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星街黄家道坦——《苍南老宅院》
时间:2022-11-22 15:29:48 来源:信息中心

一、黄家道坦

清同治四年(1865年),金舟乡黄家宅村民黄一海(1842—1909年)迁居金乡卫城内,在南门金星街一带居住,到其次子黄可福(1881—1958年)成人时,为给子孙享有安身之处,着手在南门金星街(现金星街 40号)建三进五间大院,人称南门黄家大道坦。

黄家道坦由台门、正堂、后院等组成,后院和金乡许多大宅院一样有一口水井。台门低矮,不像有些达官显贵人家一样富丽堂皇,气派十足,但充分展示了农家的厚重、朴实无华。二扇黑色大门古色古香,两边门封各块足有二尺宽(鲁班尺)以上,门封上对联“阶前生百福;檐下纳千祥”,红底黑字,别有一番风味,过往行人一看就留有深刻印象。从台门到中堂地势开阔,三道大理石板直铺到中堂檐下,右手靠围墙边是一块草基堂,用于晚稻收割后堆稻草,供煮饭烧菜用,这也是大农户必备的场地。大堂正中两边对联:“春风惠我财源广;旭日临门人寿康。”后门同样低矮,但出檐砖顶特别厚,也特别伸出,就如城堡顶一样特别结实。后门的对联“积德前程远;存仁后地宽”,和前门、大堂一样,都是平常通用联,没有刻意请文人雅士撰写,也是农家主人的需求和心灵写照。

304.jpg

金星街黄家道坦台面 詹应文/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堂地面用蛎灰磨光,四角四只蝴蝶彩色镶嵌,虽然年代久远,磨损严重,已经断断续续模糊不清了,但图案红、蓝鲜丽的色彩和铜条的光亮还依然可见。这种磨光蛎灰地面当年实属稀罕,其效果可以与方家大院巴洛克风格地面相媲美。选蝴蝶作画,而不用龙凤图纹,这也显示了主人的平和慈顺之心。

大厅正中四扇屏风至今还保持原样,屏风中的文字当年由黄氏同宗、金乡小学老校长黄群觉书写,书法苍劲有力。四扇屏风每扇有 60多字,楷书正写,可惜时间已久,现在不能全部读出其内容了。

二、善人黄可福

黄家道坦主人黄可福是黄一海次子,有一手高超的厨艺,是当地知名厨师。金乡卫城内民国期间人口兴旺,大户人家较多,家族红白喜事,庙宇落成、神像开光,庙会都要举办

酒宴,少的二三桌,多的十几桌乃至几十桌,这就要请厨师打理。黄可福精通菜谱,能根据四时八节菜场上的各种鱼鲜、肉类和菜蔬,制作出各种时令酒宴。他也会根据主家的经济

情况和各自要求,制作出既让客人满意、又让主人可以接受的酒席。厨师刀工和油炸物品,最能体现其水平,黄可福炸起的鱼鲜配料精准,又香又脆,一入口满口浓香,连看的人都口涎直流。一有庙堂做福和几十桌以上的酒宴,黄可福都能应付自如,如王孙庙王孙爷生日、金乡九月半会市抬阁,有他在场,酒席既不乱,又使大家吃得开心。

305.jpg

金星街黄家道坦中堂  詹应文/摄

黄可福为人宽厚仁慈,乐于社会公益,到老年时一口银须满面红光,一脸福相富态,可敬可仰。金乡南门的水月寺,在金星街西首,傍临护城河。相传在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有一游方和尚,法名悟会,他游方到此,一天晚上在护城河边打坐,只见天上月明星稀,一轮明月清辉照映河水上,护城河水清波荡漾,月影散碎,满河银光,好一个清幽所在,于是出口吟诗:“坐观天上月,何来水中浮。人间空灵月,世外清净土。”随即舍资建寺,取名水月堂。

由于水月堂与黄可福家相近,每当水月堂大小法事其素食都由可福师父调理安排,他不仅调理得井井有条,且每次只收极低的成本费,从来不讲加工费。民国期间水月堂大修,黄可福资助稻谷 3袋(每袋 50斤),使水月堂修建功德完满,黄可福此举也被社会称道。

石板道坦是农家稻谷登场晒谷子的好地方,有时稻谷登场时恰逢台风、雨天不息,隔壁许多农户没有晒谷场所,有的谷子潮湿发芽。他自己稻谷虽然未全干,但他想到左邻右舍的困难,就吩咐儿媳让隔壁把谷子抬到他道坦晾晒,邻居感恩不尽,称黄可福为大善人。

王孙庙巷大户人家多,种田人家也不少,猪、牛、羊满街走,黄可福一有空就拿起扫帚,把四周环境打扫干净。到他七八十岁高龄时,打扫环境更勤了,所以地方上人看到有人当街扫地,就说这一定是可福师父,果然不错。(林邦川)


©政协苍南县委员会版权所有
支持:苍南县政协办公室信息服务中心
地址:苍南县行政中心950室 传真:0577-68881167
浙ICP备 10053579号 浙公网安备 33032702000123号

微信公众号

委员履职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