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和大宅院——《苍南老宅院》
时间:2022-03-02 09:06:31 来源:信息中心

(一) 广和大宅院

广和大宅院现门牌号为大仓桥65号,原为清初金乡名士何东莱宅院,东侧畔邻狮山。民间俗称该宅院为广和。也有人认为此为何家古宅,当是“广何”。

古宅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为坐北朝南的三进七开间院落。台门为四开间,进深约5米,门设正中(东二西一)。正厅为七柱七开间,东首正间、五间、七间为余氏所有,东首隔墙另有三小间厢房;西首正间、五间、七间为胡氏所有,西首连栋有二间厢房。后胡家大房将正间转让余家。中院后厅为二十一间厢房,东首九间为余氏所有,西首十二间为胡氏所有。广和大院中有大小天井九个,水井三口,东首一口现存,北首一口已填埋,西首厢房内一口。菜园五处,胡三余二。

今存古宅院前台门间为四开间,厅间居中(东二西一),现均已拆建为砖混楼房。“文化大革命”时期,余氏将东首菜园卖与彭氏,建三间二层砖混结构楼房。东首三间厢房卖于金乡供销社职工(东卖于王志芳,西首金乡供销社购买与朱广和第四代传人朱宗理房屋置换,朱广和字号在大仓桥门市部被金乡供销社资产评估),今建成二间三层砖混结构,中间出入。广和大宅天井用块石墁铺,中用条石铺成甬道。正屋建于块石垒成的台基上,上压阶条石,明间前设二级踏步。现剩余面积约400平方米,面阔七开间,为两幢联成,东三间、西三间。后余氏将东首(七间头)行南加盖一半间小平房,中间为大堂。进深十二架七柱,分前后双步梁带前后双步廊,明间前部使用挑斡做法,次间起地面架空设木地板,上设阁层,屋面两落翼硬山顶,盖阴阳合瓦。庭院大厅立柱为四方型,上下一致,材质为榉木,坚韧,防虫蛀,立柱柱础简练。梁、柱、檩的直接结合,减少了斗栱的中间层次,简化了结构,是明、清建筑的特征。

广和大宅院正屋  萧云集/摄

广和大宅院台门南首是著名的“鹅池”,原直通大仓桥鲤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被五孔水泥板覆盖为道路。大院后是著名的“蝗池”(现已填埋)。民国夏绍球《金乡镇志?舆地》记载:鹅池,在卫前街玄坛庙东首狮山下(师傅智本),明代何东莱旧第屋前,是何家的养鹅池。当时该地水域面积较大,地理位置僻静。蝗池,在仓前土地庙东,即文昌阁巷东首,明代何东莱旧第南,可能是何家的池塘。顾清标《海屿樵唱?蝗池》诗注曰:“地北即何东莱旧第。”顾清标诗一:“渠清澄碧半环围,草木侵成涧道微。忆昔菰莼秋正好,故庐张翰早思归。”从诗中可想象出清代时古宅之美,鹅池、蝗池碧水半环,狮山草木茂盛,使古宅外小道显得狭小。

(二) 始建者何东莱

民国《平阳县志·人物志》记载:“何旭(1637—?),字东莱,亦金乡人,顺治丁酉(1657年)选贡,授通判职官、靖远卫经历,康熙初(1664年)迁陕西巩昌府监收同知,著有《雁南山樵集》。”为官清正廉洁,政声甚佳。民国《金乡志》中收录有何东莱好友王之猷一首和他来往的诗《乙巳年何东莱陕西书至》:“宦绩分沙漠,慈廉见茂才。故人三载别,新雁一书来。苜蓿花争发,蒹葭水自洄。各天相问讯,珍重岭头梅。”《金乡志》中也收录何东莱三首诗,其中《秋怀》就有古宅模样:“水抱孤峰静掩扉,萧疏庭巷故人稀。风清不羡鲈鱼脍,秋老空怀薜荔衣。壮志半消彭泽酒,移文深畏北山讥。杨雄尽日沉高卧,草罢元言与世违。”前两句就是写古宅的环境,和顾清标诗表达出的境界一模一样。现在的金乡何姓是否何东莱后裔,尚无直接证据,何东莱府第何时转让凤仪街夏氏也失考。

(三) 胡广和、余广丰和朱广和

今广和大宅院前院称“胡广和”,中院称“余广丰”,东首菜园后右院称“朱广和”。

1. 胡广和。据当地《胡氏宗谱》记载,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金乡胡广和始祖胡晋藩携夫人徐氏从永嘉府上和乡乘海船至平阳县炎亭绵岙埠头上岸,他肩挑一担箩筐,一头内坐长子维城,另一头内坐的一个小孩比维城年长二三岁,据说是远房亲戚,是孤儿。胡晋藩将他收留养大,后来就在胡家帮人客(作雇工),死后葬于炎亭绵岙祖坟右首前(单穴)。胡晋藩迁居金乡谋生后不久,创立了“胡广和”商号,主营渔网、麻绳等渔业生产用品,生意如日中天。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胡晋藩与余国增、余国春、余国邦三兄弟一起,向凤仪街夏氏族人转让何东莱宅第部分房屋产权。

胡晋藩育有胡维城、胡维翰、胡维垣三子,三个房头共育有七子九女,其中七子为:胡景棠(大房)、胡景鸿(二房)、胡景熙(大房)、胡景韶(大房)、胡景龙(二房)、胡景坤(大房)、胡景松(三房)。清代民国年间,大房经营百货业;二房经营麻行,商号为广泰昌麻行;三房经营茶庄、百货、水产干货等行业,茶叶与虾米、虾干曾一度远销南洋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商号有胡广和茶叶行等。

“广大平和”匾额  胡长润/摄

胡广和三房胡景松(1898—1965年),字松甫,1933年受聘于陈岳书、王叔旸所创办的新加坡上海书局,出任新加坡侨兴公司董事,金乡籍华侨王子豪、宋禧和、李思寅等人均受王叔旸之邀,赴新加坡就业。上海书局曾发行左翼文艺团体出版的进步书刊,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刊物《向导》在海外传播提供窗口,卢沟桥事变后促销《抗日画报》等,推进南洋爱国抗日活动。新加坡沦陷后,《新加坡上海书局》因出版、发行经销诸多进步书刊,被迫转为地下。王叔旸与一批抗日人士流亡至印度尼西亚,遭人出卖,王叔旸在马来西亚被日寇抓捕。胡松甫因留守《新加坡上海书局》,曾一度被捕,2次赴刑场陪毙。后经爱国人士多方营救,王叔旸与胡松甫得以出狱。胡景松目睹爱国侨胞备受蹂躏,冀望报效祖国,在1941年与陈岳书、王叔旸在抗日战争中曾多次募捐、献金,带头购买爱国公债1万元,支持祖国抗日。抗日战争胜利后,1947年毅然返回故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拥护土地改革,主动献田,被誉为开明归侨人士。尔后,任原平阳县第二、三、四、五届人大常委会委员,心系国是。为政治协商会议原平阳县第二、三、四届常务委员,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1962年3月5日始,任原平阳县归国华侨联合会主任委员(主席),积极联系归侨和海外华侨。他积极支持捐资创办金乡军烈属网线工场、金乡火力电厂、民办东海中学,热心地方事业。

2. 余广丰。广和大宅院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余国增、余国春、余国邦三兄弟与胡晋藩共同出资,向夏氏族人购得何东莱旧第一部分,作为创业基地,余家居住的部分称余广丰,主要经营布庄和百货。

胡广和大宅院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曾荣获温州市“五好庭院”,其原因是大堂正间的两位余大妈带了好头。尤其是东首正间的余大妈“阿秋妈”,她作为狮山村街道女干部,组织能力强,对爱国卫生运动理解深刻。当时凡是走进广和大宅院的人们,都耳目一新,所谓千闻不如一见,眼见为实。那时候胡广和大宅院卫生实在是好,地板、门板、墙板都被洗刷得“雪白”。在“阿秋妈”等人组织下,庭院住户经常用洗衣板刷蘸肥皂水,将自家门板、墙板、地板刷得一尘不染,所有人进屋都要脱鞋子,这在全温州市是开先河的。因此,广和大院每月都有好几拨参观人群(政府组织),“阿秋妈”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卫生先进标兵。

3. 朱广和。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先后到嘉兴公泰和糕饼店、绍兴孟大茂糕饼店、福州美且有糕饼店拜师学艺的朱懋伍(1835—1898年)回家乡炎亭西沙创办糕饼店,以品质、诚信为立店之本,所使用的原材料都是精心选用,所制糕饼色、香、味、型俱全。炎亭朱广和糕饼声名大噪、声誉鹊起,距炎亭5里路之遥的金乡卫城里常常有人来购买,因此朱广和第二代传人朱炳筠(1863—1936年)为拓宽朱氏糕饼销售渠道,于清光绪十三丁亥年(1887年)从堂姐夫金国英手中购买金乡繁华地段大仓桥马巷旁朝南店面3间,前面开店,后作工场,创办金乡朱广和(今为金乡供销社所有),与当时的成大、张宝和、宏泰并驾齐驱,成为南货糕点四大名铺。到了朱广和第三代传人朱协池(1894—1973年)接手炎亭朱广和和金乡朱广和后,糕饼店产业扩大,生意更加红火,朱广和到达鼎盛时期,与瑞安李大同、温州五味和一起,成为温州地区百姓公认的知名品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工商业公私合营期间,朱广和3间店面被金乡供销社作为重估财产入股,朱广和第三代传人朱协池、第四代传人朱钟理(1919—1970年)成为金乡供销社食品厂职工。1963年,朱广和糕饼店第三代传人朱协池从金乡供销社退休,回炎亭西沙老家,身怀十八般技艺的糕饼制作大师并不闲赋在家,每到四时八节制作精典糕点,回馈乡梓。为了不使朱门独创的糕饼手艺失传,悉心调教年仅13岁的孙子朱功荣,历时8年之久,使朱功荣的糕饼制作技艺炉火纯青,青出于蓝而胜于蓝。1968年,朱功荣顶替父亲进入金乡供销社工作,并因制作糕饼技术出众、管理才能突出,1974年被任命为食品加工场厂长。

2015年,朱广和第五代传人朱功荣携关门弟子陈家峰、二儿子朱招洋(第六代传人)重开百年老店,再现朱广和糕饼店的昔日辉煌。2016年8月,朱广和荣获苍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苍南糕点制作技艺”项目单位。朱功荣2018年9月被评定为第八届苍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苍南糕点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21年2月25日,朱广和被温州市商务局公布为第五批“温州老字号”之一。(胡长润、杨道敏)


©政协苍南县委员会版权所有
支持:苍南县政协办公室信息服务中心
地址:苍南县行政中心950室 传真:0577-68881167
浙ICP备 10053579号 浙公网安备 33032702000123号

微信公众号

委员履职认证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