箍桶——《苍南老工艺》
时间:2023-06-06 16:47:47 来源:信息中心

箍桶是一项传统木工手艺,隶属木工行业大木、方木、圆木、小木中的圆木工种。其工艺特点主要是粗精不一、繁杂费时,一般大木、方木师傅不会涉及。圆木器具主要包括各类有弧度的木桶、木盆,有大小谷桶、水桶、河泥桶、脚桶、脸盆、洗衣盆、米桶、婚嫁诸桶、马桶等,品种众多。

一、组织形式

箍桶工匠一般有三种组织形式,即工厂、作坊和散工。

图片

打谷桶(林子周 摄)

工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到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苍南境内各地农械厂和木器社林立,他们都或多或少生产圆木产品。在众多农械厂中,专门从事箍桶行业规模最大的算是灵江新街农械厂,该厂在最鼎盛的1970—1978年间,从业人员有100多人,年生产各类木桶近10万只,产值超50万元,产品销售全国各地。其次是马站农械厂,从业人员50多人,年产大小木桶近5万只。

作坊。改革开放前夕,苍南境内江南垟及南港一带,专门从事家庭箍桶的市面店铺作坊相当多,除了一部分穷乡僻壤属于空白外,金乡、宜山、钱库、灵溪和桥墩各集镇,生意最红火的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店铺竟然各达20家以上。江南垟农村也有许多从事圆木的工匠,他们一般在家开设作坊,为邻里制作圆木器具,如今年已经101岁的钱库镇神宫桥村的杨成台就终生居家从事此行业。做工最为精细的是金乡、宜山和钱库工匠,他们不但能够箍制出各种各样小巧玲珑、精致无比的杂木桶系,还对大多数慢工细作的桶具进行了全方位的花鸟虫鱼装饰和精致的漆艺加工,主要生产供婚嫁用的诸多木桶。

散工。即跑乡走村的散兵游勇式的从业人员,属于圆木行业的支流。20世纪60年代开始,灵溪对务一带,常年四处流动着肩挑木料及工具,四处吆喝箍桶口语长歌,专门为广大农户上门服务的箍桶师傅,他们大多来源于南港各地,也有相当一部分出自北港以及江南各地。面对许许多多陈腐破损的桶具,农闲时节,这些工匠招之即来,专事上门修缮服务。但散工的工具一般都比较陈旧简陋,主要是为了尽量减轻重量,只要带上必不可少的斧头、鲁班尺、墨斗、木锯、线条锯、长短刨、九头刨、车钻及普通凿子也就够了,与各地农械厂和家庭作坊的工具相比,差别很大,后者所配置的工具用啥有啥。

图片

制作木桶(王斌  摄)

二、制作工序

箍桶所用的材料要考虑到其具有轻便、热胀冷缩等性能,以杉木、苦楝树、樟树、漆树等为主。传统箍桶所用的箍都是竹篾扎制的,后来工艺改进了,采用铁丝扎制,有些大户人家还有铜丝扎制的。

箍桶主要有以下几道工序:

一是选材。圆木一般选用纹理细腻、树节很少、不易变形、气味芳香的真杉,这种木材制作出来的圆木器具容易制作和雕刻,成品往往十分精致,是制作婚嫁用圆木的理想木材。

二是干燥。木材采购后,要在家中放置若干时间,等待木材干燥到一定程度后,才能进行加工。

三是锯板。要根据器具制作的厚薄,对木材进行锯板。

四是制作零部件。根据器具制作要求,将木板加工成弧度和形状相同的零部件,拼接部位要留好角度,并将斜面刨平整,以便对接后严丝密缝,不会漏水。

五是车孔。在每两个零部件的拼接部位钻上位置相同的若干个小孔洞,以便用两头削尖的竹签进行连接。

六是组装。用竹签将圆木桶的所有板片进行拼接,装上桶底,农用器具用竹篾或者铁丝分作上下两层箍紧,婚嫁器具则用两根铜丝上下箍紧。有的桶具如米桶、马桶还要制作桶盖,一个圆木桶就成形了。

七是刨平。用刨子将桶面刨平,一个简易的木桶制作完成。

八是雕刻。婚嫁用的圆木器具要求精致,有的需要雕刻。此时圆木工匠会在上面雕上各种花纹、鸟兽、人物等图案,使之更加美观。如结婚用的脚桶把手一般要雕上鹅头。

九是打磨。圆木工匠用细砂纸对圆木器具进行打磨,使之更加平整。

图片

水兜(王斌 摄)

图片

炕甑(王斌 摄)

十是上漆。圆木工匠会用桐油在圆木器具上进行打底,干燥后再用大漆进行油漆。一般婚嫁器具用多金红色的大漆进行油漆,使器具显得富贵豪华。

十一是绘画。有的婚嫁器具需要绘画,圆木工匠便用各种颜料在上面作画题字,画的多是吉祥图案,颜色多用黑色。

旧时女儿出嫁,娘家陪嫁的木器除箱柜等大件头外,还有许多小件头,诸如提水的大小水桶,女人用的子马脚桶,还有子孙桶、澡桶、饭桶粉甑、扁桶等,丰富多彩,都出自箍桶匠之手。

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塑料、不锈钢日用品的兴起,箍桶业渐渐失去了它的光华,木质圆木桶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线,目前的箍桶作品主要是以工艺品的形式出现。另外,传统箍桶的艺人也越来越少,很少有新的从业人员加入,箍桶工艺在传承上受到威胁。(苏传墙、杨道敏、林子周)


©政协苍南县委员会版权所有
支持:苍南县政协办公室信息服务中心
地址:苍南县行政中心950室 传真:0577-68881167
浙ICP备 10053579号 浙公网安备 33032702000123号

微信公众号

委员履职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