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器——《苍南老工艺》
时间:2023-12-18 10:51:42 来源:秘书科

法器又称为佛器、道器、佛具、法具或道具。凡是在宗教寺院内,用于祈请、修法、供养、法会等各类宗教事务的器具,或是信仰者所携带的念珠,乃至锡杖等修行用的器具,都可称为法器。广义上,凡是用于信俗祭祀的器具,都可以称为法器。因而法器所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无法一一描述。

在商周的青铜器时代,鼎一直是最常见和神秘的礼器。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祭祀的人越来越多,鼎就逐渐变身为宗族和国家祭祀的重要物品。尤其是在商周朝代,以鼎祭祀达到盛期,现存最大的后母戊鼎就是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是当年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铸造的。

中国最早的法器铸造,是可追溯到中华民族的“九州”“九鼎”的历史故事。《尚书·禹贡》有“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做贡”。由此而有“画九州,铸九鼎”之说。《史记·周本纪》记“商纣暴虐,鼎迁于周”。据史料说的,夏朝初年,夏王大禹把天下划分为九州,令九州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将全国九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并将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这样九州就成为中国的代名词,它象征着国家,它象征着王权。所以,战国时期秦楚皆有兴师到周求鼎之事,秦灭周后第二年,即把周王朝的九鼎西迁至咸阳。

佛教、道教、儒教、明教、三一教和民间信仰,都普遍地用到香炉,香炉事实上就是过去的鼎发展而来的。赤溪打铁宫,现保存刻着“元七年”落款的石香炉。

法器铸造技艺,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在中国工艺美术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法器制品自诞生以来就带着鲜明的时代特征,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现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体现出各个时期的社会风貌和审美情趣。

“失蜡铸造”法,也称为“熔模铸造”法,是民间自青铜时代沿用至今的历史上最长的铸造方法。

以铸造一个孙悟空塑像为例子来说明制作过程。先做一个以蜡为主要原料的模型,外边可以做成各种图文(因为蜡容易雕刻)。全部做好之后,周边再用耐火材料填紧,下边留有一个小孔。经过加热之后,易熔的蜡即从下边的小孔流出(“失蜡”)。留下了一个中心空的壳子。再把底部的小孔封好,浇了高温的液体铜,由于空心的模具周边是耐高温材料,高温的液体铜就会顺着原来的模型,铸造出一模一样的孙悟空塑像。等冷却之后,再把外边的耐火材料脱去。一尊孙悟空塑像就铸造出来了。不过,还是要适当地打磨,如果是现代铸造工艺,还要进行抛光等,有的还要加上贴金、涂金、涂饰等工艺。

现代生产工艺有的将原模(一般是银版)用模具硅胶开模;用锋利的刀片按一定顺序割开胶模后,取出银版,得到中空的胶模;向中空的胶模注腊,待液态的蜡凝固后打开硅胶胶模取出蜡模;对蜡模进行修整后将蜡模按一定排列方式种蜡树,放入钢制套筒中灌注高温石膏浆;石膏经抽真空、自然硬化、按一定升温时段烘干后,熔化金属进行浇铸(可利用正压或负压的原理进行铸造);金属冷却后将石膏模放入冷水冲洗,取出铸件后浸入酸洗液清洗,然后剪下毛坯进行抛光;再进行执模和镶嵌、表面处理后即成为成品。

过去大的器具,一般用地坑造型。模料由蜡和牛油配制,造型材料用石灰三合土和炭末泥等,所用蜡料和铜料的比为一比十。金属液通过槽道浇注……对于批量大的器件,为提高工效,先把蜡片在样板上压印出花纹,再拼接成模。据《宣德鼎彝谱》记载,明代铸宣德炉用黄蜡作模坯。有些鼎、炉需要量大,就应用此法。大量史实表明,失蜡法在中国持续不断地应用。

民间的法器铸造工艺有很多优点:一是铸件几乎不受金属材料、尺寸大小和重量的限制。铸件材料可以是各种铸铁、铸钢、铝合金、铜合金、镁合金、钛合金、锌合金和各种特殊合金材料;铸件可以小至几克,大到数百吨;铸件壁厚可以从0.5毫米到1米左右;铸件长度可以从几毫米到十几米。

二是铸造可以生产各种形状复杂的毛坯,特别适用于生产具有复杂内腔的零件毛坯。

三是铸件的形状和大小可以与零件很接近,既节约金属材料,又省切削加工工时。四是铸件一般使用的原材料来源广、铸件成本低。

五是铸造工艺灵活生产效率高,基本上手工生产。

六是用熔模铸造香炉、佛像、铜钟、宝鼎等法器,具有庄严、肃穆古色古香等特点。缺点是表面比较粗糙,要进行打磨处理,加入硅胶工艺,可以改变许多缺点。林子周


©政协苍南县委员会版权所有
支持:苍南县政协办公室信息服务中心
地址:苍南县行政中心950室 传真:0577-68881167
浙ICP备 10053579号 浙公网安备 33032702000123号

微信公众号

委员履职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