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马功成百战收,平倭遗事说金舟。桥头一派苍凉水,尤为英雄咽暮秋。”金乡清末庠生徐焕之(1865—1918)这首《平桥洗马》脍炙人口,他也以这首诗进入本土诗人行列,这首诗写的就是始建于明代的洗马桥。金乡作为明代卫城,不少古建筑都带着战争的回忆,现遗迹中能让人一下子回想到明代抗战场面的,洗马桥应该能排在前列。
洗马桥位于金乡城西南方凉亭自然村,洗马桥南侧不到百米处有一座长亭,相当于古代亲友送别的场所“十里长亭”,洗马桥是明代金乡城通往大渔野、小渔野寨城再南下福建的第一道桥梁,人流来往频繁,洗马桥西侧约30米处有一座矿步桥(现已拆建为公路桥),水位低时,两桥都可通行,水流高涨时,只能走洗马桥了。明代时,桥两岸是宽广的鹅卵石滩,是清洗战马的最佳处。洗马桥下溪水,是金乡护城河水的最主要来源,其上游水源主要有两处,一是源自牛卧龙、风门浃、大渔岭头等众山岗汇聚而下的甘溪水源,二是自云台山经珠梅岭村而下的湖里蚂蜡溪,据传蚂蜡溪是马房溪音变,为明代金乡卫战马驯养处,明军战马训练后就在洗马桥的鹅卵石滩畔洗马,故此桥就叫洗马桥。两处水源在金字山西南侧山脚相聚后沿山下岩石流约百米,以近90°大转奔向洗马桥,一直向西。按古代堪舆学理论,水向西流是风水宝地,也预示金乡城是出人才的地方。
洗马桥南北走向,为七孔石梁桥,长约30米,宽约3米,跨度7间,每孔由7块石板并铺而成,1991年重修时认为桥面过窄,又加铺2块,为九板桥,但使得外桥面和帽梁石同宽,造成重心外移,影响了桥梁稳定性。桥板下有七排间距大致相同的柱墩,中间5排由4条长条形方柱左右向中斜撑,两端的柱墩却是由5条长石构成,上横帽梁石托住桥身,两端码头有块石砌筑。桥板上两侧有青石栏杆,栏杆望柱上雕刻石狮子,共30对,工艺精湛,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石狮子嘴中原都有小石球,但个别遭破坏,牙齿被敲,石球被取走。桥两端各有1对青石雕石马和栏杆相接,石马立式,马头朝内,玲珑而又飞扬姿态。
桥两侧共立有三块青石建桥碑,镌刻修桥时间及赞助者姓名,最古老一块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立,碑青石质,高1.48米,宽86厘米,厚10厘米;额楷书阳刻“洗马桥碑”4字,单字高14厘米,宽13厘米,文楷书阴直刻28行,单字高约3厘米,宽2.5厘米。全碑计列二百余个捐资人姓氏。省略部分均为捐资人姓氏,尾行为落款。碑底部楷书阴横刻“各祈保子孙昌盛寿命绵长者”。《苍南金石志》记录主要内容如下:
洗马桥碑。今将重建洗马桥乐助姓氏开列于左:廿二都发扬主包松祭(据查《包氏宗谱》为包松发)、男子舜、孙文学助银六十两正,国介宾余启宗乐助银五两,李景元助四千文,陈眷癸助三千文,百岁公黄兴昭、宋言正妻王氏、张汤氏男元钦、潘荣桂、黄成伦、杨钦元、李茂光、夏士采、戴文彩、陈士恭、张元富、戚世明、吴元鼎、黄大选、刘光瑞各助钱二千,贡士吴乃康助钱二千,蔡国进、王陈氏、林养生、张志功各助千五,黄兴旺、季永昌、王志圣、吴土贵、杜文锦各助千四,王日彰、黄永榜、夏士祖、黄文魁、吴士德各助千二……虞文起、虞超华各助四百。时大清乾隆五十三年岁次戊申仲冬压重建吉旦。各祈保子孙昌盛,寿命绵长者。
洗马桥及碑于2021年被认定为县级文物保护点,重建洗马桥的发扬主包松发等人的故事也广为传播。包松发(1727—1791)是金乡镇华星村东店包自然村人,家离洗马桥十里外。他常常往返这段溪滩,当他61岁时,见到此情此景,便萌发慈悲之心,发起在此建桥。他自己慷慨解囊,带头捐资,与儿子子舜、孙儿文学捐助了建桥工程费用的绝大部分,共助银钱60两,亦有本村包子选、包志云等包氏资助银钱。同时他日夜奔波城里乡间,发动金乡周边爱心人士相助。经过一番艰苦努力,终于在乾隆五十三年,在溪滩上重建起洗马桥。
据《包氏宗谱》记载,东店包包氏七房派热心地方公益事业,上乾头的寺庙、南详的石桥等公益工程修建捐资,东店包七房派都是发扬主。为确保今后桥梁如有损坏时能得到及时修复,包松发还立下遗嘱:“包氏子孙不管以后何时,不论富有贫寒,在重修重建洗马桥时,都要鼎力相助。”包松发的这一番慈善之心,包氏后裔铭为传家信念。1991年洗马桥再次大修,洗马桥所在的凉亭村民第一时间也是找东店包人。虽时隔203年,东店包人依然不忘祖训,争先恐后地为重修洗马桥踊跃捐资,诚信之举在当地传为佳话。有方先生写诗赞曰:“洗马桥边景色幽,甘溪碧水诉源流。包家善举传佳话,碑立平桥万古留。”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包氏家族的慈善心怀,也孕育出一批英才,东店包虽是小村,但人才不少。包松发次子子珍的七世孙包立奎是代表人物,他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现任职全国(浙江)白蚁防治中心主任,已是厅级干部。
(陈如亮 林邦川)
微信公众号
委员履职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