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巷陈氏古宅——《苍南老宅院》
时间:2022-02-25 08:55:03 来源:信息中心

第四巷陈氏古宅,位于金乡镇城中村第四巷34号,由台门、正屋、后厢房组成院落,建筑面积424平方米。宅院坐北面南,属于清代建筑。台门面阔单间,两侧为青砖壁柱,上承额枋,枋上塑两朵平身科承檐檩、屋面,屋面悬山顶,为典型的砖砌仿木构。正屋面阔七间, 进深十二架七柱,分心前后双步梁,带前后双步梁带前后双步廊,前设大门,现已无存,体量较小,屋面硬山顶。后院厢房面阔三间,进深八架五柱。明间前设垂带踏步,两侧抱鼓饰以花草,方形抹角木柱,抹角方形青石柱础,檐口中施瓦当,屋面硬山造。后院用条石铺设天井。屋中留有当年建屋时所用的陶制排水管,直径0.15米,长0.80米。

第四巷陈氏古宅一角    萧云集/摄

一、源自卫族

在苍南众多陈氏中,唯有金乡卫城陈氏是卫族之后,目前以第四巷最盛。金乡第四巷陈氏始迁祖陈忠,谱名九六公,江苏丹徒人,本是一名饱学之士,因遭遇世变而投笔从戎,追随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入死,屡建奇功,封襄阳伯。洪武初期,陈忠因生性耿直得罪宫廷太监,被降金山卫指挥使。靖难事变起,燕王朱棣夺侄儿建文帝朱允炆之位,陈忠因忠于建文帝而又遭贬至平阳金乡卫任总旗,入卫籍,居金乡卫南门。

陈忠仕途虽遭遇不幸,但毫无不平之意,其忠耿之心不改,如他《寓怀》诗句“志气行云上,心神止水间”和《立冬》诗句“万木畏寒无胜绿,孤松傲雪有馀青”。陈忠气节在儿孙中代代传承,如二世祖陈觉真,本可荫袭父爵,却“甘为屈蠖,终不赴命”。

陈忠后人秉承“忠厚传家,诗书继世”族训,家业日增。至四世轩公,号伯昂,字云林,生四子,长子涌公、次子洪公、三子潮公、四子济公。因长子涌公早亡,其余三子分为天、地、人三房,各房开始购屋建宅。其中天房在原址;地房构屋三进,在城隍庙旁建花园;人房在第一巷,也构屋三进。三房叔伯兄弟聚集一处,其乐融融,其后代在金乡卫开枝散叶,在金乡各大卫族中脱颖而出,因名人辈出,人才济济而著称。

清代平阳进士张南英在《陈氏宗谱》序中写道:“卫中前朝著名姓,俗称卫户,后裔半多式微,即稍有闻者,族之繁昌,衣冠文物之盛,亦未有逮陈氏者。”尽管这篇谱序有溢美之言,但金乡陈氏绩学能文之士甚多却不假。据金乡第四巷《陈氏宗谱》记载,仅从第五世分三房开始至十一世,其间入黉宫者四十八人,列成均者十余人,举孝廉者三人,以贡选者十八人,入仕为县令者一人,为儒学教育训导者三人,武职官授武德将军、怀远将军者二人。虽无显宦魏科,而诗书之泽一脉相承。据第四巷《陈氏宗谱》记载,陈氏数百年间人物辈出,都是“忠厚之基不坏,忠厚之传未艾”之故。

二、良将陈寅

至明代末期,陈氏后裔中最著名者为陈寅,居狮山后街油车巷。天赋异禀,力能搏虎,曾得到振寰推荐,世袭百户职,旋任金磐把总,后在抗倭中因功晋升为督标左营游击将军。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成为兵部尚书兼蓟辽总督邢阶的部下。次年,陈寅随从经略杨镐入朝抗倭。当时倭寇头目加藤清正占据朝鲜岛山,筑三寨以求固守。加藤清正是倭寇首领丰臣秀吉的爱将,其部队是倭寇主力,军纪最坏。陈寅担任啃掉这块硬骨头的任务:“裨将陈寅身先士卒,冒弹矢勇呼而上,砍栅两重,清正白袍跃马督倭兵拒守,至第三栅,垂拔……”眼见第三寨攻拔,杨镐见左协副总兵李如梅部队未到,恐陈寅独占战功,忽鸣金收兵,致使功败垂成。在这场惨烈的战争中陈寅也身负重伤,随提督麻贵留守王城。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陈寅归国,擢升为贵州参将,进为副总兵。这时播州(今遵义)土司杨应龙再次起事,总督李化龙于分兵八路进攻。事平后,陈寅留守播州。翌年(1600年),改播州为遵义府。万历三十三年,陈寅升为总兵,挂征南将军印,受赐蟒袍玉带。三十四年后,又改镇贵州。陈寅镇守西南边陲,前后共二十余年,在他治下,各民族和睦相处。

万历四十七年,东北清军入侵,杨镐所部在辽东战场覆没,左府佥书刘挺、山海关总兵杜松战死。朝野震惊,国难思良将,朝廷召陈寅移镇山海关。其时陈寅已满头白发,而英风豪气仍不减当年,昼夜兼程奔赴东北前哨。熹宗天启初年,陈寅因操劳过度,卒于海州任所。

三、迁界幸存

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灭亡。清顺治三年(1646年),清兵至温州,平阳入清版图。此后,割据台湾的郑成功部队多次北上抗清,数次入金乡城筹饷征粮。为断绝沿海居民支援郑成功反清力量,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廷下令迁界,金乡卫城内大族纷纷内迁,陈氏家族也不能幸免。

据《陈氏宗谱之迁界记》记载,陈家的陈虎还有一位好友在省城任职,提前获悉清廷将下迁界令,便遣人告知金乡陈家。陈虎马上组织族人及时撤离,他们分别迁至温州、平阳、渔塘、北港等地。尽管陈家提前知晓,然而在这场惨绝人寰的迁界中也遭遇重大损失:“其时迁徙至江口者,男女骈集如云,各人奋先争渡,覆舟甚夥,沉溺者不计其数。继以瘟疫流行,病革者不知其几何。”陈氏许多族人在迁徙中下落不明,如“太冲公之后,相传以为徙居泰顺,以故七世祖无传者甚多,而诸地之各姓各族迁徙零落者,莫不皆然”。

直至康熙九年(1670年),才展界复井,但金乡各大望族“归卫者殊寥寥矣”,陈氏家族仅陈頳霞、陈梅冈、陈觉庵等相继归归金乡卫,大部分族人都于迁徙地定居不归。当时江南垟人口大减,田园荒芜,地价低廉,回归金乡卫者如余氏、潘氏、陈氏、夏氏等家族趁机购置土地,这些家族日后都成为卫城内的富户。

四、陈氏教子

金乡第四巷陈氏家族至十一世光奎公(字聚占,号慎江),生一女,出嫁浙江庆元人姚必时,生子姚梁。姚梁(1736—?),少小聪颖过人,“未弱冠即游庠”,曾受知于浙江学政窦光鼐。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姚梁因“勤学饬躬,文行兼优”而得以“保举充贡”。乾隆三十年,姚梁参加顺天乡试,考取举人。乾隆三十四年,中己丑科二甲进士,历任内阁中书、礼部主事、刑部员外郎、顺天乡试会试同考官、山东学政、饶州知府、川东分巡备道、湖广按察使司、河间府知府等职,所至皆有政绩。先后被朝廷封为奉直大夫、中宪大夫、通议大夫,世称“三大夫”。有清一代,庆元中进士者,唯姚梁一人而已。

姚梁的科举成功,得益于陈氏辛勤教育。据姚梁自述,其母矢守苦节,每夜在孤灯下一边纺织,一边监督姚梁兄弟读书。陈氏还时常例举“先君子学行以示助,或为述外家世德”。陈氏虽然一介女流,不辨经史,但她以陈氏先人的嘉言懿行来教育姚梁,终使姚梁成才。姚梁一生为官清廉,政绩累累,备受朝野尊敬。

在庆元民间,流传着姚母陈氏教子故事。姚梁任按察司,将去各州府查办贪官污吏。一日回家,母亲告诉他说:中午时分,她煮一大碗香蛋放在橱内,晚上却发现少了3个,希望姚梁查一查,是否家贼所为。姚梁起初对此并不为意,不料陈氏大怒道:“你连家中小事都分不清,还敢上州下府去查案?”姚梁见母亲如此坚决,略想一下,随即找来脸盆、牙杯,盛上清水,吩咐全家人一齐漱口,并把口水吐入脸盆水中。姚梁发现母亲脸盆水里漂着一些蛋黄,心里就已明白,不过他没有揭露,以免母亲难堪。可陈氏却一味催促,姚梁只好壮胆说出是她所为。陈氏非但不恼,还赞许说姚梁遇事细心,判事无私,姚梁方知母亲的良苦用心。他奉旨到各州府明察暗访,严办了一批贪官污吏,百姓盛赞他为官清廉耿直,毫不徇私。

陈光奎主修《陈氏宗谱》,率族中长辈不远千里,到山东请时任山东学政的外甥姚梁作序,姚梁在谱序中深情地写下母亲陈氏的养育之恩。

五、陶庵制酱

金乡第四巷陈氏后人陈陶庵(1892—1941年),原名荣贵,中学毕业,曾任金乡镇长、江南区自卫队队长等职。1919年,陈陶庵偕堂兄弟陈荣斌(1891—1966年)、陈荣经(1884—1947年)以及夏绍俅、沈载根、沈永根、殷训民等人共同出资创办同春酱园,取名“同春”乃众股东希望迎来事业的春天之意,选址在金乡吴衙街,酿造白酒、酱油和醋。因选料上乘,做工精细,要求严格,同春酱园产品迅速打开市场,畅销温州、福建、广东、上海等市场。据传,同春产品投放市场供不应求,许多政府官员需托关系才能买得到。陈陶庵还制定了一条规则,政府出面购买可以打九五折,此外哪怕企业股东自己买也不打折。

同春酱园出品的酱油尤其以酱香浓郁,口味佳美而远近闻名。制作酱油看似简单,其实不然,它对用料和工艺等要求非常讲究。陈陶庵管理同春酱园到了严苛的地步,每一道工序都要自己把关,保证了同春出品的酱油,质量上乘。因酱油选用金乡城中的七星泉水精心酿制而成,故陈陶庵将同春酱油取名为“七星酱油”。1922年,同春酱园成为浙南、闽东地区实力最雄厚的酿造企业,后来陈陶庵逐步买断其他几个股东股份,成为同春最大股东。

陈陶庵知人善任,他见司账徐天铎聪明好学,便有心培养,提拔他管理工场事务。1935年,派遣他至南京学习先进的酱油制作工艺,于1937年研制出全国优质酱油——甘露酱油,使同春酱园从一家地方性的传统作坊一跃为有自主品牌的民族企业。

1941年,陈陶庵病故,留下遗嘱让徐天铎执掌同春酱园,使同春成为浙南规模最大的酿造业工场。刘绍宽在其日记中对陈陶庵作如下评价:“对昨闻王志超来,言陈陶庵于古历廿五日病殁,甚为惊惋。陶庵忠诚醇正,办事优长,为后生中之卓卓者。非惟金乡失一良士,即江南、全县亦受影响,其伙设之同春官园不待言矣。”

六、兄弟爱国

民国时期,金乡第四巷陈家人才辈出,至第十五世“启”字辈的陈耀卿,名崇鼎,在七兄弟中排行最小,在温州小高桥开米行,字号为“陈七房”。陈耀卿故居在松台山下的八角井至来福门一带,有五子一女,即亦谟(励任)、亦鸾(云舟)、亦燃(禹门)、亦常(守庸)、亦侯(承遵)。辛亥革命时期,在温州史册上留名的有陈守庸、陈云舟、陈禹门,还有民国年间故宫博物院金编钟的保护者陈亦侯,都是金乡第四巷陈氏第十六世“翼”字辈。

陈守庸(1882—1966年),在陈家兄弟中排行老四,为上海圣约翰大学高才生,被刘绍宽用每月120银圆的高薪聘请到温州中学任英文主任教员。辛亥革命后,温州军政分府成立时,陈守庸被徐定超任命为温州军政分府交涉部副部长。中华民国成立后,陈守庸曾任温州盐务稽核所收税官、四川五通桥盐务分所经理、北京盐务总局任秘书长、东三省盐务总监。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回乡任温州招商分局(属三等局)任经理。陈守庸精通英文,曾支持帮助温州著名民族企业家吴百亨打赢了与英国“英瑞公司”“商标之争”的国际官司。

抗日战争期间,陈守庸断然拒绝汉奸梅思平的拉拢。梅思平又千方百计邀请陈守庸儿子陈俊良去南京伪政府任职,同样被陈守庸严词拒绝。陈守庸晚年闲居温州,1947年,温州普华电灯公司设备需更新,他特从上海美国救济总署为普华公司购到1700匹马力的发电机。因为资金短缺,昂贵的运费无力支付,陈守庸又出面四处奔走,说服在沪的温州同乡赞助,终于解决困难,让先进设备在温州顺利安装,使万家灯火的局面得以恢复。

陈亦侯(1886—1970年),是陈家兄弟中老五,人称“陈五爷”。曾在京师译学馆学习外文,毕业后在湖南师范学堂任教英文。1912年入上海浙江兴业银行,1927年应盐业银行总经理吴鼎昌邀请,在盐业银行北京分行任襄理,1929年调任盐业银行天津分行,后任分行经理、天津银行同业会会长,兼开滦矿务局董事和恒源纱厂董事。1922年,溥仪娶婉容缺钱,以宫中珍藏的金编钟一套十六件和一些珍藏作抵押,向北京盐业银行借款四十万元,到期后无力偿还,这些文物就留在了银行。因为时局动荡,1932年,金编钟被运送到英租界的天津盐业分行银库内。总经理吴鼎昌将国宝的保护工作交给了陈亦侯。

1937年,天津将被日军攻陷,陈亦侯秘密将金编钟转移到天津四行储蓄会的地下室。第三天,日本人把陈亦侯请到宪兵队软禁,要他交出编钟。陈亦侯一口咬定金编钟早已销毁,让蓄谋已久的特务无计可施。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接收大员,还有军统头子戴笠又到天津追查金编钟,陈亦侯依然冒着生命危险保护祖先留下来的文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亦侯将国宝交给故宫博物院,他们的护宝事迹才被世人盛传。

七、学者翔华

金乡第四巷陈氏后人陈翔华,1934年12月出生,曾用名陈强华,笔名岑桦、田疆、常方、陈东,岑东、羊羽等,是我国知名学者。其父陈高槱,字仲贤,是金乡名医徐松生(润之)高足,尽得师传,以医术精湛而著称,夏克庵在《仲贤先生传》中写道:“公精心推究,不苟用药,尝取古时特效良方,精制丸散,以助施治。遇贫匮无力者,则舍助药品,不取值焉,故尤为乡人信奉。公殁之后,以古法医者,遂寥寥无继其学云。”

陈高槱去世后,陈家陷于困境,陈翔华小学毕业后便去商号当学徒,饱受艰辛,但他如饥似渴地阅读报刊和文学作品,向往外面的世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选择从军,在部队卫生学校学习防疫知识和军事医学知识,随后分配到六十三师卫生处工作。1952年底,他随部队抗美援朝,担任助理军医等职。一年后部队回国,陈翔华进入驻扎在上海松江的志愿军后勤部第三预备医院工作。1954年,因预备医院解散,陈翔华获准转业回乡。

陈翔华转业回家6天,就去温州报名参加文化补习班,随后入温州二中插班读高中,考入浙江师范学院(即后来的杭州大学)中文系,对中国古典文学发生浓厚兴趣。1961年,本科毕业后又考入中科院浙江分院语言文学研究室,攻读古典文学。当时研究室主任就是著名词学家、温州人夏承焘。当时研究室培养研究生的方法是师父带徒弟,师徒关系极为密切。陈翔华的导师是胡士莹教授,但请教最多的是夏承焘和姜亮夫两位教授,且受夏承焘影响最深。夏经常对他说:“笨者,竹头下面一个本字。笨者,我之本钱也。”这种靠“笨功夫”研究学问,令他终身受益。在治学上,夏承焘教授建议陈翔华要“先专而后博”,一个人精力有限,要“能舍乃能取”。夏承焘还传授他治学方法“三字经”,即是“小(本子要小)、少(记得简单,抓住精华)、了(想透了才记)”。1964年7月1日,陈翔华研究生毕业论文《诸葛亮艺术典型的形成》获得通过,毕业时夏承焘教授赠语:“凌霄气概要虚心。”

陈翔华研究生毕业后,当年底到北京《人民日报》当编辑,一干就是15年,先后任过编辑、记者、文艺评论组组长,然而陈翔华希望自己能深入从事学术研究。1980年,他调到北京图书馆工作,参与创办《文献》杂志,后来担任主编,还兼书目文献出版社总编辑。

1992年,陈翔华调任到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参与组建中国公共图书馆古籍文献出版委员会,主持编辑《中国公共图书馆古籍文献珍本汇刊》。然而真正奠定陈翔华在国内学术地位的是《诸葛亮形象史研究》一书。这部36万字的著作,历时25年、四易其稿而成。书中,陈翔华对诸葛亮形象的研究提出许多新的观点,引起学术界关注,好评如潮。如著名历史学家缪钺先生为该书作序称:“陈翔华君所著《诸葛亮形象史研究》一书行将问世,是一件极可喜之事,这是一部开创性的著作,填补了中国小说史研究的一个空白。”吴其昱教授称此书:“援据浩博,论断严谨,为小说研究别开蹊径,实近年来鲜见之作。”

陈翔华毕生研究三国,其撰写有关三国的论文就达150多篇250多万字,是国内研究《三国演义》当之无愧的权威之一,其名字被收入英国剑桥和美国出版的《世界名人录》。(陈文苞)


©政协苍南县委员会版权所有
支持:苍南县政协办公室信息服务中心
地址:苍南县行政中心950室 传真:0577-68881167
浙ICP备 10053579号 浙公网安备 33032702000123号

微信公众号

委员履职认证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