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蛋刻
1952年成立的金乡木桶小组,1954年改称为金乡木桶社,后并入金乡木器社,1959年并入金乡农渔具机械厂,1961年又分出来恢复为金乡木桶社,归属于平阳县手工业局管辖。随后几年,国家加强木材管理,能提供给木桶社的计划内木材越来越少,加上市场上铁皮、塑料、搪瓷类生活用品逐渐增多,给企业带来了生存危机。
1967年,金乡木桶社负责人郑体华听说日本市场对中国工艺品非常喜欢,一只蛋的雕刻工艺品就能换回一辆自行车。当年中国市场自行车是抢手货,不仅需要计划券才能买到,而且只能到上海华侨商店才可买到。而中国农村鸡蛋、鸭蛋、鹅蛋比比皆是,如果能够充分加以利用这些东西,在金乡发展蛋雕刻工艺,岂不是变废为宝吗?再说木桶社的职工是搞圆木手艺的,个个心灵手巧,搞蛋壳雕刻,非常适合。
郑体华圆木手艺精湛,但想要搞蛋雕刻工艺,确实是隔行如隔山。但他知道,金乡工艺厂有一批美工能手。1966年,全国掀起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金乡的一些工艺能人组织成立了社队企业性质的金乡工艺厂。这里有最早设计、制作毛主席像章和“为人民服务”徽章的林永志;也有一直从事雕刻私章、公章行业的书法高手唐怀清,唐怀清一手好字隽美清秀,当时金乡生产的校徽、校名字体大都出自唐先生之手,曾经是一个字一毛钱,字字金贵,每天在他家坐等字的客户都要排起长队;还有既能摄影又能画画的余剑、余国贤堂兄弟,青年美术家傅绍波、陈庆樵,美术爱好者殷作铭、陈少锋等。
于是郑体华马不停蹄,逐一上门拜访各路神仙。他首先找上住在他家隔壁、东门大街余家大院里的余剑,同时拜访了在温州瓯塑厂担任首席画师的金乡老乡张国民。张国民为人诚恳祥和,乡情意识浓厚,很愿意为家乡建设发展出力。唐怀清对郑体华圆木社发展蛋刻工艺非常感兴趣。在金乡文化站的文化人王德科与郑体华年龄相近,他对郑体华的设想很是支持赞赏,于是金乡木桶社的蛋刻产品在紧锣密鼓中拉开了序幕。
蛋刻有以下几道工序:
1.选择颜色深、质地好、蛋形匀称、完整无裂缝、蛋壳厚度约0.3毫米的蛋,鸡蛋要选橘红色(白皮鸡蛋壳薄,不宜雕刻)、鸭蛋要选青绿色为好。
2.洗净蛋壳,在蛋的底端开个小孔,用针筒抽出蛋清和蛋黄,再用20%的福尔马林溶液清洗蛋壳内壁,进行防腐处理,然后烘干。
3.用一种叫“杨丹漆”的保护胶,用毛笔在蛋壳上画上仕女,或花、鸟、虫、鱼等物,再经过化学处理(蛋壳是钙质碱性,用酸类化合物软化去掉未画的壳,画面就呈现出来)。画家余国贤人静心细,一坐几个小时,画的人物各显风采美轮美负。蛋刻立体感强,越看越有一番风味,让人爱不释手。
4.再经过着色、包装,一盒有一只装的、多只装的不等,外盒小巧玲珑,精美别致。
蛋刻作品(金红宾 摄)
金乡木桶社蛋刻产品一经问世,竟成为出口珍品,立即轰动社会,人们十分惊奇如此精美工艺品出乎金乡人之手。市、省工艺美术公司经审核验收,一路绿灯同意生产,给以外贸出口,于是金乡当时除了炎亭的梭子蟹(野生活蟹)是全县大宗出口产品,加上蛋刻、蛋画产品,金乡区成为全市最大宗、最主要的出口重点区,为国家和地方争得了外汇和荣誉。
受当时坑洼不平的公路运输条件限制,金乡出去的产品在运输过程中损坏严重,加上蛋刻产品化学物品含量高,外商常有异议,不得已中途停产,只剩蛋画继续生产。
金乡的蛋刻工艺今天还在龙港一带流传。今年五十出头的金红宾,是今龙港市云岩片区金中村人。1986年,原在金乡蛋刻厂工作的工艺美术师金加坦(钱库镇金家洋村人)来到龙港镇前路开设工艺美术设计工作室,高中毕业不久的金红宾成了他的第一个徒弟,从此了解到金乡曾经的蛋刻工艺。十年前,对蛋刻工艺念念不忘的金红宾在业余时间操起放大镜和刻刀,创作出一批蛋刻作品,并在今年开办的龙港西六街的龙港工艺师工作室展出,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从此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他决心为蛋刻艺术的发扬光大而不懈努力下去。
二、贝雕
1968年,金乡木桶社利用当地丰富的海洋贝壳,开始转向生产贝雕产品。由于很受外商欢迎,很快开始批量生产,产品由上海外贸公司按质、按规格独家收购,进行包销。金乡木桶社改称为金乡工艺圆木社,归属县手工业局管辖。雕塑工艺产品由省工艺美术公司审批。
当时搞贝雕的,全国有广西、大连、金乡等地4家企业最出名。1972年,第二轻工业部来人视察,认为沿海地区利用自己的资源,发挥资源优势,是一项可扶持的产业,产品工艺美、适销对路应该给予大力支持,县里又将金乡工艺圆木社改为平阳县工艺厂,企业被列为省定点生产企业。该厂产品在来年举办的广州交易会上曾一炮打响,在1977年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上被列为国家名牌产品。
1979年12月20日下午6时,工厂不幸遭遇火灾,后省里拨款重建,厂房从金乡城中移到南门外小岭头,规模有所扩大。1981年苍南县从平阳县析出,厂名改为苍南县工艺厂。
贝雕属于纯手工制作的工艺品,特别是具有较高艺术观赏价值的优质贝雕工艺品,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经过精雕细刻、装裱等工序,并配以镜框或底座,制作过程较为复杂:
1.挑选贝壳。从芦浦林家院运到肥艘港口的烧蛎灰“龙壳”中挑选可利用的海螺等贝壳,大的如灰箕(簸箕)、筒管,小的如珍珠、纽扣或米粒,收集收购后,将贝壳进行清洗、晾晒,分成各个等级备存。
2.设计图样。画师在图纸上设计好花、鸟、虫、鱼或梅、兰、竹、菊等贝雕图样。
3.切割雕刻。技术人员按照画师设计的图形,选择形状各异、大小不等、花色不同的贝壳,进行切割、锯形(如鸟翅膀就要锯)、初步打磨,准备好贝雕“零部件”。
4.黏合。根据设计图样,选用性能不同(主要是干燥时间快慢)的万能胶一次性粘贴在图上。粘贴要分画面不同,先贴大块轮廓,再贴花色不同的小块物,或细腻的粒块及线条。
5.钻孔。由于立体造型的需要,用料之间的连接仅仅靠黏合往往强度不够,需要选择口径适合的钻头钻孔,用粗细不同的钢丝对浮动的贝壳进行连接,这样可以做出平雕、半浮雕、镶嵌等贝雕,品种更加多样。如制作怒放的花朵、腾飞的鸟儿等贝雕,都需要钻孔串联工艺。
6.点色。黏合之后,要在贝雕的细微处进行点色(如鸟的嘴巴、脚爪),使之五彩斑斓,更加美观。
7.打磨。点色之后,还要对贝雕作品进行精细地打磨,使贝雕作品更加亮丽,更加栩栩如生。
8.装裱。金乡贝雕产品都要采用木质外框装裱,再加上玻璃罩,使之显得更加高雅,也能使用得更加长久。
贝雕作品(林邦川 摄)
金乡木桶社自从生产蛋刻、贝雕后,在实践过程中既广泛吸收工艺美术人才,使他们在工艺美术天地里大显身手,又培养了一批工艺设计、产品包装人才,像唐怀清、余国贤、余剑等,皆为贝雕厂的工艺设计人员和技术骨干,他们后来虽然不再生产贝雕产品,但都对20世纪80年代金乡发展“四小产品”,特别是商标生产,推进金乡成为“中国商标城”做出了重大贡献。金乡人民没有忘记当年蛋刻、贝雕的风采,和这些多才多艺的功勋人物,他们都值得回忆、值得怀念。(林邦川、杨道敏)
微信公众号
委员履职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