之美,视北雁殆雁行也。吴越钱氏锡(锡与赐通假)为高缁(高缁即高僧)愿齐香火地,裂平邑之赋缮之。精蓝林立,钱有库,绵有坳,茶若盐有亭,虑无不极盛一时。”此处“钱库”,显然不是“钱王库司”简称,而是指钱粮仓库。查明弘治《温州府志》卷三:“雁荡山钱氏(吴越钱王)命郡守为建普照道场,尽以平阳一乡之赋赡之。钱粮有库,今为钱库岭;绵绢有场,今为绵坳;纳茶有亭,今为茶亭。齐之从者百余人,分建十八庵与之处。”可见钱库、绵坳、茶亭都在南雁荡山;其中没提到盐亭,盐亭可能是后人附会上去的。清乾隆《平阳县志·卷十八·古迹》:“绵坳茶亭在南雁,以五代时钱王给愿齐之徒绵绢若茶得名。”明确指出与“钱库”相关的绵坳、茶亭都在南雁。直到民国时刘绍宽等人编纂《平阳县志》,才认为钱库、绵坳等地名在江南垟:“绵坳、茶亭、钱库、盐亭相传在南雁荡山。五代时钱王以绵绢茶盐等税给僧徒愿齐等,因以得名(《旧志》修)。按绵坳疑即绵奥,与茶亭并在亲仁乡;钱库、盐亭并在金舟乡。钱库今有庙祀,相传为钱王司库官。盖钱俶以一乡财赋给予,江南设诸所以征收之。旧志及《南雁志》并云在南雁荡,恐误。”

“前库”如何得名,何时改写钱库,现已发现的地方文献均无明确记载。通过查考有关方志、家谱、碑记等文献,笔者结合人文地理遗迹推测:“前库”地名很可能出现于南宋,明中叶始有人改写作“钱库”,但未通行。直至清中叶以后,书面语“钱库”才取代“前库”开始通行,但口语仍然称“前库”。

前库得名可能与南监盐场在此设立仓库有关,天富南监场创办于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盐场设课司,廨署初设石渠里(今石路、东门垟、林家院间),明洪武八年(1395年)迁芦浦城。宋元之际,凡是潮水可达的滩涂,都有可能是煮盐场所,如半河、陈库,文献记载都曾属南监场范围。据《苏平仲集·卷十四·玄逸子碣铭》载,陈库(今称小河川底)陈氏始迁祖陈文质于北宋大中祥符间(1008—1016年)迁居“南监陈库”。前库位于陈库北边,肯定曾经属南监盐场范围。即便是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阴均埭及陡门修筑之后至明初的一百多年间,由于陡门和舥艚至林家院一带的东塘不牢固,潮水也常常冲到黄龙江流域,北大洋等地还有盐场。元陈高《美陈国英修堰诗序》云:“温之平阳,滨海为州,州之南为长港,港之南有田四万余顷,皆膏腴也。当山断处,津渠通海,潮汐所往来,并海之乡,田不可稼。”宋元时陡门底等地是滩头,董家底一带的旧前库地域则属“并海之乡”。不过董家底地势较高,元以前即有人居住。至于前库形成时间,大约在江南运河全部开通后。江南第一条运河以荪湖(今望里)为中心,北经宜山至湖前直浃河,南至将军岭脚;开凿时间大约在吴越钱王时代。第二条运河以前(钱)库为中心,分南北运河、东西二渠,南运河西渠至将军岭脚,东渠至金乡,北运河西渠经宜山至直浃河,东渠经白沙至江口;开凿时间大约在乾道、淳熙年间(1165—1189年)。《永乐大典方志辑佚·温州郡志》(669页):“乌屿斗门,宋乾道四年,因乌石山麓石柱成之。广四丈,深一丈五尺,与蒋潜东西相望五里。因修蒋潜、石竞、湖南三斗门,开河五十五万五千九百丈,溉亲仁、金舟、东、西四乡田十六万七千八百亩。自汪令建阴均斗门,而乌屿亦废。”而林仲彝《乌屿斗门铭》作于淳熙八年(1181年),似乎整个工程耗时多年。乾道、淳熙年间开凿江南运河后,前(钱)库成为江南水运中心,仓库设置,地名形成,当在此时。

方志最早出现“前库”地名的是明弘治《温州府志·邑里》(1503年版):“金舟乡二十二都:王祥、彭保、戴保、下岭、黄宅、湖头、珠明、滩头、夏口、项桥、陈库、前库、宋港、三石桥。”其中彭保即彭家堡,戴保即戴家堡,黄宅即黄家宅,珠明即珠明岭,陈库即小河川底,宋港即宋花港,下岭即炎亭北岭脚,滩头即陡门底。

宗谱里目前所见最早记载“前库”地名的是陈库《陈氏宗谱》[咸丰五年(1855年)手抄本]中保存的《重修陈氏宗谱引》(1414年):“永乐甲午年,乡试中式举人、授罗源训导转授德化教谕、事年家眷晚生、同里前库董许书。”其次是金处《金氏宗谱》(1999年版)保存的《金氏宗谱序》[明天顺三年(1459年)]:“始迁祖金开臣,世居长溪赤岸,因五代时避闽王曦之乱,驾海扬帆而来兹昆阳,见土可耕而鲜可采,能使后之子孙饶衣食以兴弦诵之风,遂于金舟之麻秋垟居焉。传至十八世……卜居前库里,由是人物迭兴,冠盖相望。”考麻秋垟明朝时属金舟乡滩头里,滩头,即今陡门底地域。《金氏宗谱》载,金氏十七世祖金轩,字伯逊,著《集蓼遗稿》。而乾隆《平阳县志·文苑》载:“金轩,一名伯逊,字崇抑,金舟乡滩头人。所著诗文曰《集蓼生稿》。”两者所载当为同一人,故金氏始迁地麻秋垟在滩头。金轩是元末明初人,《金氏宗谱》载其孙元奎迁居金家瀛(即金家沿),而金氏迁居钱库地方是十八世祖,当是其子侄辈。至十九世和二十世,金氏出了三位名人:金寿庆及其子金宗、金敬。金寿庆,字仲修,邑庠生,官授河源县主簿;长子金宗,字禋伯,贡生,官至思州府经历;次子金敬,字敬伯,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进士,官至福建布政使司左参议。金宗、金敬兄弟联辉,乡人荣之,立坊表其里曰“联辉里”,额其堂曰“联辉堂”,建一桥曰“联辉桥”。联辉桥至今仍在钱库金处。较早的文献又记载金敬兄弟的籍贯是金舟乡龙江里。正统二年(1439年)金宗去世时,同乡进士项佑为其撰《故迪功郎思州府经历金君行状》曰:“君讳宗,字禋伯,姓金氏,世居平阳金舟乡龙江里,宗族藩衍,代有闻人。”(见《金氏宗谱》和清杨诗抄编的《瓯海还珠》)。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印行的《平阳县志·选举志》载金敬兄弟籍贯:“金敬,字敬伯,金舟乡前库人。”综上可以推测,明初时“前库”地名已出现,但因人口不多,属龙江里,明中期以后才独立成前库里。在《金氏宗谱》(1999年版)里,天顺三年(1459年)的《谱序》出现“前库”地名,而同书万历辛卯岁(1571年)的《谱序》,“前库”已作“钱库”:“即如钱库与三秀桥、蒲门本属一脉,未有十世之别。”可见“前库”书面语改作“钱库”的时间很可能是在天顺三年至万历辛卯岁132年间。

“钱库”书面语得到普遍承认当在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永庆桥建成之后。明末清初,太平河(又名东大河、大港河)东西岸形成草市,河上始建三板石桥。乾隆四年(1739年),会龙宫和保宁庙(即武肃王庙)建成,可能在会龙宫和保宁庙碑记上有人就已经根据有关宗谱记载把“前库”写作“钱库”,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平阳县令徐恕在《永庆桥记》中写道:“钱库者,吴越王之道场也;回龙者,雁荡山之胜水也。古所志也。”此时“钱库”书面语尚未得到普遍承认,故张南英纂修乾隆《平阳县志》时,在“建制志”和“人物志”里写作前库,而在“古迹志”里却写作钱库:“应奎,为董许立;绣衣,为金敬立;俱在钱库。”董许是明朝初年前库一位名人,民国《平阳县志·卷二十八·选举志一》记载:“董许,字怀信,居钱库。古田、德化、罗源训导,寻升德化教谕。”随着钱库市街逐渐发展,钱库人民又在迴澜河上修建迴澜桥(即百花桥,1782年建),拆建太平河三板石桥为大魁桥(1798年建),“钱库”书面语逐渐流行开来,所指范围也不断扩大。至道光年间(1821—1850年),芦浦学者杨诗(1805—1858年)在《库官神不理刑名解》中写道:“我乡有钱库者,系五代时钱肃王经此得名。里人立庙祀神,曰司库之官。”此时不仅“钱库”地名已经与钱武肃王联系上,连库官爷也附会出来了。

钱库地方发祥于吴越国武肃王钱镠,至钱俶纳土归宋,历代钱王一贯实行保境安民政策,成为乱世中的一方乐土。而闽国自闽王王审知之后就内乱不已,至王曦时更是兵连祸结,于是闽东长溪赤岸人民纷纷逃往温州地区,尤其是邻近闽东、又处于沧海成田阶段的江南垟,垦田采鲜,生息繁衍。钱库人民崇敬钱肃王,在此为他建庙祭祀,并把地名与钱王联系起来,也不是毫无缘由的。

也有人认为,钱库东西街荣华街南部靠近绿波亭一带地方有一处古地名叫衙门前,是否跟钱王库司有关?笔者认为,衙门前应与明代钱库名人董许府邸有关。本地民间有称官员府邸为衙门的习惯,如黄泥岙原作黄衙岙,黄衙即指黄姓官员在岙里建的府邸。同理,董许府邸也可称衙门,衙门前因位于董家“衙门”前而得名。董家底一带位于江南运河交汇处,南监盐场在此设立盐库收盐是理想的场所,因该盐库在南监场课司署的前面,故称“前库”。原钱库高级中学校长方培根老师认为,“钱王库司”和“库司爷”的传说可能源自盐课司,因盐课司常派员到各仓储亭灶收税,而前库与盐课司有关,蛮话“课司”和“库司”同音,“前库”后来又改作“钱库”,故附会出“库司爷”和“钱王库司”的传说。经查,官府为董许立的牌坊基座1980年前尚在,位于东西街与荣华街交界的西北部。董许府邸应在牌坊后。(资料来源:《苍南地名溯源》苍南县政协文史资料第三十六辑,杨道敏主编,线装书局)


©政协苍南县委员会版权所有
支持:苍南县政协办公室信息服务中心
地址:苍南县行政中心950室 传真:0577-68881167
浙ICP备 10053579号 浙公网安备 33032702000123号

微信公众号

委员履职认证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