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南钩绣为纯手工编织技艺,作为传统工艺的延伸,沿袭民间广为流传的传统钩、绣、编、织,融合现代美学和传统工艺而形成的一种特色编织工艺,其产品反映出不同时代群众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水平。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女人们通过以一针一线来表达情感、诉说衷肠,为亲人、为家人,针针动情,丝丝相连,手随心走,细密的针脚犹如文字记载着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进步。
钩绣工艺品(姚仁磊 摄)
温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唐淑娇通过自身20多年实践,结合苍南传统钩织工艺研究出具有一整套系统钩绣方法,并进行推广,以“学校+工厂”的模式,带动非遗传承,促进非遗产品走向市场,运用传统技艺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获得社会各界的好评。2014年11月钩绣项目被温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温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一、钩绣历史
钩绣之绣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在中国至少有二三千年的历史。有关刺绣的文字记载,《诗经·卫风·硕人》载有“硕人其颀,衣锦针衣。”说的是女子以细麻布制作的罩衫,其刺绣针线的精致华丽,古代的刺绣工艺无疑为古典美人的曼妙姿容增添色彩。唐代的《游子吟》中有:“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描写的是母亲用心为在外的孩子缝绣衣物的情景。追溯起来,从远古时期的茹毛饮血到农耕时代的刀耕火种,其雏形表现为人们从开始有意识地将树叶、麻片、兽皮等材质来编结成御寒、遮羞之物,发展到后来的纺线织布来缝制衣物,逐步形成色彩、图案、款式都丰富多样的精美服饰,大大地提升人们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
钩是用钩针钩出的立体针法技艺,即钩针编织。据有关资料,当代钩绣编织艺术起源于16世纪期间。之后一直到一战前后,钩绣编织的出版品还是很少量,多数提供的花样也还是早期的简单样式。二战之后,也就是20世纪40年代末期,钩绣编织教学又重新流行起来,变成家庭手工艺热门的主角,特别是许多新的花色,有想象力的构成,有创新力的加持,将传统钩绣编织与流行式样相结合,促进许多钩绣编织书籍的出版,教导有兴趣学习的人们如何编织花样丰富、色彩缤纷的小块钩绣织品,再组成披肩、长裙、桌布、窗帘等织品。20世纪60年代,可说是钩绣编织的一个高潮,到70年代初,钩绣的花样似乎已经发展到顶端,逐渐稳定成今日固定的编织手法。
钩绣编织花样着重于生动的配色,以及线材针法与织品的搭配,例如棉花和螺纹亚麻质料的线,适合拿来做蕾丝。而羊毛材质纺成的毛线,最好拿来做衣物。钩绣的发展可说是家庭手工业兴旺时期的重要推手,在国内,最早的钩针制品起始约于清末时期。由1933年的《中国实业志》中有关江苏省花边业的表述可知,松江有时文花边厂,资金10000元,产量价值10000元,原料用40支(JPC),多由“绵华洋行”经理。此后,加工产品逐步发展到钩针手套(手袋花)、围布、盘布、绣花枕套等。从最早加工国外订单开始,到后来钩织因其特色的工艺而广为流传民间。随着江浙一带纺织业的发展,花边业随之兴起,钩织工艺被广泛用于日用品、服饰、玩具以及工艺品等的制作与装饰上,形成独特的手工技艺。
在苍南,因受其地域文化、移民文化、民族文化、语言文化等多重文化的影响,汇集民间广为流传的钩、绣、织、编技艺,种类丰富多彩,现代钩织工艺在此基础上进行融合、转化、提升,形成了具有苍南特色的编织工艺,并灵活运用到手工作业进行推广,在非遗传承和带动就业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唐淑娇作为苍南钩绣传承人从事钩绣技艺研究已有20多年。她以传承发展钩绣艺术为己任,让这门传统技艺重新焕发出生命活力。
二、钩绣工艺
学习钩绣,入门可以说容易也可以说很难。说容易,一般几个小时至一天时间就可以学会,只要掌握带线方法和拿针技巧即可,当天就能出作品。钩绣易学,很容易带来成就感。在现代轻工业代替传统手工艺的今天,拥有一门传统手艺,不仅促进手指的灵活性,也是妇女健体养生的一种手段,更是追求美好生活的表现。但是,想要进一步精进则是要花点心思、花些时间,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因此,可以说想要追求精美精细也是有一定难度的。
现场教学图(李士明 摄)
学习钩绣需先了解所用的工具与材料。针和线是钩绣手工制作的原始工具和原材料。针,一般有钩针和绣针,使用的针的大小一般由线的粗细来决定。钩针是进行钩织的重要工具,通过钩针可以用一条线构成一件织物,进而形成各式各样的日常生活用品或玩具。钩针的种类较多,按品种分为活钩针和死钩针两种。活钩针又称机针,多用于轻工机械化。特点:有舌头,使用方便,但容易损坏,不耐用;不会钩半线,但损线厉害。死钩针没有舌头,初学者使用需要掌握一定技巧,缺点是容易钩半线,优点是耐用、速度快。钩针若按型号可分为特大、大号、中号、小号。绣针按材质种类可分为骨针、绣花针、铜针、铁针、金尾针等,我们平常用来缝衣服的针即是绣的工具。
线是钩织的重要材料,是创造织物的原始材料,材质大概有貂绒、羊绒、兔绒、冰丝、麻线、棉线等。线的质地,主要看原来的比例,通过手感、柔软度、来辨别材质的优劣。
钩绣其实是钩和绣的结合。苍南钩绣以钩为主体,以绣为点缀,传统刺绣工艺结合现代钩织创新手法,经过设计、描、钩、绣、编、结等步骤,纯手工制作、工艺精细,花色丰富,针法多样,灵活应用,立体感强。绣的针法有十字绣、藏针绣、缝缝补补绣、回针绣、结子绣、辫子绣、绕绕绣、藤式绣、间断绣、竹子绣、花瓣状绣、米字绣、柳绣、包绣、美人针绣等。而钩针的基础针法则有辫子针、锁针、短针、连环针、中长针、长针、长长针、三次卷长针、后退针、交叉针、菱纹针、重叠针、拉丝针、短环针、珠花针、枣形针、长针合并、人字针、倒人字形针、梅花瓣、外钩针、内钩针、金钱花针、狗牙针、长交叉等。钩针的每个针法都有自己相应的名称、符号和表现方法。犹如人名一般各不相同,钩针与编织的棒针有所不同,亦有雷同之处。棒针的编织均以直线累加增长,钩织灵活运用,即可错位有序,亦可直线行走。但钩织最后只余一针,而棒针的针数一般自始至终针数不变,除非在特殊的位置进行加减。
制作过程主要有:
(一)构思设计。先根据产品的要求确定形状和尺寸后,再根据表现的样式来设计图案。要求立体效果的甚至需要有支撑物或依托,如花卉、人物、动物、卡通以及抽象形状的,要先按设计的轮廓扎好铁丝构架、做好填充物等,这些构架具备钩绣产品的基本样式和框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选择钩绣的针法以及丝线的材质、色彩。
(二)选择丝线。按图案、样式设计的要求确定丝线的粗细及颜色、材质。钩绣的材质比较广泛,如腈纶、棉麻、真丝、羊毛等均可利用,一般视钩织产品的用途而定,生活用品类倾向绵柔耐用,玩具类倾向挺括鲜艳,工艺品则要求精微细致,特殊用品的则视要求来选择特定的材质。
(三)钩织。钩织是钩绣工艺最重要的环节。平面图案的针法讲究一条线走到底,通过针法的变换钩织多种多样的花式纹样,如钩织台布、桌布的纹样,以及特定的文字、花卉、动物、人物等;立体图案则繁杂变换,在事先做好的支撑或依托上进行精装修,结合图案的变化和支撑物构架切换各种不同的针法。
钩织针法多样,往往一个图案就需要几个针法来共同完成,如钩织花卉用的连环针,至少有五种以上的针法可钩,如短针、中长针、长针、长长针、长长长针、珠花针、梅花瓣针。还有两半上短针,其钩法即一针变两针,两针并一针,可用在钩织圆形状上,钩制成不倒翁玩具、头饰类,还可用在日常用品的点缀装饰上,以其纹样美观文雅,而成为绣娘们日常钩织首选的针法。
通常,钩织过程要根据图案及形状的变化采用不同的针法灵活运用,表现迂回、转呈、叠加、延展、衬托等等的效果。工艺繁杂的则往往要由多个钩织主体构成。
(四)刺绣。在钩织的主体上进行刺绣加工。刺绣主要是点缀,在钩织未能表现的细节上,以针为笔,以线为墨,或五彩交织,或浓墨重彩,或轻描淡写,细细勾勒,其针法同样表现多样性,层次感,灵活变通,不一而足,最后达到形象逼真的效果。
(五)编结。在钩织和刺绣的基础上,将几个主体最后通过拼接缝制和编结成品。编结时,有些还需要借助其他辅料来完成,如包袋等还需要增添竹编、藤编的把手,以及利用色彩艳丽的漂亮丝巾做蝴蝶结以求撞色的效果;而钩绣成品上的动物、人物的五官要用金属、玉石或塑料制品来进行点缀,来追求立体逼真的效果;做成工艺品的则在编结之后还会进行专业装裱等等。
三、钩绣传承人
钩绣材料和钩织工具各就各位,那么就是考验工艺的时候了。随着灵巧的手指上下翻转,起头、入针、挑线……短短几分钟,手起针落,一朵鲜艳美丽的牡丹花便跃然指尖。
非遗市级传承人唐淑娇(李士明 摄)
不同颜色的丝线在唐淑娇手中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傲雪的红梅、华美的牡丹、精致大方的披肩、活灵活现的冰敦敦雪融融……这位匠心独绣、用钩针把日子织成花儿的女人,与她相熟的人都知道,无论多难的钩针技巧,只要她看过一两遍,便能了解其中的奥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创新。
唐淑娇的唐风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位于灵溪镇玉苍路,栩栩如生的各色钩绣花卉、配色清丽钩绣沙发巾、造型奇特的钩绣小工艺品琳琅满目,簇拥着她的空间,也簇拥着她内心丰富的钩绣世界。
“小时候,我对针线活特别敏感。记得当时住在乡下,邻居伯母、婶婶、嫂嫂们在织衣服的时候,好奇的我看见了都会凑过去看,看了回家后,就自己一个人在阁楼偷偷地学(偷艺)。记得七八岁时候就用妈妈丢弃的线头来连接织成自己的衣服。等到后来上大学,开始跟北京的恩师学习钩织,慢慢地我学好了钩的基础,然后结合妈妈十字绣纳的鞋垫的工艺,就形成了钩绣。”
小孩在学钩绣(李士明 摄)
当时,好学的唐淑娇在老师的悉心指点下,极具天赋的她在短短二十几天内就掌握了老师花了数十年才研究出来的工艺。虽然老师极力挽留,希望她能留在北京继承自己的事业,但唐淑娇还是毅然决定回到苍南。1999年,唐淑娇在苍南正式开门市。在开店期间,她不断钻研,将“钩”与“绣”两种技艺结合,加上现代审美观点、手法,让钩绣产品的种类大大增多,极具美感和创意。
为把钩绣技艺发扬光大,唐淑娇开始学着研究利用自己的技能自己编纂教材,从2012年开始,陆续在苍南中学、灵溪中学、县实验一小等多所中小学开设选修课,让广大中小学生了解学习钩绣艺术,从而推广传统技艺。让她欣慰的是,不少学生对钩绣非常感兴趣,其中不乏有天赋的,她们说:“我对这个(钩绣)非常感兴趣,以后也想接着做。”“我会做一些东西给家里人,自己心里也会有成就感。”每天听到孩子们这样说,她就觉得自己这些年辛劳付出都是值得的。
钩绣作品(李士明 摄)
这一路走来,整整十年,十年钩一针,她尝试开创的“以学校+工厂”模式,希望为非遗走出一条活路,理想很美好,现实却是一次次的当头棒喝:面临的是房租付不起,产品没市场,订单遭退货,人手接续不上……独自创业的艰辛不言而喻,一个从山区农家走出来的女子,没有资金、没有场地、没有人脉……一切都靠她自己的执着,以及对钩绣无比热爱的心。
2002年,手工钩织拖鞋风靡全国,她看准商机,花费了6个多月的时间编写、出版了的第一本书——《娇娇教钩绣》,里面详细罗列了拖鞋各式花样的钩法,也因此收获了人生的第一桶金。2004年,她又在之前的基础上编写了第二本《娇娇教钩绣》,信心满满地放到义乌小商品商场售卖,但因缺乏版权保护意识,投放市场没几天,义乌市场的盗版书籍就满天飞了。“也是这个原因,我失去继续编写第三本书的热情。”唐淑娇说起这段往事,很是感慨。
2015年,在妇联、人力资源社保局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的帮助下,她将自己二十多年来的编织手法整理出了一套系统针法:钩63个针法、绣18个针法,共计108节课时,获浙江省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备案通过,并以唐淑娇的钩锈评分标准来考核专项规范,定技定级。唐淑娇也被温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认定为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钩绣”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2016年,苍南县唐风职业技术培训学校正式开班授课,为待业、留守妇女提供钩绣技艺公益培训。2020年,应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邀请编写非遗体验系列丛书,唐淑娇负责编写《苍南钩绣》体验教材一册,并于2021年9月在华龄出版社出版发行。
在学校运作模式上,她颠覆传统,采用“学校+工厂”的创业发展模式,不光提供免费培训,还为学员跑来订单,非遗传承和带动就业两手抓。执着,勤劳,狠劲,她的行为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荣获温州市“互联网+”巾帼创业大赛一等奖、市技能标兵荣誉称号等。
一边编书,一边教学,一边还让公益培训走向乡村山区。2020年以来,热心的唐淑娇还在灵溪镇华阳、马站镇等地开展公益培训,带动当地劳动妇女再就业,不断加大对当地闲置劳动力(如低保家庭、重症病患、肢体残疾人士、单亲和孤儿寡母、陪读奶奶或妈妈)家庭的帮扶力度。这几年来,通过开展公益项目,她每年给二三百人开展公益培训,学员中大多数是家庭妇女、残障人士和家庭困难群众。经过系统的钩、编、织、绣技艺学习后,这些学员现在都可以承接钩绣工艺品制作,增加收入,每月少则增收几百元,多则数千元。而她创办的苍南县唐风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也相继获得苍南县妇联“百次服务”计划先进女性社会组织、巾帼文明岗、三八红旗集体等荣誉和称号。
对于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唐淑娇也早已了然于胸。通过公益培训带动一大批妇女掌握了钩绣技艺,这也解决她在扩充市场需求以及非遗传承的人手问题。推动非遗传承,推广民间钩绣技艺,带动更多的女性就业,唐淑娇带着她的坚持和倔强,在创业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稳。
四、钩绣产品
传统钩针制品大致有钩针帽子、手套、袜船、台布、衣裙、盘布、钩绣镶拼台布和窗帘、床罩、沙发套、靠垫、棒针衫、机织衣等品种。其中除机织衣外,操作者都靠不锈钢钩针或竹针,按创样或根据客户要求钩编出具有不同花型特色、美观而精致的产品。采用的原料有棉线、腈纶线、真丝线、羊毛线等。产品款式新颖,工针精湛、图案优美、色彩艳丽、富有民族特色和时代感,既有实用性,又有艺术性,被时人誉为工艺品。
钩绣作品组图(李士明 摄)
作为传统的编结技法,创造创新钩织花样必不可少,唐淑娇通过观察生活中丰富的花型图案,结合自己的想象力,钩织出越来越多的极具创新的手工艺品,展现着民间传统手工技艺的魅力。如今,她在原来的种类上研发了20多个品种钩绣产品,每一品种约30至100不等的作品样品,覆盖玩具、衣服、鞋帽、箱包、家居、文具、体育、喜庆用品、民俗工艺品等各个领域。
一个个玲珑精致的手工艺品,传递了唐淑娇精妙的审美情趣,更体现了她自强不息、巧手兴业的优良品质。一针一线,钩织的不仅是精美的艺术,也编织着广大妇女对生活的美好愿景,如此精巧钩织的技艺,更是将一代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匠心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激活。(陈汉莉)
微信公众号
委员履职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