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苍南砖瓦生产的历史
砖瓦业,是我县一些农村中一种常见的副业,它以黏土为材料,以木柴为燃料烧烤而成,是旧时建筑业中不可缺少的原材料。江南地区的砖瓦业是兴盛于清康乾盛世,清朝初年展界之后的江南,欣逢太平盛世,农村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地方上出现了许多豪富的大户人家,这些富豪与士绅在乡间大兴土木营造府门、宅院,对砖瓦的需求可想而知,不少的大宅院在修建过程之中因天气原因一时买不到砖瓦而暂时用草轩遮挂躲避风雨不是少见,江南曾出现了一瓦难求的现象。钱库镇塔头、大河川底等村一度是砖瓦生产的中心,塔头村黄氏的始祖自明末从江西样高黎地方迁至本境,不久就开始以烧制砖瓦为副业,将村域东边一处十几亩被称为东连的杂地,开辟为砖瓦生产基地,这里四周被小河包围,只有一条路门可以出口,距离住宅区边也比较远,又能使瓦窑火烟废气远离民居。这块得天独厚的杂地正是发展砖瓦生产最理想的地方,鼎盛时期这里共建有九座大瓦窑,搭建几十间简易砖厂,沿河留有十几个“泥池坑”(存放黏土与加工黏土用的),空地上是砖路(堆放砖坯的专门小路,路基高20厘米,宽40厘米,路面铺着细沙)、瓦坦(平地上面铺着细沙,是瓦坯生产中放置瓦桶的地方)与堆积成品的地方,显得错落有致,布局合理。这里祖上曾流传着以“火叉”认祖的故事,“火叉”是烧制砖瓦产品的工具,在清朝平阳万全吴乔底村黄氏因祖源失考,数代人四处认考祖源无果,无奈只能以先祖留下一把“火叉”遗物,推测其上辈一定是操持砖瓦业的,认定以生产砖瓦为副业,当时驰名于平阳县的江南塔头黄族,为其祖源地,就此认祖入谱。邻村河川底地方也是较早从事砖瓦生产的村庄,据传说金乡城内有不少大宅院砖瓦是该村烧制,而且不少砖雕精品出自河川底师傅之手。该村还有民国期间曾因建砖窑与邻村发生诉讼事件,在《刘绍宽日记》中有所记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8年“大跃进”年间,为了支援“钢铁元帅升帐”,上级曾在塔头地方办起县属手工业企业——平阳县新安砖瓦厂,下设5个车间,统揽新安塔头、大河川底、鉴桥、山北及望里护法寺5个村的砖瓦农户。把生产砖瓦的农民一夜之间变成工人,一时组成了一个拥有20多座砖瓦窑、300多工人规模不小的企业,专业生产当时支援钢铁厂用的“标准砖”“方楞砖”“长瓦”等产品,为平阳钢铁厂、平阳炼焦厂上马基建之用。可是好景不长,过了1959年春节,随着钢铁厂下马停办,新安砖瓦厂也随之奄奄一息,后经过两年的调整,1962年厂内人员仍然返回原村各自参加原生产队从事砖瓦副业生产,平调过来的砖瓦窑及瓦厂仍划归生产大队集体所有。
二、砖雕
砖瓦业历经几百年的生产发展,产量、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塑造了精巧艺术品——砖雕,出现了一些心灵手巧技艺娴熟的砖雕艺人,他们无师自通,凭着好学、兴趣和先天智慧与灵感在砖瓦生产中开辟了一片艺术天地,数百年来出现了一代又一代的砖雕艺人。不同时期和年代制作了一批又一批具有文化价值和艺术特色的砖雕艺术品,留传给后世,像老宅院中的瓦当、花墙、花砖、砖刻、墙匾、砖楹联以及家庭、庙宇中的砖雕器具,把我们目光带入砖瓦制品的艺术世界。
寿字瓦当(金余仁 摄)
1.瓦当,它俗称“花檐瓦”,它由“上檐”与“下檐”合成一对,以“福”“寿”图案最为常见,上檐的“篆书福”字处于中心,空间最大,宽5寸,高4寸,左右各是一只蝙蝠,上有一朵祥云,弯弯的拱形四周设有一条飘带,显得古朴得体,下檐张面比上檐大一倍,面上主要图案是篆书“寿”字,两边配有蝙蝠与祥云等,其寓意为福寿双全,吉祥如意。旧时的大宅院及民国初期硬山顶的七间九间平屋都须用瓦当戴在檐口上,上檐是压在卧瓦(扑瓦)檐口下,下檐是压在仰瓦沟的檐口,让瓦沟雨水一滴一滴顺流而下,成语中“水滴石穿”就源自这里,整齐划一的花檐瓦使房屋显得美观大气,一眼望去给人以艺术享受,又能保护房子前沿“水口木”与“椽子”头部免受雨水侵蚀。
金乡花雕砖墙(杨勇 摄)
2.琳琅满目的砖雕。金乡老宅院杨广源留下来的砖雕作品是苍南砖雕花墙的代表作之一。其保存之完好,种类齐全,可称得上苍南砖雕博物馆。杨广源建筑以第二进内两厢的砖雕花墙最有特色,它左右两堵对称,展示了我县清代砖雕工艺的高超水平,具有一定的欣赏和研究价值。1983年被列为苍南县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已转移金乡文体中心保存。杨广源砖雕花墙系清晚期所建,平面为半个口字形,双面镂空雕饰,每堵高2.4米,长11.3米,总共16面228块砖雕。砖雕花墙布局之周密,构思之巧妙,雕刻技艺之精湛,让人赞叹不已。花墙上的镂空砖雕分上、中、下三个层次,上、下层都为象征吉祥、美满的花草图案,诸如莲花、荷叶、牡丹、石榴等。中间一层是砖雕作品的精髓部分,其两边为一组镂雕的动物,衬以景物,一种动物占有一块方砖。中间为一组姿态各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并衬以气韵生动的各种历史戏曲人物。动物部分砖雕有林间的狮吼、虎啸,吐火呈祥的麒麟,云中展翅的仙鹤,瞬间回望的奔鹿,沙场驰骋的战马,塘中嬉戏的水牛,篱边转悠的猪锣,山野追逐的羊群,无不情景交融,惟妙惟肖。亭台、人物部分,或平畴旷野一亭屹然,或城头楼宇飞檐翘角,让人小中见大,领略那巍然昂立之雄姿。与其匹配的戏曲人物,或扬鞭策马上征程,或依楼凭栏眺远,或男女相偎依,亭中悄话别离。一幅幅砖雕画面线条流畅,形象生动,寄情于物,寓意深长,反映了清代工匠们细腻隽永的审美旨趣。而花墙上砖雕的那副楷书楹联“两岸烟霞杨柳绿,一园春丽杏花红;种梅岁晚为宾至,移竹春深长子孙”,与砖雕人物、花鸟、山水等珠联壁合,相得益彰,倍受人们的青睐。还有钱库横街太和堂巷弄中的三幅花墙图案与黄车堡三进屋前大七间后台门的砖雕楹联以日出祥云、梅花杨柳为背景,配之名家杨悌的“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苍劲工整的楷书,一笔一画,入木三分,直至20世纪80年代原屋拆建时,其砖雕楹联仍保持完好,画面完整,文字笔锋秋毫无损,不像灰塑制品被风化得面目全非
砖雕(易际祺 摄)
现在农村中最常见的有厨房中砖雕的箸笼,其面部刻有招财进宝、鲤鱼跳龙门,有绿竹万年青图案。还有雕狮子的压重砖、香炉、猪槽等器具。塔头黄氏宗祠的神龛上曾有一只砖雕的双龙戏珠的大香炉,两边刻有蛟龙,中间是一颗宝珠配之祥云、水波,造型独特,刀工细腻,是不可多得的民间艺术品。
三、砖雕产品制作的工艺
一是选料。所有砖雕产品在选料时首先要挑选制作砖瓦材料黏土中的上乘土料,同时通过反复揪踏去掉杂质,哪怕是一块些小的石沙都要去掉,保持土质纯净,然后让其自然干燥一天,致土片直立不倒的程度,才可动手刻制。
箸笼(王斌 摄)
二是制作过程中用布沾水,使土坯在加工期间保持湿润,有复杂图案的土坯用湿布遮盖。砖雕师傅用不同工具或雕或刻或凿或镂;有冲刀、切刀、复刀,有打印压印,有镶,有补,瓦当(花檐瓦)。补瓦当制作量大,是砖雕产品中的大路货,也是砖瓦业最挣钱的产品,它的上檐、下檐的瓦面是用木刻有图案的模板印压出来的,再在瓦口粘上一张土瓦坯,然后放在室内晾至白化。
三是砖雕的烧制。所有砖雕土壤须晾干白化才进入瓦窑中烧烤,因其是砖瓦中的精品,必须置于瓦窑的中心部位,窑顶、窑底及窑墙四周必须有其他砖瓦品护围着。烧“熟”成品时,它是“窑心货”,保持清一色,显得略有光泽,敲击时能发出清脆的声响。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农村的房屋随着生产发展与社会进步也已经更新换代,原来的砖木结构已被钢筋混凝土所替代,砖瓦产业也淡出人间。但少量古建筑工程仍需青砖、黛瓦,只是少数老工匠为了特制,如花檐瓦这类产品在塔头地方还是有少量生产。
传统的青砖青瓦生产的原料主要依靠从良田取土,致使农田遭受严重破坏。烧制砖瓦成品的燃料主要是柴草与优质的烟煤,其产生的烟气会污染环境,付出的代价太高。20世纪80年代后政府为了保护农田、保护生态、保护环境,明令禁止农村生产砖瓦,动员农民自觉拆毁所有的砖瓦窑。现在建筑业使用红砖是海涂泥或工厂小脚料煤渣烧制的。过去青砖青瓦已经不见了,原来从事砖瓦生产行业也已消失,地方上的砖瓦匠也相继老去,少量从事砖雕手艺的师傅也后继无人,新的砖雕产品业已绝迹,旧时的砖雕艺术品日趋流失。为了让子孙后代知道上辈曾有砖雕这一门手艺及其艺术品,应该对现今尚存下来稀少的砖雕艺术品采取保护措施,让其尽多地留传给后世,让这民间艺术定格在苍南人的美好瞬间。(黄孟广)
微信公众号
委员履职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