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溪地名来源——《苍南地名溯源》
时间:2021-09-01 14:37:36 来源:信息中心

赤溪历史悠久,风光秀美,文化底蕴浓厚。据该镇建于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的过溪五洞桥碑文记载,此地潮涨之际,溪水与海水混合,呈现红色,故溪名为赤溪,遂为村名,古人赞此“鹤山环绕,赤水东流”。也有人说,由于上游山内有硫铁矿,流出的水带有赤色,亦曰赤溪。民国《平阳县志》记载,赤溪原名七溪,因境内有七条溪流汇集于此入海,故名。宋代蒲城人陈均有诗《七溪》云:“为潺湲引步迟,不知行尽白云西。云深忘却来时路,吟断空山片月低。”,此诗后收录入《东瓯诗存》。后因“七”“赤”闽南语方言谐音,遂讹为赤溪。古代归属招顺乡五十二都。民国元年(1912年)设赤溪乡,隶属蒲门区。1950年属矾山区。1952年属赤溪区。1956年复属矾山区。1958年属矾山公社赤溪管理区(大队)。1961年属赤溪公社,属矾山区。1984年属赤溪镇。1985年属赤溪区。1992年至今属赤溪镇。

有溪就有桥,有桥就有历史。赤溪“五洞桥”桥宽1.2米,桥面并排平铺三块石板,全桥共计石板15条,最长的石板为5米。该桥桥墩设计独特,其两侧临水面砌成三角形,以减少海水的冲击力,从而提高了桥梁的承重力。古人独具匠心的设计,故“五洞桥”被桥梁专家誉为宋石桥之典范,2006年5月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随着溪床不断抬升,溪水流向随之改变。清代,山民出资在五洞桥以南溪上建造60米长的矴步,分高矮两组排行,每行宽1米多,共用128块石砌成,供人过溪,这就是赤溪古矴步。古矴步旁的石碑记载赤溪矴埠“乾隆戊戌年(1778年)重建,清道光十二年刻碑”。

赤溪过溪“打铁宫”很有名气,据《苍南文史资料》记载,古时候的赤溪海边一片沙滩和沼泽地上长满苇草。南宋高宗年间(1127—1162年),因兵荒马乱,福建漳州镕铁工匠林祖清携一家人千里迢迢逃荒至此,发现此地溪砂可以炼铁,便搭茅寮以居,日夜炼铁,同时还带动其他山民共同致富,当地从此有了勃勃生机。林祖清死后,山民为了纪念他,在现过溪村南面山脚下建起寺庙“打铁宫”供奉他,古香炉上刻有“林伍”两字。同时群众集资在宫内建起精美戏台,每逢过年过节演戏不断,热闹非凡。古戏台2002年4月被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矾(山)赤(溪)线是三条挑矾古道之一,矾山出产明矾要通过挑工肩挑到有水运码头运往上海、宁波、福州、泉州等地销售,赤溪早在康熙年间(1662—1722年)即已成为矾山明矾外运的重要港口。特别是在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平阳县长张韶舞出于搜刮民脂民膏为目的,下令明矾只准从赤溪出运,赤溪名噪一时,在经济上也繁荣了一段时间。

改革开放后,赤溪依托山海资源,不断挖掘潜在优势,大力发展山区经济。随着灵沙公路通车,甬台温高速复线和228国道的先继开工建设,以及正在规划设计的168黄金海岸线,赤溪将以独特的山海人文景观,成为“美丽滨海城镇”的一张金名片。(资料来源:《苍南地名溯源》苍南县政协文史资料第三十六辑,杨道敏主编,线装书局)


©政协苍南县委员会版权所有
支持:苍南县政协办公室信息服务中心
地址:苍南县行政中心950室 传真:0577-68881167
浙ICP备 10053579号 浙公网安备 33032702000123号

微信公众号

委员履职认证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