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有一天经过大仓桥,碰到一个操蛮话口音的中年男人问水果摊老板石砰怎么走,并拿出一张纸请水果摊老板写出石砰两字,以便到时找不到路再向他人打听。我看水果摊老板很有文化的样子,大笔一挥,一个端正俊逸的石字就出来了。但又见他突然间提笔停顿,皱着眉头,原来他砰字不会写,思虑再三,他写下了“崩”字。我在旁边本来想搭话,因年少胆小,又缩回去了,只是不知那位蛮话男子后来如何找到石砰。
20世纪80年代,中巴车渐渐多了起来,有一次我发现有些车辆前面的路线牌把石砰写成了石坪,之后,石坪两字频频出现,近年来,和金乡镇外人士普通话交流时,这些人大多管石砰叫石坪,大有石坪取代石砰之势。乡人碰到此种情况都异常气愤,明明是石砰,怎么官方的有些文件里都把它硬生生讹成石坪?
2017年7月,政协李晖华副主席送我一套民国《平阳县志》,我翻阅时惊奇发现,这套县志里也有石砰、石坪混写现象。在这套《平阳县志》第二册《学校 食货 武卫 风土》第609页,金乡卫下辖11寨中,明确写着“石砰寨”;翻过几页,在633页“次要海口十三”下页,又分明写着“石坪 深水 二十三都”字样。看来,这砰字和石字组成的词太过怪异,从古到今,都易错写为更顺畅的石坪。
石砰渔港 金子友/摄
我也经常在想,这地名为何取石砰这样难以理解的名字。近年来,有一批文史爱好者对此也进行了探讨,主要有三方面说法:
第一种说法认为海浪冲击石头,发出“砰砰”声音,所以就叫石砰。在20世纪90年代前,石砰外湖港区的海滩一半是鹅卵石、一半是细沙,风景是格外的美,但被人为破坏,这一自然景观已荡然无存。那时海浪冲击鹅卵石滩,确实发出很优美的声响。但只要是海边,都有海浪冲击石滩、岩石、海岸的现象,为什么单独此处叫石砰,而且,海浪冲击石头发出的声音,有“轰”“哗”等声音,唯独不会发“砰”声。
第二种说法认为石砰通往外面要道的道路边有块大石头崩塌了,而此处又是渔货交易点,人们交易相会时都口头说:“在那个石头崩塌的地方。”久而久之,就把这里叫石崩,谐音石砰。但石头如何会崩塌的呢?即使崩塌了,按方言的习惯叫法,也应该是石塌,而不是石崩。
第三种说法认为石砰以前就叫石坪,因为此地有一块很大又平整的石头。但我走遍石砰内外湖,只发现山上怪石嶙峋,峭尖圆鼓的很多,很大很平整的却没有发现。
因此,以上三种说法逻辑上都讲不通,都是牵强附会。
欧乐湾 萧云集/摄
石砰地名除以上三种常见说法外,现在还有一种说法:60岁以上的石砰人,在牛头鼻打过岩头货的,在风浪稍大的日子,都会看到海浪冲击礁石岩洞,腾起缕缕水柱,而且水柱腾起和下落时,还发出“嗯……”的声音,跟牛的哼叫声一模一样。因为这种海浪砰击石头的奇观很奇特,所以此地就被命名为石砰。但这种奇观现在也看不到了,原因可能岩洞被海洋垃圾堵塞,无法形成回流,牛声已不再。相比前面三种说法,我更喜欢这种说法,因为它留住了家乡曾经美好的记忆。(陈如亮)
微信公众号
委员履职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