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乡卫城西门大街有建于清代的朝南和朝北两座张家大院,以规模宏大、精美绝伦而著称:一座坐北朝南,俗称朝南张家;一座坐南朝北,俗称朝北张家。其中地处西门大街31号的朝北张家由台门、正屋、后厢房组成院落,现存正屋及后厢房建筑面积374平方米。正屋建于块石叠砌的台基上,上压阶条石,面阔七间,进深十二架七柱,分心前后双步梁带前后双步梁带前后双步廊,明间用材较粗。明间后部平板吊顶,屋面双落翼硬山顶,檐口不施瓦当。位于后天井的水井平面呈方形,井壁用块石垒砌,井圈用条石夹砌,长1.5米,宽0.9米,距离水面约3米。至今保存完好的沈泰丰大夫第,原系张家大院一部分。
一、朝南、朝北张家
康熙十二年,清廷下诏撤“三藩”,导致吴三桂起兵反清。次年,割据福州的耿精忠起兵响应,他自称总统兵马大将军,分三路出兵,其中东路进攻浙江温、台、处三州。此时,浙江省衢州府雷渎旁人张国用遂投笔从戎,随清军驻守平阳。“三藩”叛乱平定后,张国用见江南垟一带民风淳朴,遂携眷在金乡城外的珠明岭下构庐定居。历三世至张天麟(1680—1761年),移居东门外桥头林,娶王氏(1683—1743年),生四子:一耀、昌德、昌贵、昌宗,号为忠、孝、节、义四房。其中孝房昌德(1705—1760年)娶张良山褚氏为妻,生子四女二,四子分别是必明、必相、必魁、必选。据宗谱记载,张昌德雍正年间(1796—1820年)从东门外桥头林迁至金镇西堡(今金乡卫城西门朝北张家)定居。
张昌德去世后,褚氏与四个儿子一起艰苦创业,克勤克俭,张家家道日兴,褚氏购置了大批田园房产,遍布金乡鲤鱼河边至球山下(包括沈泰丰“大夫第”),后又建朝南张家。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二月十八日,64岁的褚氏主持朝南张家上梁。乾隆四十六年二月二十二日,72岁的褚氏太夫人还主持分家,长子必明(1730—1784年)与其子松潮、松鼎分住朝北张家,次子必相(1732—1799年)与其子松岳、松青分住朝北张家后面及现今的沈泰丰,三子必魁(1735—1812年)与其子松延、松秀、松柏、松茂分住朝南张家西首及现今的殷家第九份,四子必选(1744—1823年)与其子松鹤分住朝南张家东首(后又生松高、松涛两子),朝北、朝南张家因此而得名。
金乡朝北、朝南张家氏族在四世祖至六世祖期间家业兴旺,成为金镇名门,这得益于褚氏的功劳,谱载:“褚氏以艾龄之孀母,抚少壮之儿曹,外则课子经营,恢宏祖业,内惟训妇纺织,克佐家声。裕后光前,守名媛之礼法;上和下睦,作巾帼之规模。”褚氏去世时,膝下子孙满堂,可谓福寿双全,褚氏还遗店屋二间以为祀产,每年收租以充祀祭之费。
张必明(廷辅)生二子,长子松岳(1765—1801年),号昆峰;次子松青(1769—1827年),号怡庭。张松岳幼而歧嶷,卓尔不群,有孔武之力。读书颖悟,尤喜作骈体文,弱冠应童子试不中,奋然说:“丈夫生于世,当学万人敌,以立不世之功,奚能效儒生以毛锥自弄哉?”于是弃文习武,练就一身好功夫。当时金乡卫右营都司曲乃伟率军驻防金镇,一见张松岳,便觉得他是可造之才,便召其入伍从军。张松岳智勇双全,深得曲乃伟器重,在军营大展其才。凡涉及营中事务,曲乃伟俱与其相商。张松岳由此平步青云,官至台协左营骑射。可惜天命不永,不数年竟卒。
张家大院和沈泰丰航拍图 金子友/摄
张松岳常年在外为官,家中事务由其弟张松青主持。据《张氏宗谱》记载,张松青是监生,授卫副府职,他状貌雄伟,气度从容,性情豪爽,善于理财,广置田亩,营造华屋。张松青生三子:登洲、瑞星、瑞云。张松青聘请平阳文坛名宿鲍台在家中教三子学文,以期能在科举中有所成就。张瑞星后来入太学,是国学生。
二、张瑞云建淑园
张瑞云(1813—1886年),号锦亭,妻夏氏生二子三女,侧室曹氏生一子一女。张瑞云自幼聪慧,对音乐无师自通,有识者认为“嶰谷之遗音,不过是也”,长大后膂力惊人,广求名师,研习拳技,相传是金乡刚柔拳法第一代传人。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平阳钱仓人赵起发动金钱会起事,江南垟张家堡杨配篯在宜山组建江南民团,张瑞云予以响应,参与练民御寇,因功例授盐课司提举。后又参与兴办社仓等利民之举,县令冯德坤赠送匾额“任恤可风”。
张瑞云武功非同寻常,潘仲武曾写过《飞腿张瑞云》一文。据载,道光年间(1821—1850年),江西某县一位喻姓拳师夫妇因避难而流落到金乡卫城西门丽阳庙落脚,做些小本生意。张瑞云得知夫妇两人都有一身好武艺,就去拜师学艺,邀请来家,侍为上宾,供他日常生活费用。拳师深感优待,亲授其艺。瑞云虚心学艺,均能领悟。在一次与师父交手比试中,张瑞云年轻气盛,企图一举败之。师见瑞云来势凶猛,出手招招狠辣,师父为了教训他,即接手将瑞云提起抛向屏风,当即落地口吐鲜血。师母眼见夫恩将仇报,责问于心何忍。师说瑞云功已学成,想出毒手败我。我若不狠心,也有性命之忧,此举实出无奈。师父亲自釆药治疗,使他调养数月才痊愈,不日告别离去,瑞云感恩远送。经此一事,张瑞云明白练功之道,武德为先,自此韬光养晦,从不轻易与人交手。有一次,一位武师肩上架着猴子,上门挑衅,见张瑞云置之不理,便放猴伤人。张瑞云避之不得,随手拿起白毛巾抛空,乘猴子仰视之机,飞腿扫出,一招毙命。武师自知技不如人,便怏怏而退。从此张瑞云嘱家人台门早闭,免生闲事,自己从二台门的围墙上翻越出入,二台门砖墙至今仍在。
张瑞云也是风雅之士,西有一楼,经常与文人騷客谈聚其间,“欣欣然,乐而忘忧”。古今诗文,无不博览,“每吟咏,略无思索,韵流风发,不多让人”。
张瑞云父亲早逝,几个兄弟又不喜欢管理家务,于是独任其劳,把家政处理得井井有条,家道日盛,为子孙留下很多财富。据宗谱记载,张瑞云在张氏大宅内建造了淑园,使之成为当年金乡屈指可数的名宅之一,绝不亚于夏口吴家少有园、昆阳大雅山房。内有乐天居、沁芳亭、藕船、籁清山馆、香雪窝、兰池、竹墅、韵香小室、困学斋、望楼十景。院内广植奇花异草,广建亭台楼阁、假山水池,处处皆景,“倚水槛以迎风,上红樱而伫月。左襟鲤水,拟福地于琅嬛。右拂狮山,饶闲情于濠濮”,美不胜收。尤其是沁芳轩,是张家子弟藏书自修的地方,“传遗经于帷幔,毋可为师;出散帙于齐整,养而兼教”。
此外,张瑞云单祀田就有30亩,金乡鱼行口店9间以作祀产,留给儿子福田、福地轮流。同时内外相安,族人交口称赞。张瑞云与夏氏六旬双寿,邑宰方泩赠匾额“椿萱週甲”。
三、张陶写淑园
张陶(1869—1901年),张瑞云之子,号幼明(一作幼亭),别号淑园,原名福地。自幼卓尔不群,狂傲不羁,不爱读书,张瑞云甚为着急。当时,余寿相捐田200亩,与夏毓兰等共建狮山书院,聘请瑞安名师金晦(1849—1913年)掌教。张瑞云花重金将金晦请到家塾教育族内子弟,张陶得遇名师,性情大变。刘绍宽在日记中将张陶比作周孝侯(周处):“幼亭名陶,少颇不羁,自从金稚莲师后,折节读书,治颜习斋之学,颇有周孝侯之风。”周孝侯即历史上有名的周处,其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后来悔改从学,终成忠臣孝子。
张陶在金晦指导下学业大进,诗文俱佳,可惜多次参加科考都落榜,所幸家道殷实,无生计之忧。张陶常与文友结伴雅集,曾为父亲所建淑园写下《淑园十咏》之诗。
乐天居
十亩桑阴百亩田,豆棚蔬圃更悠然。
弟兄无恙妻儿乐,对此堪称古葛天。
沁芳亭
桃花含笑柳垂阴,草色青青入座深。
欲把襟怀洗澄水,群芳先已沁吾心。
藕 船
四壁玲珑立藕花,旁人休认放翁家。
烟波自有长生境,何必《黄庭》玩岁华。
籁清山馆
廿年遁迹此山阿,容易风光似掷梭。
梧叶萧萧虫唧唧,不知谁是得秋多?
香雪窝
穴居何必慕羲皇,布被绳床乐未央。
笑看梅花深雪里,一番寒冷一番香。
兰 池
一亭雨水静无声,云石闲闲太古情。
时异何须怀彼美,兰香风善圣之清。
竹 墅
茅庐虽小净无氛,斜看青山隐夕曛。
种竹半阶何所为?羡他高节上青云。
韵香小室
绿天深处好熏炉,花雨烹茶遣小奴。
不似渊明长对酒,吟弦才罢又投壶。
困学斋
茅蓬冷落少人知,左阅皇图右史词。
渐觉迷途迁实学,习斋真个是吾师。
望 楼
卷帘一揽众山卑,搔首长天问事宜。
烟火万家霖雨足,古人常在我襟期。
沁芳亭 萧若驹/摄
淑园十景以沁芳亭最有名。张陶熟读《红楼梦》,贾政给大观园内一座亭命名“泻玉”,而宝玉说莫若“沁芳”新雅。张陶用“沁芳”两字命名,令人回味。因为亭边就有一口深井,饮一口,清冽沁脾。群芳者,一为众艳之意,亭边奇花异卉,众芳斗艳;二者张家大院庭院深深,美眷如花,故沁芳亭又叫花厅。这里是主人观赏风景、洗澄襟怀的地方。沁芳亭边还有一泓池水,池内种植莲花。每当花月晨夕、良辰美景,张陶经常邀请好友吴国华、鲍震、刘绍宽、潘仲武等文人雅士在此雅集,主人调素琴,宾客赋诗词。诗人吴国华在沁芳亭雅集后,曾作《张幼明招饮沁芳亭余后至即赋》:
高会名流倒玉觞,不嫌王粲走踉跄。
飞笺忍负先期约,挥麈重登大雅堂。
酒后琴声摇矮几,夜阑屧响出回廊。
留髡更有窗前月,花影迟迟过短墙。
吴国华还作《过张幼明沁芳亭见蜡梅数株赋赠》:
小字黄昏韵便新,霜天院落倍精神。
我来且醉寻梅酒,不是甘为嚼蜡人。
张陶著有《淑园诗存》二卷(存下卷抄本),永嘉区乡著会抄本作《淑园诗稿》(一卷)。
四、金乡名宅沈泰丰
在金乡卫城嘈杂的鱼行街菜市场边上,有一座青砖砌就的古宅,古朴典雅。宅门顶额刻着“大夫第”三个醒目的大字,左边刻着“鱼跃鸢飞”,右边刻着“山明水秀”,书香气息扑面而来——这就是沈泰丰。进入大院方觉别有洞天,三进七开间排列,处处曲径通幽,长廊回折,亭台高置,花木扶疏。左边一道小门,进去豁然开朗,一座亭子最为奇特,亭亭玉立,俏若佳人,名曰花厅。右边是两层楼阁,由小径而入,一泓井水,一堵照壁,井水清冽映人,照壁上据传是一幅金乡卫城图,上有金乡文士李庚所作《金镇图记》,可惜后来照壁被抹平。踱步二层阁楼,只见窗外远景入帘,恍如一幅水墨丹青。周围本有一圈美人靠,可凭栏远眺近观,金镇景色,一望无遗。2000多平方米的沈泰丰,亭台楼阁,假山水池,布局合理,浑然天成,虽然历经数百年风雨,依然葆有明清风韵。
沈泰丰台门(上)和客厅 沁芳亭 萧若驹/摄
明洪武二十七年,世居四明定海之海晏三都(今宁波北仑区柴桥镇后所村)的沈道(字天凝,号光厚),由昌国卫调至金乡卫,任千户所督军,居住西门大街,成为金乡沈氏始迁祖。沈氏经数代繁衍,蔚成望族,曾被人称为“沈半街”。
明末清初,金乡卫相继遭遇战乱和迁界之灾,生灵涂炭,城内卫族竞相逃亡他乡,金乡沈氏也难逃其祸。直至康熙复井,劫后余生的沈氏先人回城重建家园,数年后家族盛复如初。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沈家迎来了辉煌,开创了商号“沈泰丰”“沈裕丰”,一时沈家富甲金乡。沈家致富后,也开始构宅。
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张陶后裔将部分宅院出售沈家,自此沈家沈泰丰正式入驻张家大夫第,而沁芳亭等精华的建筑也随之归沈泰丰所有。虽然后来沁芳亭不见,而花厅之名却流传下来,其余九景则不知所在。
2017年3月,沈泰丰修缮完工。自幼在沈泰丰长大的沈家后人、当代金乡企业家沈宝善,为了保护和修缮自己的祖宅,慷慨捐资数百万元。2018年5月28日上午,沈泰丰被用作卫城文化客厅,焕发了新的青春活力。(陈文苞)
微信公众号
委员履职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