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站旧属岑山里。马站之地名最早来源于“兵马之驿站”之意,这与一场将近200年的战争有关。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因备倭所需,在招顺乡的五十四都、五十三都分别设置了蒲门、壮士两座千户所。当时蒲门招顺乡与平阳县城的交通要道是横阳古道,也是蒲门地区连接外部的官道,随着蒲门、壮士两所城的建立,因军务所需在横阳古道上岑山东南设驿站,供过往军马停步憩息,传递公文,即名马站。
关于横阳古道方位和路线,据《平阳县志•卷五•建置志一》载:“南门干路有两条……另一条是自南门外南行经夹屿、丰山、蓝田、下程至江口北步渡横阳江,由江口南步经象冈、刘店、方梁、章梁、第二河、缪家桥、芦浦街、宋家港、马鞍桥、灵峰、黄家宅入金乡城,过金乡市,越梅岭小濩,经石塘沙坡越后陇岭、双牌岭、七溪市,越三步擂岭、车岭,过马站市,入蒲门所城,经蒲门市墨林至埕岭,一百二十八里五分,为福鼎县界。”南朝时,此路已成为主要通道,浙闽之间商贩由此出入。至宋代起,福建省财、货由此海口转运。
横阳古道从石塘至城门,过马站市,越积谷岭,经甘溪入蒲城,经蒲门城、墨林至沙埕,进入福鼎,这段道路因翻越山岭众多,俗称“蒲门岭路”。其中,石塘至城门路段,民间俗称“三条岭”,素有“浙南蜀道”之称,因其大部分路段蜿蜒于乱石与曲折的海岸之间,既有险峻陡峭的山岭,又有临海的崖岸,当地民谣唱:“妈呀妈,囡儿不嫁江南垟,三条岭透天长。”说的是蒲门沿海一带的姑娘都不愿嫁到江南垟,因为这三条岭的艰难劳顿,行走极为不方便。唐代诗人陈陶的《旅次铜山途中先寄温州韩使君》诗有:“乱石沧海曲,中有横阳道。束马过铜梁,若华坐堪老。鸠鸣高崖裂,熊斗深树倒。绝壑无坤维,重林失苍昊。跻攀寡俦侣,扶接念舆皂,俯仰栗嵌空,无因掇灵草。梯穷闻戍鼓,魂续赖丘祷。”描写了诗人从温州去铜山(今福鼎桐山)途中经过横阳古道时的感受,以及其长途跋涉的曲折与艰难。
因此,在过城门之后的马站市设立驿站,作为三条岭古道的起始点,可供军马修整停息,在当时的交通要道上,具有特定的意义。
其实,马站不仅是横阳古道的重要驿站,早在南北朝时期,这里还是马流古道、马沙古道、马信古道、马王古道、马屿古道、马雾古道、马下古道、马矾古道等八大古道的起始点,其四通八达的道路遍抵达蒲门各个方向,为当时蒲门地区连接外部与内部往来的交通枢纽。
其一,马流古道为东北至西南走向,由马站经后岘、甘溪、蒲门所城、西门外、南堡岭、界牌,最后到达福建福鼎市沙埕镇流江村。现路面为明清时期所造,属民间古道,是抗倭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补充。
其二,马沙古道为南北走向,始于马站,经后岘、甘溪、蒲壮所城、下在、木林,到达福建省福鼎市沙埕镇岙口洋口隔。为重要的入闽古道。现存路面用条石铺砌,部分用山石铺设,为明清时期所建,部分路段今已改为康庄公路。
其三,马信古道为东西走向,始于马站,经闸桥头、下屿、城门、棋盘东岭脚,由此上山攀越东岭,经下半岭、上半岭、青山东岭头、牛头碧,过湖井,止于赤溪镇信智,是旧时蒲门通往信智沿海的必经之道。
其四,马王古道为东西走向,始于马站,经闸桥头、下魁、坑内,约为2.5公里,沿坑内后面岭上山,沿利垟溪,经周大川墓、南垄、鲂鱼山,止于王孙村,是马站古代客流、水产品流通必经之道。现存路面为明清时期所建,大部分路段已毁于康庄公路及马站至渔寮的公路建设。
其五,马屿古道为东西走向,始于马站,之下魁段与马王古道合并,至坑内处折向西南,经古矴步过坎沟溪,此后上营房岭,岭尽处即达大姑营、大炮手等地。这条古道主要用于军事农耕,明代为联系蒲壮所城和龟峰巡检司两地的军事要道。现存古道为明清时期所建,部分路面因康庄公路建设、改造而消失。
其六,马雾古道为东西走向,始于马站,起始路段与马王古道、马屿古道重合,至下魁后折向北,经中魁、溪头岭、交椅宽,止于渔寮雾城(壮士所城)。古道主要用于军事农耕,明代是连接蒲门所城与壮士所城的军事要道,为重要的抗倭古道。
其七,马下古道为南北走向,始于马站镇,经闸桥头至霞峰,沿蒲江过沿浦、李家井、岭尾、斗门头、三星,止于霞关(镇下关),现存古道为明清时期所建,主要用于军事农耕,明代时为连接蒲壮所城与镇下关水寨的军事要道,为重要的抗倭古道。现大部分路段遭农田改造、道路修建等破坏消失,仅山间道路尚保存。
其八,马矾古道为南北走向,始于马站金山村,沿十八孔水库溪,过济宁桥、大路边,至利济桥后上山翻越坑门岭,与矾山磨石岭古道连接,主要用于客商、农耕,是连接马站、矾山两地客流、农夫、商贾的必经之道,更是马站辖区的魁里、城门等村农民挑木头到矾山矾窑换钱的救命古道,俗称“挑矾山柴度日”。如今这条古道保存较好,除起始路段由于城镇化和78省道改造等原因损坏外,其余山间道路皆保持原貌。
积谷岭路亭和积谷寺 董如雄/摄影
这些古道,沿途都留下了自唐宋以来不同时期特别是明清历史遗迹,如路亭、庙宇、碑刻、桥梁、古树及抗倭工事遗址等,其地田园风光与滨海风情兼具,加上海岸线曲折,港湾奇美,山川秀丽,景色宜人,气候宜居。历史上远近闻名的“蒲门十景”大部就分布在这些古道沿线,古往今来为文人墨客所传颂。如今,境内还有国家级文保单位蒲壮所城,省级文保有岑山村的宋代古井、飞亭,界牌村的明代浙闽界牌以及山边村积谷岭脚清代张琴墓地等。
这一条条古道蜿蜒深入蒲门腹地,至今保留着不同朝代烙下的时光印记,同时也标志着作为交通枢纽中心——马站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理位置。(资料来源:《苍南地名溯源》苍南县政协文史资料第三十六辑,杨道敏主编,线装书局)
微信公众号
委员履职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