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陶旗杆内和源美内——《苍南老宅院》
时间:2022-11-22 16:02:39 来源:信息中心

藻溪民间有一句俚语:“北港算南湖,南港有盛陶。”意指盛陶旗杆内和源美内等大宅院不但地处山水形胜之地,而且人才辈出,完全可与南湖相媲美。

一、旗杆内

据清道光二十一年冬月(1841年 11月)候选儒学正堂训导苏上韩所撰盛陶《陈氏宗谱序》记载:“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汉道由乐清白石迁盛陶,为始祖,生卒失考。”汉道生元怀、元维。元怀生卒失考,嗣子崇正生卒失考。元维生卒失考,生子三:崇正、崇甫、崇玉(生卒失考,因耿王乱逃出,未知下落)。崇甫(1623—1684年),字启明,生子二:君源、君德。君源(1662—1725年),字邦彩,兼嗣崇正,生子四:朝裔、朝鼐、朝凤、朝鸾。

朝裔(1684—1753年),号曰书,生子三:廷祖(子三)、廷晏(子三)、廷宇。

朝鼐(1692—1740年),号曰鼎,生子四:廷开(子三)、廷儒(子四)、廷喜(子三)、廷考(子三)。

朝凤(1697—1760年),号曰仪,生子三:廷雾(子三)、廷器、廷洁(子二)。

朝鸾(1700—1763年),号曰仓,生子廷才。廷才生四子:洪泮、洪中、洪艮、洪纯。

洪泮(1762—1817年),讳水,号雪畴,榜名范。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入泮,乾隆五十年(1785年)补为廪生,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考中丁卯科贡生,故而在自家祖宅前竖起旗杆,坊间人称盛陶旗杆内。

盛陶旗杆内坐东朝西,后枕小山丘。小山呈凤翅状三面围合,小山后有台脚山为靠背。前方视野开阔,地势平坦。北面有盛陶溪静静流淌。远处为高厝聚居,可望大岭头群山巍峨,形成一种闭合的小环境,环境清幽,冬暖夏凉,取水方便,又可藏风纳气,甚合堪舆之学。宅院前后共两进,前为门厅,左右设厢房。

四十几年前,正厝拆建成 9间 7柱脚二层砖木结构楼房。而今,厅左首间人去楼空,隔壁间倒塌,还有 2间被拆除。正厅二楼前窗台砖墙面有灰塑“凝瑞气”三字,寓意“聚集 吉祥,凝聚瑞气”。原来的两厢房拆建成砖混结构二层小楼房。现在连门屋也没了。

旗杆内名人陈洪泮肄业于杭州敷文书院,民国《平阳县志》有传。当地《陈氏宗谱》称他“自好读书,务于精熟”,与他交往颇多的蒲城诗人华文漪在《赠陈雪畴(范)序跋》中称他:“十三经能暗诵,兼熟《文选》。”朱凤辉、华文漪及同郡鲍作雨、林芳都折节与游,青田端木国瑚、东阳卢秉涛、泰顺董廷对都与他订交。后他们腾达,而洪泮却仕途人生皆不顺意。苏上韩《陈雪畴传》言:(华)文漪曾经赠言安慰他,但因为他子孙相继夭折,他愤郁自缢而亡。洪泮生子一,嗣子一。子景左,业儒;嗣子景彻。孙(景左嗣子)际恺,业儒。

272.jpg

盛陶源美内 萧云集/摄

二、源美内

源美内与盛陶旗杆内系同一个开基祖陈汉道。至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由于家族人口大增,陈家早年修建的宅院已经十分拥挤,后裔便在离祖宅后直线 200米左右的山脚选址,建造坐西朝东、晚清格式的二进两厢房四合院。并在新居开设染布坊,取名“源美”,经营有方,周围乡亲的布料都送到这里染色,甚至于藻溪街道的布也送于此处染色,因而生意十分兴隆,故而坊间称陈家新居为源美内。

源美内位于盛陶村 122号,建于台脚山西麓,为晚清合院式建筑。建筑三面环山,西临盛陶溪,环境清幽。正屋建筑风格为仿欧式,颇有中西合璧味道。建筑蛮石砌基,坐西朝东,由前厝、正厝和两厢房构成。正厝前座七间双落翼,进深七檩五柱分心,两落翼硬山顶。左侧厢房面阔四开间,非传统对称间数,屋面硬山顶,盖阴阳合瓦。右侧厢房面阔七开间,两落翼硬山顶,尖叶状平脊。正屋建于块石垒砌的台基上,前置七级垂带踏步,台基较前屋、厢房要高上二三十厘米,前压阶条石,盖因藻溪多山洪,常有洪涝现象。后栋九间双落翼,进深十三檩七柱,分心前后双步梁带前后双步梁带前后双步廊,上置望板,前挑双椽檩。明间宽广,梁架多用月梁,梁头卷刹明显,刻划卷草纹饰,较为生动。前部采用暗合古意的挑斡做法,也是江南常用延长进深的通行做法,不施内额。柱间置固定隔扇,只在两侧置对开隔扇,样式统一,上下绦环板雕刻精细,图样多位暗喻家庭和谐、多子多福的吉祥图案。上部短柱头置花篮状异性拱,为清末浙南区域常见的装饰做法,但藻溪古建筑较少使用此种装饰。屋面两落翼悬山顶,尖叶状平脊,前后檐口不设勾头滴水。明间前设案桌,上置祖宗神龛。除明间外,各间地面铺设木地板,均用杉木板隔出阁楼,放置一些杂物,也隔绝了从瓦缝漏进来的灰尘和污物。整体建筑因藻溪多雨天,所以前后出檐较深。两侧山墙用块石砌造,收分较大,前部做出墀头,中部做出腰檐,上部辟出方窗,从方窗中可见前面的碧绿溪水。天井为泥土地面,中部用块石铺出甬道,房基四周挖有排水沟,用山石简单砌筑,做出坡度,让房屋不再潮湿。前屋西侧建有砖砌台门,作为整座建筑的主要入口,现屋面部分已毁,仅存门楣石一方,两侧砖柱有灰塑对联。以前想要去源美内,只能通过下井桥。根据桥头碑刻记载,石桥始建于宋熙宁年间(1064—1077年)。下井桥自然村坐落于山谷之中,北有流水,后枕青山,毗邻源美内,前视旗杆内,而靠近下井桥桥址的地方却因清代时建了大宅院,地名改成源美内。源美内在桥边除留出让人通过的小径外,用巨大的溪卵石砌筑了一道高高的围墙。

源美内知名人士陈茂锵(1877—1939年),字毅甫,榜名鸿玑。少随叔父陈文卿(遇辰) 学习,不久又到宜山宿儒陈筱垞(锡琛)处学习,在县试中得一等两次。光绪二十四年 (1898年)入泮。光绪二十九年通过院试,成为庠生。后至上海,入震旦学院肄业。陈筱垞时为平阳县学堂长,招之回校。光绪三十一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理化科,成为苍南清末为数不多在日本留过学的乡绅,也是藻溪第一批接受现代西式教育的人。现有留日早大同窗会辑、民国十二年(1923年)二月付印的《同窗录》记载:陈鸿机(玑),留日早稻田大学物理化学科,卒业于(日本)明治四十年(1908年)。学成归国后,受到刘绍宽办学思想影响,清宣统元年(1909年),经平阳县劝学所总董推荐,应邀到灵溪创办公立吾南小学(今灵溪镇一小前身)。后来,平阳县学堂改为平阳县第一高等小学(平阳县小前身),时校长项雨农(廷骐)聘其为学校国文教员,于宣统二年(1910年)至 1912年任职。1912年当选为平阳县议员。1913—1915年,任南港镇高等小学(灵溪镇一小———原吾南小学)校长。民国五年,复被选县参事会参事。1921年,南港镇高等小学改为县立第六小学,再次出任校长。1922年被选为县参事。1931年,又委为南港中心小学校长,三任县立第六小学校长。又先后在福建任职,曾担任县参事会参事、福建马尾盐知事。回乡后担任南港自治委员、盛陶所在的挺南乡乡长等,经手处理过渡龙水利事务,解决了埭头和屿兜长达两百多年的水利纠纷。陈茂锵 1939年去世时,刘绍宽挽联:“少我十年,相与城南讲学,海上问奇,持躬端粹众交推,当不在弟子列;居乡卌载,无非乐育英才,敬将公事,宿望老成今遽谢,宁独为吾党悲?”在挽联里,刘绍宽不仅回顾了与陈茂锵的交往,展示了他们亦师亦友的友谊,也对陈茂锵在家乡所做之事给予高度评价。其后,刘绍宽在《毅甫先生家传》又写道:“君自日本归国三十余年,四任教席,五任乡政,盖君学有本原,通知时事,而立身行己粹然,为人所共信。故乡之议政教者,举不能不有求于君,而分营兼顾,遂无宁岁。其治学之大者,每一进校,学务辄为改观。末年生徒云集,校舍至不能容,乃与萧生汉杰募金拓筑,规制完备,不期年而落成。”客观地评价了陈茂锵对教育的贡献。

源美内不但是藻溪屈指可数的书香门第,也有后人到灵溪街办厂经商,商号招牌 “公生和”为灵溪名人叶适今所书。厂址在灵溪镇公园山北麓,灵溪桥东南头,有 4间店面,厂房十余间,主要生产经营红酒、白酒、酱油、水作豆制品,有一个特大埕斗摆放几十口大莲缸,专门翻晒制作豆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公生和”曾是灵溪区公所办公场所。后来,灵溪区公所搬新址,便又成为灵溪酒厂生产车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厂址改建成民房,位于河滨西路 203—223号地段。

现今,源美内已旧貌换新颜,正厝前座已拆建成 8间 5层砖混结构居所,院落埕斗改造成小花园。后栋 9间右首 3间拆建成砖混结构,没拆建的基本保持原貌。(周功清、谢祖杯)


©政协苍南县委员会版权所有
支持:苍南县政协办公室信息服务中心
地址:苍南县行政中心950室 传真:0577-68881167
浙ICP备 10053579号 浙公网安备 33032702000123号

微信公众号

委员履职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