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锡琛故居——《苍南老宅院》
时间:2021-09-18 09:03:55 来源:信息中心

陈锡琛故居

宜山镇上市街同丰巷9号,尚保留一座清代古民居——陈锡琛故居。原建筑前后三进,占地面积300平方米,为木结构穿斗屋架,由院子、门楼、大厅、祖堂、厢房等部分组成。现大院犹存“半壁江山”,但主体结构较为完整,门台保存完好,朴实庄重,还能看出当年的气派。从陈际中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任桐庐县教谕算起,至今近150年时间,陈锡琛家族六代有数十人从事教育工作,是名副其实的教育世家。

(一)陈际中创办星岩书院

陈际中(1827—1898年),字必程,号云楼。金钱会平定后,因乡团保境功,由廪贡生授予训导,清同治十二年任桐庐县教谕。后卸任归乡讲学,任平阳龙湖书院主讲,创办宜山星岩书院。星岩书院是宜山的平阳县简易师范学校和宜山小学的前身,汤国琛、姜立夫、苏步青、郭心崧、苏渊雷等一批名人曾在此求学。

陈际中在球山之麓修建憩楼,作为读书藏书、聚徒讲授之处。瑞安进士孙锵鸣在后院石壁上题名“小飞霞”,遗址至今尚存。陈际中还热心修建书院、文庙等,为平阳县教育事业作出重大贡献。除了办学,陈际中还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受到当时社会的高度评价,如拓地营建平阳文明塔,筹资修建平阳坡南通福门,独资献地建造江南义冢等。其中最令人称道的是协同杨佩芝、黄度等谋设济婴局。据孙锵鸣《北港济婴分局记》载,“平邑溺女之风,南北两港为最”,官府屡禁不止。正是陈际中等一班乡绅的努力,让平阳女婴“活命无数”。

因陈际中为人正直,处事公道,乡间纠纷都会请他出面裁决。在陈际中所居周围十几里地方,基本没有诉讼发生。鉴于陈际中的贡献,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秋,他71岁时,平阳县学训导吴承志“为举乡饮大宾,设宴于学,为多士矜式”(民国《平阳县志·陈际中传》),以表彰陈际中兴学重教所作出的贡献。

(二)陈锡琛创办平阳县学堂

陈锡琛(1861—1938年),字敬敷,号筱垞,陈际中之子。幼承庭训,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以第一名入县学,以文驰名。他先跟随瑞安举人许祝卣学文,后随平阳县学训导吴承志先生学经,终有所成。在《刘绍宽日记》中多处记载有陈锡琛参与全县各种考试,均取得一等成绩:

光绪十六年庚寅(1890年)闰二月十九日,陈锡琛获院试一等名次。光绪二十年(1894年)五月十六日,陈锡琛与刘绍宽等人参加温属生员院试,十九日出案,平阳一等八名,有陈锡琛、刘绍宽、陈子蕃、王鼎铭等,陈锡琛为一等第一名。

光绪三十年甲辰(1904年)考取岁贡,宣统初年举孝廉方正。清宣统三年(1911年),以候补当选为浙江省谘议局议员。

陈际中过世后,陈锡琛承父遗愿,一生情牵家乡慈善与教育。出资接办平阳济婴局,救活女婴无数。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廷诏令各省、州、县设立学堂。他一马当先,与同仁刘绍宽在平阳县城创办平阳县学堂(今平阳县中心小学),并被推举为堂长。这是平阳从私塾书院的传统教授形式进入现代教学模式的开始,也是温州地区最早的学校之一。当时,由于地方太小,陈锡琛又购买周边民房以拓展地界。刘绍宽在《陈筱垞小传》中称:“筹画皆出君(陈锡琛)手。”陈锡琛还在宜山创办培英书社及平阳江南高等小学堂(今宜山小学),任堂长。他在学校创办时立下了“勤、诚、勇、朴”的校训,为江南垟培养了大批人才。在他的学生中,最为著名的是汤国琛,他后来留学东京弘文学院速成师范科,回国后任淳安、常山和黄岩三地知事。陈锡琛还筹资修建平阳岭门通福门上的培风阁。鉴于陈锡琛为文化教育事业及为乡里坊间作出贡献,1920年得到大总统传令嘉奖,其褒扬状上有文:

名垂东里,子产博惠人之称;施及横阳,凝之拜红者之赐。慷慨其性,任侠可风,自古有徵,于今为烈。尔浙江平阳县绅士陈锡琛,生有至性,人无闲言。士庇欢颜,筑杜陵万间广厦;人歌续命,置青州千亩良田。此身是鲁殿灵光,巍然健在;群盗过郑公乡里,相与动容。行谊如斯,褒扬允矣。於戏!阴德济人,五贵食燕山之报;耆英图像,千秋仰司马之名。界之楔题,作之坊表。

褒扬状制成一方匾额,过去一直悬挂在宜山故居的中堂上间,以示纪念。

在陈锡琛六十大寿时,其友温州吕渭英作诗总结他的平生:“君之世系溯太邱,硕儒重望谁与侔!明经积学夙所仰,志气高尚轻王侯。平阳后起多俊秀,相偕门下从之游。生徒著作并宏富,学术尚可导源流。读书犹能通世故,出任艰巨无迟留。我权榷务资臂助,此才宁可晚近求。佳儿自少承庭训,豪气应压元龙楼。里选乡举犹古法,代表民意详且周。今冬颐居开寿寓,齐眉鸿案征好逑。有友持书走相告,问年甲子方平头。我歌俚句博君笑,再拜还与斟觥筹。”

1938年陈锡琛亡故时,其好友刘绍宽挽联云:“君承家学,远师奉直杨公,两世济清芬,桑梓百年深倚赖;晚卧沧江,竟作独清屈子,千秋有公论,蚍蜉众喙究何伤?”

(三)陈公翰书法扬名江南垟

陈公翰(1887—1952年),陈锡琛之子,曾留学日本,与郭沫若同窗。后因患肺痨而辍学回国疗养,曾任浙江省第三届省议会议员。他继承陈锡琛的衣钵,也热衷于教育事业,积极支持地方办学。他擅长书法,写得一手好魏碑,现存墨迹有寿序、对联、匾额等,其书法名扬江南垟,与杨悌、汤国琛等齐名,当代书法家陈步宣先生曾拜他为师。谢云旧居内也存有陈公翰的书法作品。鲸头凤仙道观内尚存的一块石碑《梅雨楼记》就是教育家刘绍宽撰文、陈公翰书写的。《苍南碑志》中记载:“由邑人刘绍宽记,陈榦(公翰)书写,高约120厘米,宽约60厘米,文楷书阴刻18行、满行26字的《梅雨楼记》石碑,现立于云岩乡鲸头。”

1952年陈公翰去世,1964年郭沫若来温,曾打探陈公翰的消息。

(四)陈德煊创办平阳临时中学

陈德煊(1911—2002年),陈公翰之子,历任之江大学英语讲师、平阳中学副校长、温二中、温师院、新疆师范大学外语教师、温州外文学会顾问,温州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名列温州教育史馆“现代教育著名外语教师选介”。1933-1936年就读于燕京大学,深得校长司徒雷登的器重,成为其助手。在燕京大学就读期间,他与同在北平的王栻、吴景荣、王祥第等温州籍同学共同创办出版《风雨月刊》,宣传抗日思想,由鳌江联友印刷所印刷发行,颇有影响。1936年他大学毕业后,回到鳌江家中。当时北平爱国学生的抗日热情被引燃到家乡,他们发动平阳青年,组织“青年救亡团”“抗日宣传队”“烽火剧团”,还创办了平阳县第一份日报《平阳日报》,创办了平阳县第一所中学——平阳临时中学,陈德煊被任命为平阳临时中学校长。此校1938年办了一年,因师生思想进步,被国民党政府勒令停办。次年起,他凭着自己的英语特长,在瑞安中学、平阳中学、福州中学等处任英语教师。1946年到杭州,先在惠兴女中任教,后受聘于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浙闽区办事处,任编译员之职。数月后又受聘于之江大学,任英语讲师。其间与已任美国驻中国大使的司徒雷登相遇,师生在之江大学校园内合影留念。“文化大革命”期间,此照片被红卫兵抄去,作为批斗的罪证,后此相片下落不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被任命为平阳县中学第一任副校长。1951年调温州第二中学工作,任教英语兼教研组长,孜孜不倦直到1976年退休。退休后还发挥余热,被温州师院聘任英语教职,为时9年。1989年又被新疆师范大学聘请任教英语专业课一个学期。

(五)陈德辉捐献朱曼妻地莂

陈德辉(1913—1983年),陈德煊之弟,笔名陈昔非,1946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温州二中从事美术教学,后就职于温州龙门画室。他擅长诗、书、画,是著名画家刘海粟与方介堪的学生,与表演艺术家赵丹同窗。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校庆时,刘海粟亲笔书写邀请函,邀请陈德辉参加校庆。

陈德辉对国家最大的贡献,是无偿捐献国家一级文物——晋代《朱曼妻薛氏石刻买地券》(即《朱曼妻地莂》晋砖)。该文物是陈锡琛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在鲸头发现的。晋《朱曼妻薛氏石刻买地券》篆书单刀刻成,是我国发现最早的一块东晋篆书碑志,也是研究三国至东晋历史的宝贵资料,更是研究篆书字体向隶书字体演变的重要实物。其篆文写法参用大篆,字体结构由繁复转到简省,可与秦故莽量相媲美。难能可贵的是,1956年在他家政治与经济极为困难的情况下,陈德辉在宜山其祖父故居书斋地板下一找到此文物,就毫不犹豫地通过其老师方介堪,将其捐赠给了温州地区(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即今温州市博物馆,现为该馆镇馆之宝。陈德辉还写下了《题东晋<朱曼妻薛买地宅券>拓本》一诗。(陈端容)


©政协苍南县委员会版权所有
支持:苍南县政协办公室信息服务中心
地址:苍南县行政中心950室 传真:0577-68881167
浙ICP备 10053579号 浙公网安备 33032702000123号

微信公众号

委员履职认证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