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渔地名来历——《苍南地名溯源》
时间:2021-09-08 09:21:06 来源:信息中心

大渔,是大渔镇政府所在地,是南行街村和北行街村的合称。南行街村和北行街村简称南行和北行,村名来源于辖区内的两条老商业街。北行街南北走向,从海滨一直通往山岭,山岭名称大渔岭,是古代通往金乡城的主官道。南行街东西走向,东边通过明朝教场连接到大渔岭,西边连接到南山。

关于大渔之名来源,以往大渔民间传说认为不是“渔”而是“余”,说此地最早居住余氏两兄弟,一个住在大渔,一个住在小渔,住大渔的地方就称为“大余”,住小渔的地方就称为“小余”,后讹变为大渔、小渔。在现北行街村第二幼儿园旁,有一座古墓,墓碑上显示墓主姓余,其后人在清明时节,也常有来祭祖。经核查,大渔境内坟墓,以此墓年代最久,似乎也验证了上面的传说。前几年,大渔镇要编镇志,镇志组收集镇内所有宗姓族谱,也联系到余姓墓后人,并亲到其后人现居住地平阳县北港,经查看族谱,此余姓始祖居住大渔时间确实较早。目前大渔居民以陈厝内陈氏最早,是明崇祯二年(1629年),而该余氏于明隆庆四年(1570年)就落户“渔玺”(应为渔墅),后因倭寇作乱迁往北港缸窑。

但据县志记载,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金乡设卫,下设庙背、屿门、舥艚、大奥、炎亭、大濩、小濩、石塘、石砰、大渔埜、小渔埜等11座寨城,此时就有大渔的名称了,显然上面这个民间传说是错误的。金乡卫11座寨城中,大奥、大濩、小濩就是现在大渔镇的大岙心村、大岙村、渔岙村,但大岙心、大岙的寨城已无踪迹,渔岙城堡仍保存较为完好。大渔埜寨城在北行街村目前仍留存有部分城墙遗迹。小渔埜寨城据我考证,应该是今金乡镇湖里社区龙蟠基村的营房,主要依据有四:一是刻立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的《小渔野杨府行宫记》石碑文载“隆庆丁卯(1567年),余□寅□泉车公梁,建行宫于小渔野之麓”,而杨府行宫遗迹就在龙蟠基寨城正上方的杨府岭山上,直到“文化大革命”被人为毁坏并夷为平地,周围健在的老人都有印象。二是民国《平阳县志》建置卷里有小渔村而无龙蟠基村,据小渔村老人回忆,民国时田螺庵、师姑庵、云亭庵都归属小渔村,而师姑庵、云亭庵都在现龙蟠基村境内。三是现小渔村内几大宗族陈、胡、蔡、张等族谱都记载清初自外地迁来,说明明朝时现小渔村境可能无人居住。四是龙蟠基村约1公里外就是明朝金乡卫重兵驻守的珠明营,营房遗迹仍在,不可能在龙蟠基再建同类营房,根据史料核对,此处除小渔野寨城外别无军事基地。

“大渔”之名应来源于“大渔墅”“大渔埜”“大渔野”,“埜”是“野”的异体字,古代“野”“墅”通用,先有“野”字,为区别,又增“墅”字。南宋文字音韵学家毛晃说:“野古墅字,田下已从土,后人以其转为郊野字,遂复加土于下以别之。”“野”的读音从古至今有变化,先读“暑、许”音,后读“下、也”音。这些读音在现金乡话和闽南话等方言中仍有留存,金乡人称“大渔”为“大(dài)渔下”就是“大渔野”的古读音。

大渔野、小渔野合称渔野,军事上归属金乡卫,但行政上归属招顺乡,属五十二都。明代弘治《温州府志•卷六•邑里》有关平阳县的条目下记载有,“招顺乡在县东南九十里,滨海,旧里名六:石塘、城门、登科、岑山、下村、外岙。五十二都石塘、后垅、鱼墅、大峃、小峃、武曲、韩峰。三图。”鱼墅应该是渔墅别字,此处没有特别分出大渔墅和小渔墅,显示在明朝时大渔、小渔两村只用一个村名“渔野(墅)”,也可能当时小渔村并无人居住,而洪武金乡卫因渔野(墅)军事位置重要,设置了两座寨城,为区分,才命名“大渔野(墅)”和“小渔野(墅)”。在清乾隆《平阳县志》里,关于五十二都的地名记载有:“石塘、后陇、鱼墅、大峃、小峃、武曲、韩峰。”和明弘治《温州府志》相同。但在民国《平阳县志》建置卷招顺乡五十二都名录下记载地名已变动为:“石塘、后陇(俗作后浪岭)、大渔、小渔(按二村即旧志渔墅)、大濩(旧志大峃)、小濩(旧志小峃)、韩峰(以上旧志)、凤阳、李家山、尖礁、完潭、泗洲庵、半阳、塘头、双牌、七溪(有市一作赤溪)、中墩(有小市)、沙坡(以上新增,按旧志有武曲村今不详所在)。”此时,已将“鱼墅”改正为“渔墅”,并将其分为“大渔、小渔”两村,说明在乾隆至民国期间,大渔、小渔两村已分家。同时,民国《平阳县志》中五十二都新增地名较多,说明乾隆后大渔至赤溪环海沿线村庄人口剧增。

综上所述,“大渔”之名源自明洪武的“大渔墅”,而“大渔墅”源自“渔野”,据目前的资料,南宋时此地已有“渔野”名称。《宋会要辑稿》孝宗乾道九年(1173年)五月十六日诏文,臣僚言:“温州平阳县有私置渔野税铺、为豪右买扑,乘时于海岸[木琶]槽、小濩等十余所置铺,濒海细民兼受其害……平阳知县林志屡乞行废罢……乞严行约束。”故有是命。

那此地为何要命名为“渔野”呢?《说文解字》注释:野,郊外也;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野。大渔地处海滨,不管离招顺乡的中心还是金舟乡的中心,都是郊外的郊外,因此称为“渔野”也是合适的。(资料来源:《苍南地名溯源》苍南县政协文史资料第三十六辑,杨道敏主编,线装书局)

©政协苍南县委员会版权所有
支持:苍南县政协办公室信息服务中心
地址:苍南县行政中心950室 传真:0577-68881167
浙ICP备 10053579号 浙公网安备 33032702000123号

微信公众号

委员履职认证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