匾额——《苍南老工艺》
时间:2023-07-25 15:58:51 来源:信息中心

旧时,苍南地域民居比较讲究,大都是五间、七间、九间一幢灰墙黛瓦的平房,当中留有一间特别宽敞,装饰得更加壮丽的中堂,以供议事、祭祀及办红白喜事之用。尤其是那些古老大宅院,其院内各幢正屋与厢房的厅堂都雕梁画栋,显得更加庄重古朴,厅堂正面屏风的门楣和横梁上总是悬挂着不同时期、不同文字内容、古色古香的匾额,它述说着远去的岁月痕迹与道之不尽的家族文化,同时也勾念起令人依恋不舍的乡情、乡恋。

钱库镇黄车堡村黄庆澄故居清同治九年制作的“宝婺扬辉”木匾额(章鹏华 摄)

一、江南垟木匾的分类

这些匾额不管年代如何久远,装饰如何华丽,文字如何深奥,不外是表现上辈主人的“孝道”与“忠君”情感。按其内容分,主要有两类:

一是晚辈为长辈祝福寿诞,这种匾称为“寿匾”。这种匾右方落款有赠送人晚辈的署名,中间大匾字是恭颂祝寿的颂词,如“笃厚康强”“花甲同庆”等。也有大家族炫耀自己子孙兴旺,如钱库镇仙居片区雅店桥村陈氏宗祠内的“五世其昌”“重逢五世”两方匾额,则为颂扬一家族有两次五代同堂子孙满堂景象。

二是官员给下属或百姓表彰其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匾,也有皇上旌表子民的匾,如钱库镇夏口村吴荣烈故居“司马第”的中厅有一方清乾隆皇帝御赐的“龙章宠锡”的金匾,其上还刻有“乾隆宝玺”字样,这是乾隆皇帝旌表吴荣烈不畏强权、告倒贪官黄梅。还有民国时期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为表彰兴办矾矿的企业家、江南名绅、钱库鉴桥人林赞卿为教育捐资,赠送一方有他亲笔署名的“乐菁育我”旌匾,至今仍保存于鉴桥林氏宗祠内。官匾右方落款一般都署明官员姓名、官衔、学历,以显示其显赫的地位。旧社会有官官相护、官大一级压死人的陋习,送匾大官也能使受匾人蒙受庇护的好处。钱库“三六”惨案时,国民党军队在西堡村南黄及西堡两地放火烧毁民房几十间,但到了黄车堡三进屋将要点火时,看到大厅上悬挂着许多官匾,其中有民国浙江省两任省长齐耀珊、黄绍站给屋主人贺寿的匾额时,带队头目立刻下令撤离,终于保住了这座大宅院。

钱库镇夏口村吴荣烈故居中堂悬挂的匾额(易际祺 摄)

匾额中的匾序与匾字是匾文化的核心,大都出于高官、文章妙手和书法名家,鉴赏上代人撰写匾序和书写的匾字也是一种对历史文化的艺术享受。

二、大河川底制匾业发展史

晚清与民国时期,江南垟的名匾大都出自今钱库镇大河川底村陈合发匾店。陈合发匾店始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由陈上雕(1860—1935)创建,这位出身于农民家庭的艺术家,13岁就只身去金乡西门外林家碉一家匾店学艺。因生性聪颖,尊师守规,刻苦好学,林氏师傅认为他是艺术方面的可塑之才,深得他的赏识。陈上雕三年学艺期间,凭着他的聪明悟性和心灵手巧,很快将师傅传授的繁复脱胎工艺程序了然于心、纯熟于手。三年学徒期满,为了感念师傅的厚爱和栽培之心,特地以重师为名继续留在师傅身边。重师期满后,才拜别师傅,回老家大河川底自立门庭,开张“陈合发匾店”。这位年青的匾店老板,深谙艺无止境的道理,向制匾艺术更高境界追求,向学艺中未知领域开拓发展,先后探索到用瓦坯泥反复研磨制作磁泥及用毛毡沾瓦砾水磨光技术等十几项工艺,使得自家制作的匾额产品在艺术性上有大幅度提升,各种产品以新颖大气的设计风格,以精美绝伦的工艺,以经久耐用的质量深受用户的欢迎与青睐,在同行业中技压群芳。从此陈合发匾店名声大振,享誉整个江南垟,温州、永嘉、瑞安、平阳等外地客户也纷纷光顾,慕名而来订货。

清朝与民国时期,以匾额贺喜曾风行一时,当时温州区域常见的匾额不外有以下几个行款:一为脱胎黑漆金字匾,这种匾流传久远,古色古香,庄重大气,一般为官匾,店家招牌也都采用这种款式;二是砂金大匾,全匾罩金与推光黑字金光闪耀,光彩照人,一般是豪富人家与官员为长辈祝寿之用;三是朱砂匾,一般用于佛殿庙宇中与一般老百姓祝寿之用;四是“一块玉”,这种民国中后期才开始流行,以单块樟木厚板为板材,以真漆探饰,阴刻金字,特显新颖、高贵、大气,大都为民国中后期官员与富豪人家祝寿时用的匾型。

诚信经营,货真价实是陈氏匾店几代人做工艺的传统理念,他们十分重视制匾原材料的采购,还不惜代价重金聘请技艺高超,认真负责的解板匠、方木匠、雕花匠加工原材料,以保证匾额初坯质量,使之成品后不走样、不变形、不开裂、不褪色、不掉金。现在还留存着百年前陈上雕亲手为括山董姓亲戚制作了一方推光黑漆金字招牌,名曰“盛恒协。”招牌字为江南名绅陈锡琛所书,这方保存完好的古物至今仍不见胎漆有丝毫的裂纹,金字也未有脱落的现象。董氏业主仍将此物视为“传家宝”来珍藏。

匾额作品(陈芬 摄)

旧时匾额制作的主要服务对象是社会的上层与大户人家,陈上雕自然懂得广交朋友,拓展人脉,他一生为人正直,乐善好施,常为社会公益事业修桥铺路等善事捐资,深得当时江南社会名流刘绍宽、陈锡琛、陈倬甫、杨悌等人器重,很快融入主流社会。这些上层人物也纷纷慕名而来光顾陈氏匾店,刘、陈两位先生是江南名儒,学富五车,杨是书法家、法官,社会上有人常常请他们撰写匾序,题写匾字,这些知名人士纷纷成为这家匾店的座上宾。1929年,平阳县长叶燕荪亲笔题写匾字为陈上雕60寿辰祝寿,70寿辰时平阳县知名人士刘绍宽、陈锡琛、杨悌、颜寿宽等20多人以晚生身份为其送匾祝寿,刘绍宽为寿匾作序,书法家杨悌敬献墨宝。民国时期,泮河地方有一位西北军骑兵师少将师长吕纪化,其父六十寿辰,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书法泰斗于右任亲笔为寿匾写序题字,吕氏慕名而来,手握匾字来到大河川底,由陈氏匾店二代长房陈花秀(1885—1976)先生接手,陈以严谨的工作态度,精湛的技艺把于右任先生苍劲浑厚的手迹堆塑得分厘不差,在寿诞挂匾那天,赢得了顾主与宾客的赞许。

陈氏匾店自创始人陈上雕办店以来,传艺后辈,教授徒弟,共同刻苦创业,在民国时期事业曾达到鼎盛时期,他在河川底南星处河头兴建大七间一座,作为住房与工艺作坊,当时几乎统揽了江南区域制匾生意。

20世纪60~70年代,由于国家遭遇经济困难,制匾行业几乎无人问津,陈氏后人只得另谋出路,改为从事油漆代工业务,为农家家具油漆,勉强维持生计。

1978年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制匾行业如沐春光,重逢全面复苏,行业产品已更新换代,现代生产装饰原材料替代了天然原材料,服务对象也一改过去为家族服务,转向以为地方宗祠庙宇服务为主,还有大企业的招牌制作。原陈氏匾店第四代、第五代在宜山镇上开设陈芬、陈芝尧匾店,他们承先启后,继往开来,努力提升产品艺术含量,把企业做大做强,从高祖创业至今,保持五代人150年的老店长盛不衰之态势。

他们继承了祖辈探饰工艺,把这种流风遗韵流传下去,传播开来,现在江南垟许多知识界名流与公共场所匾额题字、招牌等艺术装饰制品的生意落实到这里。推光金字的匾额、清漆绿字樟木的老字号招牌,深受群众喜爱,也增添了社会文化氛围。陈芬先生的匾店还多次承接中央领导同志为当地老同志题词的匾额,这些年富力强的陈氏后人,以传统工艺更好地服务社会的发展。

三、木匾制作工艺

(一)采购原材料。木制匾额主要原材料有木板、苎麻夏布、桐油、生漆、金箔等。为了能够制作出优质匾额,大河川底木匾匠人都要采购名牌顶级原材料。

1.木板。匾额主材是荆杉或樟木,到杉木行选取上乘平直的大株圆木,请解板匠锯成板材后,摊开在屋背瓦楞上晒,这样经受风霜雨露自然作用的木板制成成品后不易变形。

2.采购纯正的苎麻夏布。

3.采购福建宁德出产的成生漆。

4.采购本地出产的桐油。

5.采购温州出产的金箔。

(二)内胎制作。有设计、制作框架、临摹书法作品、雕刻、夏布裱褶、填灰堆字等工序。

1.设计好匾额图案,准备好题匾书法作品。

2.请方木匠制作匾额框架。

3.在匾额上临摹题匾书法作品。

4.雕刻匾额。请雕花匠雕刻匾额图案及书法。当代是将打印好的书法作品字体裁剪好,用胶棒或透明胶带贴在木板上,用雕刻刀将字体中去除的部分挖掉。

5.夏布裱褶。用苎麻夏布装裱匾额正面和四周。

6.填灰堆字。先用桐油和石灰搅拌成的桐油灰在夏布上打底抹平,然后填灰堆字。

(三)打磨上漆。有打磨、上漆、贴金箔、上木蜡油等工序。

1.第一次打磨修整。用砂纸打磨匾额,把细部修整、打磨干净,边角打磨圆润。

2.上漆。桐油灰干透后,再在上面均匀涂上生漆,在匾额上的字体和周围刷上颜色。

3.第二次打磨、修整。等待色料凝固后,用毛毡沾瓦砾水磨光技术,再次进行打磨、修整。

4.贴金箔。将薄如蝉翼的金箔用胶水贴在匾额的相关部位,使推光匾额经光彩照人。

5.上木蜡油。此道工序结束后,木制匾额经久不会出现裂纹。(黄孟广)


©政协苍南县委员会版权所有
支持:苍南县政协办公室信息服务中心
地址:苍南县行政中心950室 传真:0577-68881167
浙ICP备 10053579号 浙公网安备 33032702000123号

微信公众号

委员履职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