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乡镇奈何桥——《苍南老桥梁》
时间:2024-12-02 10:11:15 来源:综合科

金乡镇灵峰村是金乡境内最早的人文活动点之一,奈何桥是目前灵峰村内有文字印迹的最古物件。

据明弘治《温州府志·寺观卷》记载,灵峰教院建于唐咸通十三年(872)。同卷中,还记载有“云岩教院,在斜溪后岭,后梁贞明(915—921)年间建”。南宋大儒叶适(1150—1223)曾为好友金舟乡人郑噩(字仲酉,1128—1184)写了墓志铭,其中有句“更十二年,庆元二年(1196)十一月二十三日,其子益朋、寿朋始葬君于县金舟乡斜溪山。夫人陈氏,先卒。女嫁承信郎李韶、进士林某、林某”。郑噩墓就在灵峰山下,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被其后裔迁走。由此可知,斜溪山就是灵峰山,灵峰山的名称有多种,另有富石、富仁、鳌峰、灵岩等。在清乾隆《平阳县志》里,灵峰教院名称没有变化,内容变为:“唐咸通(860—873)间建,国朝乾隆十七(1752)年僧德松重修。”而“云岩教院”却变成了“灵岩教院”,内容变为:“灵岩教院,在斜溪,后梁贞明间建,清乾隆丙子(1756)僧宗浩重修。”

民国《平阳县志·神教卷》对以上内容进行综合:

凌云寺俗名东寺。旧名灵峰教院,在灵峰。旧志称在金舟乡。唐咸通间建,清乾隆壬申(1752年),僧德松重修,嘉庆十二年(1807)重建。寺旁奇峰突起,岩石题识颇多,又有元丰古桥横卧道旁。旧《志》修。

金鳌寺俗名外寺。旧名灵岩教院,在灵峰。旧志称“在斜溪”,正其地。宋郑噩墓在灵峰,《水心集》谓“斜溪可见”。后梁贞明年间建,清乾隆丙子(1756)僧宗浩重修,道光十八年(1838)重建。旧《志》修。

由上可知,凌云寺和金鳌寺都是在乾隆后命名的。此两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建为学校,20世纪90年代学校撤并迁走后荒置,2022年再改建为养老院。据村中老人回忆,两寺基本相连,金鳌寺在南,凌云寺居北。两寺彻底消无后,有僧尼在其东边于20世纪90年代建起一座金凌禅寺,并把原灵峰教院内的德松和尚墓碑、莲花石墩、佛雕四楞石墩等遗物收入寺内。根据墓碑文字,德松正确名字是德嵩,和他同在灵峰教院内的有其弟子文意、风静禅师,还有徒孙、曾徒孙等人,在经历清顺治迁界灾难后重建,此时的灵峰教院又重现名刹迹象。

奈何桥就在灵峰教院内,桥东北西南走向,由一弓形石条打造而成,横架原寺院内水池之上,为单板单孔石梁桥,长3.8米,宽0.37米,厚0.22米,矢高3米许。桥板外券面刻有“维崇宁三年(1104)岁次甲申五月庚午朔二十四日丙申建兹石桥”二十四字,楷书阴刻,单字高13厘米,宽11厘米。崇宁是北宋徽宗赵佶的第二个年号,北宋的桥能留存至今,非常少见。桥上没有刻桥名,这“奈何桥”应该是后来寺里的高僧命名了。

关于“奈何桥”有段掌故:“相传有一条路叫黄泉路,有一条河叫忘川河,上有一座桥叫奈何桥。走过奈何桥,有一个土台叫望乡台,望乡台边有个名曰孟婆的老妇人在卖孟婆汤,忘川河边有一块石头叫三生石,孟婆汤让人忘了一切,三生石记载着一个人的前世今生。奈何桥,奈何前世的离别,奈何今生的相见,无奈来世的重逢。”这段掌故有点凄婉,但灵峰村民对此没有印象,他们代代相传的是奈何桥下这口古井的故事。

奈何桥横跨在两块大石之间,桥下是一方形水井,千年水不枯竭,传说通往大海,建凌云寺的木材就是从这里源源不断冒出,这个传说在电视剧《济公》放映之前就已在灵峰村流传,看来文学都是相通的。

从奈何桥工艺的精绝上可以看出宋代的灵峰教院已非同凡响,直到明代,这座寺庙仍是一方胜地。明永乐十六年(1418)十月,瑞安名士虞原球在金乡坊下进士陈端、陈悠二兄弟的陪同下,重游灵峰寺写下了《同二陈进士游灵峰寺》:“白发多情忆旧游,强扶藜杖踏鳌头。婆娑月窟双珠树,缥缈云端百尺楼。北海樽开新酒熟,西窗榻下古人留。晓来重谒招提境,古木禅房清更幽。”这里的灵峰寺应该是包括灵峰山下所有寺院。“月窟双珠树、云端百尺楼”可能是灵峰山中的摩岩洞、洞顶岩缝两株小树、山顶亭等景点,据灵峰村民的口口相传,灵峰美景众多,“难以言述”。可惜因人为和政治的原因,差不多已破坏殆尽。一些胜景只能从流传下来的诗词中去想象了,写灵峰最全面的诗,是民国夏口诗人吴国华的《灵峰八景》,其中一首应该是写奈何桥的:

弓  桥

石梁雨过净纤尘,宛似弓形射水滨。

想是引人登彼岸,不须宝筏渡迷津。

诗中有奈何桥传说中引渡、指点迷津等佛教含义,奈何桥现虽已是县级文物,但仍有人想破坏这座金乡境内已为数不多的宋桥,但望奈何桥能给这些人揭开迷津,共护老祖宗留下的宝贝。

(陈如亮)

附:《苍南金石志》——奈何桥题字


维崇宁三年(1104)岁次甲申五月庚午朔二十四日丙申建兹石桥。

【附注】在金乡镇灵峰村金乡职业学校内。桥东北—西南走向,由一弓形石条打造而成,横架原寺院内水池之上,为单板单孔石拱桥,长3.8米,宽0.37米,厚0.22米,矢高3米许。金乡职业学校,原为凌云寺,故民国《平阳县志·金石志》称之为“凌云寺石桥”。铭文楷书阴刻于桥板外券面,单字高13厘米,宽11厘米。



©政协苍南县委员会版权所有
支持:苍南县政协办公室信息服务中心
地址:苍南县行政中心950室 传真:0577-68881167
浙ICP备 10053579号 浙公网安备 33032702000123号

微信公众号

委员履职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