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谚语“人生有三苦,打铁、撑船、做豆腐”,三大苦行之中,打铁居首,可见从事此行人之艰辛不易。打铁之苦,苦在一贯体力劳动之繁重,苦在火炉旁逼人火焰之难熬,苦在锤点落火星溅,四季烟熏火燎穿不得好衣服。“打铁还须自身硬”,吃这碗饭的人得集力气、胆量及吃苦精神于一身。
中国人最早发现铁,大约是在商代,到了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已经很好地掌握了冶铁技艺和使用铁器了,特别是这个时期手工打铁工艺的发明创造使铁农具得到了大量的制造和使用。苍南区域历史上第一个打铁匠是谁,第一个打铁铺在哪个村镇,哪个朝代出现,因为没有确切的文献记载,我们不得而知。苍南是移民大县,想必从后唐五代始的大移民潮时,个别人就已随身带来了一些的铁农具和打铁技艺,便利了开荒拓土。
苍南的打铁业在20世纪90年代前颇为发达。几乎每个乡镇的村头镇尾都有几个打铁店,店堂内外摆挂着五花八门的铁家伙,有农用的犁耙、锄头、铁锹、镰刀,或家用的菜刀、锅铲、门环、火钳,船用的铁钉、铁件,生产、生活用具似乎应有尽有。
传统打铁所用工具有铁匠炉、风箱、钳子、锤子、铁砧子、铁铲、磨石、冲子和截子等。较复杂的工具是钳子和锤子,根据用途区分,大大小小的钳子和锤子共十来种。
打铁属原始锻造工艺,它讲究趁热打铁。打铁匠曾是乡村八大匠人之一,是构成乡村社会重要而鲜活的元素之一,让人与人的距离很近。打铁按营业场所,又分流动性和固定性两种。流动性打铁,靠的是走村串户,就像1982年上映的电影《张铁匠的罗曼史》中的插曲《秋问》所唱的,“走山路,趟水路,藤蔓牵衣留不住,留不住……”这种四海为家,漂泊不定的生活,自然更多了一两层的苦;有固定场所的叫“铁匠铺”,又称“打铁铺”或打铁店,一般在简陋的小屋子中间放个大火炉,炉边架一风箱,风箱一拉,风进火炉,炉膛内火苗直蹿。当铁件在火炉中变得通红透亮时,便由师傅用铁钳快速夹至羊角砧上,紧接着师徒两人几番铁锤上下,一阵子叮当声响,那铁件就渐成模样儿。当铁件一旦成型,未待退红,师傅会将其插入冷水,“哧”的一声,一缕白烟飘起,淬火完成。锻打时,师徒间的默契配合,会让简陋的作坊里洋溢着浓浓的愉悦氛围。师傅是主角,一手握小锤,一手拿铁钳,在锻打过程中,则要凭目测与感觉快速翻动铁料,将顽铁打成目标器件;徒弟是配角,双手举大锤顺着师傅的手势起起落落。师傅小锤打的地方,正是徒弟重锤落锤处,打击力大小也按小锤指引而定。打锤时,要做到头锤稳,二锤狠。所谓“头锤稳”,就是要先定好神,集中好双方的注意力,找准位;所谓“二锤狠”,就是打铁如擒虎,只有下狠劲才能服帖,才能把活干好。往往几个回合下来,师徒俩已是满头大汗。
一、传统打铁的工艺流程
(一)拣料。为目标器件挑拣匹配的铁料,在原铁质量得以保证的前提下,可以节省作为烧料的煤炭和锻打时间。主要靠打铁师傅的经验,通过目测与手掂来挑选合适的铁料。
(二)烧料。挑选好铁料后,喂入炉灶内,立刻来回拉动风箱手柄鼓风烧旺炉火(现在大多使用鼓风机替代,节省人力),并不时在上面添加些碎炭或煤块,铁匠手握长柄铁钳夹住铁料翻动,使铁料充分受热、软化。
(三)锻打。将加温到一定程度的铁料夹到羊角砧上,举锤敲打。若打制的是小件器具,铁匠一人就可拿着小锤反复敲打定型。若是大件器具,须得两人,甚至三人抡大锤轮流敲打。
(四)定型。锻打后的铁料逐渐失去火红的颜色和足够的温度,铁匠再次将它喂入火膛里,再次烧料。定型是个反复的动作,直到初具成品模样。
(五)抛钢。铁匠手下的器具,只要是刀具之类的都要抛钢。而钢料下在刀具上的多寡与均匀度,往往成为顾客评定该刀具好坏的标准。抛钢有两种方法,一曰明钢,一曰暗钢。所谓明钢,是在刀具的关键部位,刀刃上用钢全部包裹了铁料;所谓暗钢,是在刀刃的部位将钢与铁混杂敲打在一起,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其结实耐用不变形,不减其功,不少其料。
(六)淬火。这是打铁工艺中最精华的部分。打制铁器过程中,定型和抛钢两道工序都夹杂着淬火这一工序。打造的铁器好不好,火候的掌握和冷却是关键。淬火时,常用的冷却介质有盐水、清水和油三种。而最多被采用的是普通的凉水。锻好的铁件放入水内,“哧啦”一声,热气腾起,即可将之取出来。淬火时,须保持铁器的足够温度。有些经验丰富的铁匠会在普通水里淬水之后,加温再度放盐水里淬火,以增加光泽度。
(七)回火。锻件淬火后硬度变高了,但脆性大了,容易变形,甚至出现细小的裂纹。可将之重新放回火炉加温来调整硬度。
(八)泽油。所谓泽油,就是在铁器回火后趁高温尚存,迅速夹块猪肉(或直接用植物油,甚至猪皮也可以),将猪肉猪皮贴到器具上反复摩擦,铁器的高温使猪肉渗出猪油涂抹在器具上,这既有助于提高光泽,又能使得器具长时间不生锈。
器件经过烧火、捶打、成型、淬火和打磨等上十道工序,才能制作完成。打铁时铁器烧的程度、敲打的力度、节奏以及淬火的时间都有技巧。这种工艺,虽然原始,但很实用;虽然看似简单,但并不易学。
过去,还有歌谣曰:“叮当、叮当,打铁的匠人拉风箱,通红的铁块锤子夯,火星子一迸明晃晃,小锤点,大锤夯,扑哧一个火星子,烧了大姐的花衣裳。”
二、铁匠行的讲究
各行各业向来都有自己的“祖师爷”,打铁匠的祖师爷是太上老君。传说太上老君烧炉炼丹,把控火炼铁的手艺传给了人间,这才有了铁匠一行。所以后代的铁匠,供奉太上老君为祖师爷,连带着各种用具都成了仙家宝贝,有着各种讲究。
首先,打铁砧(羊角砧)是太上老君的法宝“翻天印”,这铁砧是任何人不能坐的。
其次,打铁锤是太上老君的“独脚板凳”,称之为“火镇”。打铁匠打铁时,铁砧与铁锤发出“叮当”的脆响,就是为了不忘祖师爷传授的手艺,把此音传回天庭,让师祖时刻闻听,获取庇荫。别小看这个“火镇”,乃是纯阳之物,有着镇邪之意。
再说打铁钳,铁匠行称为火龙。取其外形恰似二龙交尾而言。通常匠人以左手握持,夹铁翻炉,为此业之神物。
铁匠所用之铲又称“火铲”“仿编铲”。因其形似编鱼,而编鱼为水中之物,水可克火,以取吉利。
烧铁的炉子称之为“暖冠”,相传是太上老君的帽子变化而成,有保存火种不失之意。
风箱俗称“暖仓”,是打铁行业的核心物件。风箱存气,气生火,火居风箱为财源,暖仓是贮藏财源之所。所以以前但凡客人上门购置铁货,大多要恭维几句,说“恭贺火旺”。铁匠回答“谢金言,火旺在暖仓”。说的就是这个风箱。风箱包括拉风箱,铁匠行当称为“接气”,意思是接济炉火旺盛之气。一般情况下,负责拉风箱大多为徒弟,接气时须严格遵守三点一线拉动风箱之杆,相传此法为老子修道之罡步,用以接过师祖相送之气。因此,俗语有“学会扯炉,手艺到手”之说。“学会接气,出师有期”,说明接气之功为铁匠者始修、必修之功。
三、传承和前景
打铁技艺是师徒传承的,有父子传承,或传兄弟、侄儿,也有的带外姓徒弟。谚语说,“打铁无样,边打边像”,表明打铁技艺要依靠悟性,产品不同,技艺无定法。
徒弟第一天拜师,首先要拜祖师爷太上老君。拜师仪式上,师傅将炉具及铁具五大件一并存于炉下,师傅把风箱手柄扯拉三下,以示昭告祖师爷后继有人;徒弟毕恭毕敬对红炉焚香叩首三下,以示恭拜师祖;接着再拜师傅三次,这才算拜师成功。最后,徒弟及家人要送师傅伴手礼和红包,师傅亦行托手礼,以示担待,育人传艺。
所谓传艺先传步。铁匠师傅传艺,首先传给徒弟的是拉风箱。如同教学生写字一样,一笔一画,从头开始。拉风箱讲究“三点一线”,有轻有重,有快有慢,有急有缓,有小有大,如同“罡步”一样,不仅是一种传承规矩,更重要的是磨炼徒弟的意志,使之敬业爱岗。
学徒期间,徒弟负责给师傅打下手,没有工钱,但每年可获得冬、夏衣两套,到了年关还有压岁钱可拿。而学满三年之后,不管徒弟学没学会,都要分家立业,另立炉灶。
钱库雅店桥人陈吉串,20世纪90年代以前,就在雅店桥村以打铁为业,他主要以打造柴船、轮船、海洋渔船等木质船专用的铁钉为主,很注重质量,遵守诚信,件件精心,犹如艺术品一样打造。雅店桥陈铁匠的铁器一度成为周围乡镇村民选购的品牌之一。
赤溪镇至今还存有打铁宫和打铁仙师信仰。当地有位热爱传统文化的人士卢孔祥与几个热爱电影文艺爱好者,还曾根据当地广为流传的民间传说自编、自导、自演了公益微电影《打铁仙师》。电影讲述的是仙师(林祖清)一家四口从福建漳州逃难至赤溪镇过溪五洞桥村,小小年纪就与邪恶作斗争,成年后以熔铁、打铁为生,在成长过程中不贪念钱财,一心行善积德,处处为他人着想,最后得道成仙,功德成神。故事结合亲情、爱情、友情以及赤溪当地人文,展现出满满的正能量。
1990年始,随着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农业耕种的机械化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打铁铺的用武之地越来越少。而这门手艺学起来又太过辛苦,劳动强度大,年轻人都不愿意学。苍南传统打铁匠人现已寥寥无几,铁匠技艺也慢慢淡出了历史舞台。传统打铁已列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而加以传承保护。(黄建文)
附:钱库打铁店
20世纪60年代,钱库街有多家百年老字号铁匠铺很红火,有詹庆余、詹永华父子的“梅花”铁匠铺,黄银旺师傅的“双梅花”铁匠铺,黄以安、黄通沈父子的“永发”铁匠铺,郑乃贺、郑亦明父子的“永顺”铁匠铺。
其中颇负盛名的“双梅花“铁匠铺,掌柜黄银旺师傅传艺其儿子郑体杨、黄定仕。郑体杨师傅14岁跟义父黄银旺学徒,17岁学业期满后,打铁技艺精湛,铁器品种多。这家老店传授徒弟30多人,伙计有十二岱黄定森、车头林吕杯等。后来其儿子郑尔村等延续着古老的打铁技艺。还有黄以安、黄通沈父子的“永发”铁匠铺,掌柜黄以安师傅家中兄弟叔侄好几人都操持红炉事业,黄以安师傅打制的锄头、刀具颇负盛名,其弟黄以美师傅打制的铁钉产量最多,曾红火一时。
以上几家铁匠铺打制的品种有锄头、双齿、耙刀、草刀、镰刀、柴刀、篾刀、斧、刨刀等农耕生产用具,生活用具有菜刀、杀猪刀、砍骨刀、剥皮刀、铲、勺、钩、钉等,渔船用具有大小铁锚、螺旋奖、墨鱼刀、剖蓄刀等,各有所长,货真价实,在整个江南垟及江西样地区享有盛名。
打铁技艺看似原始、简单,但并不容易学。打铁需要吃苦耐劳的精神。但是总体来说,整个工艺流程也无非离不开选料、烧料、锻打、定型、抛钢、淬火、回火、泽油等工序。
要打铁,首先是生炉火,屋子正中放个大火炉,炉前摆放一个大铁墩。以往打铁的炉子生火时,都是靠手拉大风箱。学徒刚进铁铺都是从拉风箱开始的。炉火一定得烧得旺旺的,否则铁很难锻打。铁盆里支撑起一个大铁锻,摆放着龙头锤、手锤。挨着炉膛和铁盆的地方,置放了一个油鼓和储满水的桶,铁匠们叫“钱桶”,是用来淬火用。
打铁最重要的程序莫过于锻打。在锻打过程中,铁钳从炉膛内钳出一块火红的铁块,置放在铁锻上,右手抡起铁锤,重重敲打,火星四溅。较大件的制品由三人用二十四磅或十八磅大锤锻打,使铁块慢慢变长、变宽。中间铁块稍有冷却,铁块变硬会蹦,再放入火炉中煨红变软后,反复锻打至成形。最后,再经过定型、淬火、回火、泽油等流程,一件铁制产品就像模像样地出来了。(王斌)
微信公众号
委员履职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