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砻——《苍南老工艺》
时间:2023-04-07 10:02:27 来源:信息中心

土砻与杵臼、水碓、踏碓、石碾、石磨、风车和竹筛等都是过去农耕时期,农村稻谷加工时常用的重要器具。由磨演变而来的,形状略像磨,多以竹、泥制成。砻有木砻和土砻两种。木砻用木材制成,土砻是在竹篾或柳条编成的筐中填以黏土,并镶以竹、木齿。稻谷从上扇的孔眼中倒入,转动上扇的砻盘即可破谷而不损米。

一、砻的历史

最早记载“砻”的文献资料,是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时期的《准南子·说林训》:“舌之与齿,孰先砻也。”许慎《说文解字》:“砻,靡也。从石龙声。”本义为散乱、倒下,由本义又引申为蔓延、分散等;由分散义,引申为损坏、磨损等。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一文中有个注:“谓以石靡物曰砻也。”

汉代曹丕《以郑称授太子经学令》说:"砻之以砥、砺。”成书于三国魏明帝太和年间(227—232年)的《广雅·释器》:“砻,砺也。"北宋时期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编纂《太平御览》引《尸子》云:“磨之以砻砺,是故砻为磨石也。”元代王祯在《东鲁王氏农书》中谓:“砻,儡谷器,所以去谷壳也。”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乃粒》中说:“凡稻去壳用砻。”明末徐光启《农政全书》卷二三:“又有废磨,上级已薄,可代谷磨,亦不损米,或人或畜转之,谓之砻磨。”

中国是一个水稻生产大国,历史非常悠久。从这些文字中我们可以知道,至少在2000年前,人们就会使用“砻”这种器物,用于脱去谷子的外壳,把它弄成米。

二、浙南一带的土砻

因为砻磨的结构和制作材料中包含有泥土、竹子、木材、石具等,因而各地也有不同的叫法,有的地方叫土砻,有的叫竹砻、木砻、砻磨等。由于各地的制作方法和使用习惯有所不同,制作方法和款式也有一定的出入,但功能都是用于脱谷壳。

为了节省材料、降低成本,土砻一般以硬木、老竹片、竹篾、黄土为主要材料,制作成磨齿。在砻的碾磨面,一般都刻有一环散状的凹槽,这样一方面可以加大碾磨的摩擦力,另一方面可以使得碾磨后的糙米顺着凹槽流泻出来。使用时,牵砻师傅一手推动手柄转动砻的上龛,一手用工具将谷子倒入砻心,使谷子进入上龛和下龛的缝隙中进行碾磨,达到脱去谷子外壳的作用。

土砻虽然结构简单粗糙,但制作制作土砻却是细致的活儿。制作土砻的师傅把土砻制作好以后,要用工具倒入干谷,当场试磨。土砻砻出的是糙米和谷壳的混合物,要倒入风鼓车里(农村人称其为风车)吹去谷壳,留下糙米。如果土砻能脱谷壳、出米率高,就说明土砻可以正常使用。反之,师傅要反复修改,直到能碾出理想的米为止。所以,在浙南一带流传着“打土砻现试”的俗语。在旧时,农民的谷子收成不是很多(主食一般以番薯为主),一架土砻修修补补,可以让10多户人用上10多年的时间。

20世纪60年代后期,多用机器代替人工碾米。碾米的速度提高了,但却多是精米,对人的健康却不是很有利,而用土砻碾制得比较粗糙的大米,却含有大量的维生素B,是一种地道的粗粮。

随着时代的变迁,土砻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它作为陪伴人类走过了悠久历史的一种器具,对这种文物级别的农耕文化,我们应当有所了解。

图片

风鼓(林子周 摄)

三、土砻的制作技艺

土砻是以泥、木、竹为主要材料制成。主体是两个砻盘,上砻盘中空,成漏斗形用以盛谷,下盘固定在木支架上,直径约70厘米。上砻盘有砻耳两个,砻斗一个,下砻盘有砻轴和砻脚砻槽,上下砻盘之间磨合处则铺设一排排竹片制成的砻齿,砻齿呈逆时针旋涡形放射状,竹片需经热铁锅加沙子不停翻炒至淡黄色才有一定的硬度。上砻盘砻齿分八组,下砻盘砻齿分十二组,砻齿与砻齿之间用沙土填实,并留下一条条竹筷粗细的浅沟。此外,还配有一支砻臂和一条吊绳。在下砻盘上部的外围,还有一圈装盛糙米用的米槽,槽有一缺口,砻米时磨好的糙米就是从这缺口处流到箩筐中。上砻盘接近米槽处,装有一竹片,名字叫土砻拨,当槽中糙米将满时,土砻拨就将米拨落。

土砻制作是一门比较复杂的技艺。首先要截木取材,用弯斧破材取坯、修坯,用竹钉把木坯连接,用竹箍固定,做成砻桶、砻盘。然后,截取土名八米指的硬木做成砻心、砻担。砻担两边各凿上两个安放砻擘手的小洞,在砻心上设置小砻担,两者用于调节土砻重量和出米量。如果砻磨过重,就轻轻地松开棕绳,给小砻担松绑,或把砻擘手安放在靠外的小洞里。反之,则相反。其次,要精选优质毛竹,破篾,取篾,沿上下砻磨口,绕织成花箍。截取长约10厘米、厚约1厘米竹皮,放入热锅中,与沙子混合热炒,直到竹皮的颜色被烤成黄为止。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是制作砻磨,把黄土、松毛按比例混入石臼中,用槌子夯实抹平。然后,分别由逆时针、顺时针方向,按纹路把黄竹皮嵌入其中,组合起来就做成了砻磨。

图片

施立在先生制作的土砻(林英申 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苍南境内都办起了公社集体机械碾米厂,机械化碾米大大提高了生产功效。土砻被淘汰了,只保留在交通十分不方便,人口稀少的山区中。因而,现在能制作土砻的人已经不多了。沿浦镇下在村的施立在先生,出生于1948年,其父亲施树般(1905—2000)是这方面的能工巧匠,凭老人的记忆去做,所幸还能恢复原来的样子,并能够碾米,这还是非常不容易的。(林子周)


©政协苍南县委员会版权所有
支持:苍南县政协办公室信息服务中心
地址:苍南县行政中心950室 传真:0577-68881167
浙ICP备 10053579号 浙公网安备 33032702000123号

微信公众号

委员履职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