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南县曾经是浙南闽东北最大的席草和草席生产基地,也是全球最重要的席草种植和加工基地之一,2003年11月20日,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授予苍南县观美镇(今属灵溪镇)“中国席草之乡”称号。
一、历史悠久的草编业
苍南草编历史悠久,清顺治《平阳县志》就有龙须草的种植记载。草编发源地渎浦地处丘陵地带中的河谷平原,因受季风影响,气候温暖湿润,给席草的栽培成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栽培历史始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当年,当地农民从宁波引进席草试种成功后,草编业得到了相应发展。又以观美中屿、岭脚两村最为集中,也是各家主要经济收入。当年,手工织席机大部分是农民自制,几根竹子,几根木头,十多元钱就能起家。当时生产草席所需拈麻经和纱经均系手工捻成。清代,这里出产的麻筋草席、印花席除供应本地外,还运销省内外。
民国时期,苍南境内种草织席遍及灵溪、渎浦、观美、繁枝、渡龙等乡镇。1956年,灵溪、金乡靠后成立草席生产合作社。1959年,灵溪草席厂与灵溪福利厂合并为灵溪草席厂,有职工300余人,配有脚踏织席机、织布机各40台。1964年后,社队草席生产企业在南水头、灵溪、渡龙、渎浦等地相继创立。
至1986年,灵溪镇渎浦从事草编业者已从原来几户扩展到下汇周、斗南、汤家样、郭家车、红星等5个村1000户,2000多人从业,人均收入800多元。1985年,省政府席草收购政策放宽后,灵溪厅基和大门两个村在河滨东路创办席草交易所,取代代销社收购经营业务。1986年,灵溪镇有一个席草市场,渎浦乡有一个草席市场。此后,渎浦席草种植业和草席编织业因效益更高的产业兴起而逐步消失。
据《苍南工业商贸志》记载,1981年苍南建县前,席草主要种植于以观美为中心的山区、半山区乡镇和以灵溪渎浦为中心的平原乡镇,今属苍南的几个基层供销社,席草年收购量一般在数百吨上下,如1966年收购1034.5吨,1980年收购1412.3吨,1981年收购535吨。草席生产随席草生产起伏波动:1957年境内收购草席21.6万条。1981年全县收购草席28.4万条,其中灵溪区12.9万条,桥墩区15.1万条。1979年和1980年,政府对草席收购实行奖售和两次价格调高后,境内草席生产大幅度增长,出现产大于销状况,草席大量积压,市场价格下滑。1982年,全县收购草席降至10.13万条;1983年,收购量再降至3.42万条。1984年3月,省政府将草席购销由二类物资改为三类物资,允许市场自由购销,是年,全县仅收购3.36万条,1988年再降至1.5万条,1992年只收购5900条。此后,供销部门停止收购草席,草席购销业务改由个私商业经营。
二、制作工艺
观美草席素以家庭作坊形式,是农户主要家庭副业,具有男劳动力种植、女劳动力编制的特征,父传子,母传女,兄传弟,世代相传,故称“家家会编制,户户能织席”。
草席编织器具有手工木席机、梭板(机箱)、黄麻线、棉纱线、纺车、添草钩、切刀、剪刀等。
传统编制前要先晒草,兰草从田间收割回来搁石头上曝晒为最佳。老辈织席人常把席草晒到溪滩鹅卵石上,干后整理成捆,用稻草覆盖收藏备用。今已改用机械迅速杀青保色、烘干,裁切后编制成席。基本流程如下。
选草。剔除枯断草,按长短分拣整理,粗细、颜色搭配好,根据席草长度确定织席规格大小。
挂筋。即织席经绳,席草分拣后,用清水湿润,斜捆席机上,用备制手工捻织黄麻或多股棉纱线,刮平麻头、纱头打好席筋,根据草席幅宽均匀排布席经。一般90厘米幅宽席,布经绳84条,120厘米用102条,按平均每10厘米宽幅,约9条左右席筋计算分布量。
编织。把梳理好的席草置机旁,一人掌机,一人递草。掌机人坐机前,手握箱板,一上一下紧箱递草人投入箱板席筋内的兰草。投草按一根草头先投送入,下一根草尾投送入,一头一尾交叉投草,使草头朝两边席沿,梢部折向里面。掌机人每隔一根草均要将草头往席筋里对别,并通过第三条席筋,即压一拿一塞进席内形成锁边。塞时要压得紧而匀,万不能时松时紧。每次投草进去时,要注意有否交叉草在席筋内,若有须用手指勒齐。如中途发生断草或断筋,须将之抽出,并立即接好。若断在编织下股的,须按原有纹痕,把席筋接起来打一小结,但要与其他席筋等衡。依次编织到规定长度后从机上脱下。
整修。草席离机转入锁边,把席尾经绳编成“人”字即可,及时置于阳光下晒干。同时用剪刀剪平席边,用平刀削去席面上梢头,用布擦去污染物及灰尘,今用塑料花边或布边对包口。
压平。今用热压机械熨压席面使光滑平整。六包装,按30~50条(或按客户要求数)卷成一捆打包,即可入库或交付出售。
三、机器代替手工技艺
传统手工编席工艺含量高、制作周期长、人工费用贵、款式单一,20世纪70年代,一台织席机需要两人合作,一人一天只能编织2条草席;后来对织席机进行了工艺改造,一个人手脚并用,一天也只能编织10张草席,农民想靠其发家致富难。“文化大革命”后期,机械编织出现,但是半自动机械,一般添草还靠手工。1988年,曾在外跑运输的岭脚村党支部书记苏知山率先购置3台电动织席机来编织草席,每台价格3000多元,迈出了席草机械加工第一步,每台织席机日织草席100多张,效率大为提高,当年收入二三万元。第二年,村民就陆续采购了4台。在苏知山父子帮助下,1990年村里的机动织席机发展到14台,每台日织60~70条草席,收入六七十元,年均收入都在万元以上,产品供不应求。至1991年,全村近三分之一农户购置了机动织席机,织席总量达110台,织草席110余万条,产值400多万元,岭脚村成为生产草席的大工场,产品畅销浙江、福建、安徽等省。此后,苍南席草种植由农民零星种植向基地生产转变,草席加工从手工加工向机械加工转变,整个草席业也由家庭副业走向产业化,草席成品由普通草席向花席、旅游席等品种拓展。
1996年,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相对粗糙的普通草席逐渐被挤出市场,观美的草席加工出现萧条现象,全镇300多台老式织席机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1997年4月,观美一家草编厂的经营厂长在外地推销草席时发现,造型精致美观的花席比较适销,便投资3.6万元从湖北仙桃引进3台花席编织机生产花席,并用压光机予以压光除糙。由于花席与普通草席大致相同,而使用更加舒适美观,结果在福建、广东市场一炮打响,且利润比普通草席高出一倍以上,为此观美镇引导广大农户投入资金,购买花席纺织机转产花席,短短3个月内,全镇花席纺织机增至80余台,花席产量大幅度上升,很快在全镇草席市场上唱起了主角,席草生产再次复兴。
此后观美一度拥有500多台织席机、150多台缝边机和压光机等设备,全镇有1000多户农户从事草席编织,并根据市场需求变化,生产的草席花色品种大幅度增加,新产品、新品种层出不穷。如具有各种图案和彩色的旅游席、坐垫、凉席、室内装饰工艺品等,市场销售量逐步扩大,观美成为全国席草生产基地之一,产品在国内销往上海、福建、广东等地,在国外远销东南亚、美洲、欧洲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用观美龙须草织成的草席和枕席,凉爽舒适,畅销国内外。席草和草席生产成为苍南县效益农业的主导产业之一和山区、半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
进入21世纪,观美席草和草席主产村岭脚村从种席草到加工、销售一条龙,已形成贸工农一体化的席草产业化经营体系。2003年,500余户农民种植6525亩,干草总产量5124吨,共生产草席3500多万条。2004年,观美有6000多人从事草席编织,产值超亿元,所产生活用席、工业用席、三折旅游席、装饰席等,远销日本、美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其中岭脚村种植席草2000余亩,草席产值3000多万元。2006年全镇草席产值增至上亿元。
至2007年,观美草席编织裁边、绣花、烘干等已基本实现自动化,其编织品种有家用席、沙滩席、工艺挂席、枕席、座席、杯垫、拖鞋、旅游草帽多种,销往全国各地和欧美、东南亚等十几多国家和地区,为占观美人口60%的草农增加可观收益。
由于人工织席机、小家庭作坊渐被自动化织席机、公司所取代,手工织席能手年事渐高,流传数百年的手工织技正在濒临失传。今天,织席历史悠久的观美已难找出一套完整的手工草席编制工具。(陈红卫)
微信公众号
委员履职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