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窑石壁脚朱氏祖宅——《苍南老宅院》
时间:2023-01-29 10:26:52 来源:信息中心

桥墩镇碗窑古村里,有一座背靠腾垟山(又名凤山)、旁依三折瀑的三合木结构大宅院,它前有庭院、旗杆和鱼池,敛聚了山之精华、水之灵秀,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石壁脚朱氏祖宅。它由正屋、厢房、庭院、养鱼池、旗杆石等组成,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正屋为木构建筑,面阔11间共40余米,进深12米。中间3间为大厅,左右厢房各有4间二层木构建筑,悬山顶,面阔各14米。二楼出挑,悬出前廊,作为家人从事家务、晒衣、纳凉的处所。庭院约500平方米,由鹅卵石铺就。庭院前面挖有一个约300平方米的鱼塘,上百条红鲤鱼优哉游哉。这个鱼塘是300多年前建屋时挖掘的,从“风水”的角度来讲是“聚财”,但从人居生活方面来看,除了排污、洗刷、防火、灌溉、养鱼等功能外,还能调节气温、吸收灰尘。可见,朱氏先人在环境建设方面还是挺讲究科学的。鱼塘放养的红鲤鱼只养不吃,历代如此。

33CE0EBE-FA18-42e2-9357-E4FD8D3C087B.png

碗窑石壁脚朱氏祖宅全景 吴德隆/摄

一、迁居宝地,制碗烧瓷和耕读

明末,朱文孝(1626—?)从桥墩之云山大厝基迁居蕉滩碗窑,沿溪东西走向拓荒创业,制碗烧瓷,始建宅于村东涧岸竹林脚。清初,宅院被焚毁,三世祖朱凤儒另觅地基重建,相中碗窑腾垟山(形似上山凤凰,又名凤山)脚下一基址(现今石壁脚),见这里山明水秀,禽鸟和鸣,林深谷邃,景物清幽,又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兼备的风水宝地。当晚便投宿草寮内,梦一穿甲戴冠的明代将官,伸足踢他,称:“此乃吾所有,勿能动土。”凤儒曰:“明朝属汝,清朝归吾。”冠甲之士哑然顿失。于是,凤儒率儿孙择日破土,开山填地,建造房舍,为正房兼厢房,一层木质结构,坐北朝南。采溪滩蛮石砌筑庭院,于周邻山地植楠、樟、枫、松、柏名木。院前拓鱼塘一处,养红蓝二鲤,塘外设反弓水渠,风水术语叫“玉带盘腰”。

以现正厅偏居东四西六推测,初建时正房仅筑九间,后再于西侧加建二间,西厢房亦于此后续建。西厢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失修坍塌,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桥墩水库续建二次移民时,居住在下新厝的朱友针率子成芳迁建二间二层楼房补齐,故成现一正房兼东西两厢之三合院及正厅与庭院入口偏西之格局。

朱氏先祖在石壁脚安身立命后,艰苦创业,节俭持家。未建宗祠,但凡长辈仙逝,都置灵位于厅堂,与五显大帝、皇君娘娘等民俗诸神一并瞻敬,渐成传统。碗窑朱氏族人男丁手工制碗,女士手绘碗花,子(女)承父(母)业,技艺精湛,安居乐业,人丁兴旺,瓷业繁盛,畅销数省。朱氏宅庭、作坊、窑舍不断沿溪拓展至竹林脚、亭子岭、下新厝、米筛溪、石涌港、鲤鱼山、石壁子、七亩田、直岗、顶路坪,且置田购地,田园山地顺溪流延绵数十里。东至桥墩,西至岭门隔,单族田便多达1200余亩。又于亭半岭建五显爷庙与戏台、村口水尾宫、翼然亭各一处,其势不亚现顶窑三官庙与戏台,使碗窑村落成浙南民窑重镇。

40E780E9-8384-4084-B3F3-D9B918D7A8EE.png

石壁脚朱氏祖宅一角 萧云集/摄

朱氏族人以制瓷为主业,农耕为辅业,又倡导耕读,在正厅设私塾,传道解惑,诗书传家,人才辈出。据《瓯南朱氏通志》记载:清时,凤仁、维茂、维端、维嘉、邓全受恩赉;玉宫、玉令获饮宾;日吉、玉标、玉坤、必全、宽全为迪功郎;日登、玉来为登仕郎;敦架、敦阳、敦意、敦龄入国学;玉书、存诚、存献例授贡生;染全由介宾加捐五品衔;敦亮因世荫钦加五品衔。鱼塘岸边立旗杆两对,以示玉书、存诚二贡生志庆。石壁脚祖宅乃至裔孙数代名闻乡里,古院宅庭,鱼塘旗杆亦成附近村民游览胜地。

1915年,朱修屯(1902—1944年),名公恒或公元,毕业于杭州省立蚕桑学校,从福州警察局局长位上因病御任返乡,率族人建贡子碗窑小学,供乡里子弟入学,扩建米筛溪岸下新厝新作坊厂房、水碓泥寮。并开山凿渠,从龙潭瀑首引水入村,便利生产生活,造福乡里。抗战时期,朱修炽(1899—1952年),字芬,毕业于浙江省立第十中学(今温州中学前身),任碗窑乡乡长期间,组织朱友谊等乡绅首创平阳县碗窑瓷业股份合作社,帮助收购全乡从业者瓷碗产品开拓销路,渡过战时艰难,一时传为佳话,事迹载入1993年版的《平阳县志》,成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温州模式之股份合作企业组织雏型。朱友芸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参加浙南红军任游击队长,浴血沙场。朱修磐,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奔赴抗日前线,随国军转战浙北战场,抗战老兵,依然健在。今朱氏族人后辈中,多人在北京、上海等地国家级媒体和政府机关任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年,朱氏族人响应政府号召,创办瓷器初级社、高级合作社,族人招完、修乃等率全乡手工业者成立碗窑日用瓷车间,传统生产工艺延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朱友针以精湛的制瓷技艺献艺景德镇、龙泉、温州西山等瓷都,1956年获评平阳县工业系统劳动模范。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桥墩水库建设移民,多数朱氏族人随乡邻迁居桥墩,创办原平阳县陶瓷厂,分县后更名为地方国营苍南陶瓷总厂,工人千余,为县内企业翘首,朱友生、朱成帖、朱友桥历任厂长,朱友生还当选省人大代表。

二、祖厝破败,族人集资扩建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居住老宅之族人因子女众多,一层房间难以容纳,部分族人将一层木屋托建成二层木结构新屋。八十年代祖宅住户不断迁居桥墩,宗祠也始建于桥墩。族人有生、修乃、成帖、成珍、友桂、成本等主事集资,修建正厅及东西两间为祖厝厅。尔后其余住户又陆续迁居桥墩,长居祖宅者仅一户和两老者。2005年正月,祖厝厅3间因做道场而被大火焚毁。至此,石壁脚朱氏古宅人稀房破,已失昔日丰采。

为继承先祖遗志,传承碗窑文化,朱氏裔孙朱成堡发起将老宅址改扩建成“碗窑博物馆”,产权归族人共享,保存展示碗窑民瓷生产之工艺、工具、历代产品及民间民俗文化,旨在存国粹、承文明、励后人,并负责规划、设计、筹资等工作,朱氏族人慷慨解囊,族裔女辈更踊跃捐资献款,原住户也积极响应。2005年12月22日,苍南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以苍文〔2005〕37号文件,正式批准设立碗窑博物馆。2006年7月12日(农历六月十七日),碗窑博物馆正式动工扩建。

2021年2月中旬(农历正月),笔者走访了碗窑博物馆策划人朱成堡。据他介绍,当时负责策划构思也颇费心力的。他的构思是建成一个集陶瓷文化、民俗文化、家族文化和传统建筑文化于一身的综合性民间博物馆,不完全按修旧如旧原则,也不完全按新建程式进行。民间博物馆就是要遵从地方传统的家族习俗的原则来做。

石壁脚宅院原貌是高低、空缺、里外、新旧错落不齐,如果当文物论处,进行修旧如旧,可是1964年翻建的楼房共有10间,仅存的4间祖上老屋又坍塌了1间半。如果新修烧毁的3间,加上坍塌的1间半平房后,依然是高低、新旧错落不平,不能协调。木结构房的拆,不是废而是重新搭建。于是干脆将风儒公亲建尚存的4间平房老宅移至东侧原风儒公选址圆梦草寮处,并建成3间做祖神庙,置放先祖随奉的五显爷,以示尊崇先祖业绩,也是对带有文物性质老屋的“修旧如旧”式尊重。正房和左右厢房翻建于1964年的8间二层楼房移置东首上部西面,此8间以供原住户一旦重新欲入住石壁脚时所备用,既是按现在通用的文物移置保护法对碗窑60年代旧宅的保护。

朱成堡说,工程一切按着传统的型制、古老的程序,没做预算,货比三家,精打细算,有条不紊地开展了。筹建中也颇费周折,其中有两人不得不提,族人朱有生和朱修乃。朱有生是德高望重的族长,也是上千族人中的佼佼者。他曾担任陶瓷厂厂长达10年之久,退休后长期随子女在杭州定居,年龄当时已78岁(2021年5月去世),当听说要将祖宅改建博物馆,非常高兴,认为这是功德无量的好事。他凭借多年从事管理工作经验,在桥墩祠堂召集族人和原住户开会,动员鼓劲,疏通心结,统一思想。

朱修乃土改时就是碗窑民兵连长,后任碗窑车间主任和陶瓷厂副厂长,长期从事陶瓷厂基建管理工作,当时已82岁高龄(2019年2月去世)。他召集族人拆房、购料、请工匠、选吉日、定分金、砌围墙,几乎每天早出晚归,挤公交车来往碗窑,亲临监工,一直坚持整整3年。

担纲承建的是20岁开始学艺的老木匠、玄女派传人桥墩下垄丁丁振兴师父,当时他已七十高龄,拼料、画线、切木,吃住在石壁脚,有时带着儿子、外甥和徒弟,有时仅有他自己一个人,一干就是整整3年。有两个细节,让我对这位老工匠手艺钦佩不已。一是,工程仅有建筑方案图,没有施工图。他的施工图全在自己头脑里:开工时先用一根粗檩条切成四方形,在四面用木斗分别画上房子各个部件的抽象符号,叫尺竿,这就是供徒弟们参照的施工图;等房屋上梁竣工后,将尺竿放置中厅中梁上,就是档案材料。二是,我们在画立面图时,也是没经验,将一二层的层高仅做一层比二层高出10厘米处理,建好后,我去验收时,对外立面甚为满意,可振兴师父却告诉我,是他擅自将一层又抬高了10厘米,因为一二层之间有向下出椽,遮挡住了一楼层高的视线。如果不再抬高10厘米,外观就有一层矮二层高,头重脚轻的视觉效果,会很不好看。我连忙说:“你改得太好了,那为什么当时不告诉我呢?”他回答说:“我怕你说我不按图施工。”这实在是民间智慧匠人实践出真知的聪明之处。

8EC85B6A-1A1E-4e5c-9B9D-53FF4BB3053C.png

外国大使参观碗窑博物馆 朱建德/摄

三、陶瓷馆、民俗馆和家族馆

2009年11月15日(农历九月二十九日),历经3年多时间,耗资130多万元,房屋建筑总面积达3600平方米,道路、围墙用料达720多立方米的石壁脚碗窑博物馆宣告落成。博物馆主馆分陶瓷馆、民俗馆和家族馆三部分。馆舍共有建筑面积2380平方米,分主楼一座共19间,其中正房11间,左右厢房各4间,为前走马楼、后间断式走马楼两层木结构三合院楼房形制。

博物馆入口新建门屋采用当地三柱平房形制,上置原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手书“碗窑博物馆”匾额。门屋外左侧小山坡立1块天然花岗岩,刻有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朱关田手书“石壁脚”作为宅庭牌铭。庭院屋檐下有2株移植于玉苍山的数百年铁树,翠绿欲滴。两对旗杆,红黄相间的4面“朱”“氏”“故”“宅”古款大旗高高飘扬。

一楼是“碗窑博物馆”,其匾额为原建设部常务副部长叶如棠手书,门联书法是浙江省书协副主席林剑丹手书的“青山藏国粹;绿水绘文明”。拾阶而上是中厅,厅头悬挂先祖文孝公画像,上挂中国书协顾问谢云鸟虫篆书“碗窑山庄”,厅堂悬挂一对木制宫灯。后厅悬挂三世祖凤儒公画像,画像其下置3块石碑,记录《碗窑博物馆保护公约》、原各宅主归属平面图、各方与个人捐资数目表,所有对联与石刻都采用浅蓝色字面。其对面后山石墙立3块石碑,有《碗窑博物馆记》,采用古拙刻字,不加颜色。博物馆主馆外观覆盖仿古油漆,室内保留原木色彩清香,是一处集陶瓷文化、地域文化、宗族文化、民俗文化、传统建筑文化为一体的、统一协调的可持续建筑与地域文化景观。

1.碗窑陶瓷馆。位于正房左(西)侧6间,有8个仿古展柜,用来展示碗窑各个时期生产的各类产品,墙壁张挂碗窑代表性建筑图片。其中有一幅是建附房挖地基时挖出的一个元代20厘米直径、内置捣碎骨灰的金瓶照片,说明碗窑明朝之前就有人类定居。右(东)侧4间为碗窑陶瓷生产工艺馆,展示碗窑制碗的工具、用品工艺流程及烧窑拖垫、从下游溪流中挖取的历代碎瓷片,此处也挂有名人来碗窑考察和拍电影的照片。

2. 碗窑民俗馆。位于厢房,左为生产生活用品用具馆,右为起居家具馆,物件都是碗窑地道产物,堪称地方历史民俗文物。附楼分3处共11间,也属民俗馆一部分,面积累计780平方米,错落层叠于主馆东侧龙首贡山。一座于主馆东北角历史上凤儒公圆梦处,是将原平房老屋移置而成,匾额“祖神庙”由朱成堡书写,对联“焦格出来山带雨;远帆归处水连云”出自书法家鲍贤伦手笔。一处“和厝后”3间为原东厢房楼房移置,其后的一处5间朝西楼房由西厢房和正房移置合成,称之为“移徙楼”。

3. 碗窑家族馆。位于二楼,匾名为原国务院研究室社会发展司司长、著名学者朱幼棣手书。右(东)侧四间为朱氏家族史馆,摆设历代对地方有过贡献的碗窑朱氏代表性族人的图文介绍。馆内设两个展柜,一个展示每隔10年出版的不同版本的族谱,一个展示家族成员的著作、奖状、荣誉证书。西墙面上还挂有“下窑宫”建设时,刻撰有“五显大帝,朱存诚捐书”的牌匾文物,证明了朱存诚当时是碗窑下窑宫庙宇戏台的主要捐资者。1958年,因建造桥墩水库而拆毁下窑宫时,该牌匾被族人收藏。东墙面挂有建馆前、建馆后图片和整个馆区规划图。二楼西侧6间作为朱氏宗姓文化展示区,展现有朱氏代表性人物及活动照片,还留待设置会议室兼书画创作室。二楼西厢房布置为贵宾休息室,摆放有购置东阳的古典家具床、桌、椅、写字台,可供休息饮茶和餐饮之用。二楼东厢房置放朱氏族人的老家具。(朱建德)


©政协苍南县委员会版权所有
支持:苍南县政协办公室信息服务中心
地址:苍南县行政中心950室 传真:0577-68881167
浙ICP备 10053579号 浙公网安备 33032702000123号

微信公众号

委员履职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