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政协开展“请你来协商”活动 共同探寻民族乡村振兴发展之路
时间:2025-07-10 16:35:17 来源:秘书科

6月26日上午,县政协召开民族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请你来协商”专题协商会,共同探寻民族乡村振兴发展之路。县政协主席叶信迪主持会议,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林天望,县政协副主席董智超,县政协秘书长吴家悻参加会议。

据了解,苍南县民族乡村凭借自然资源与文化底蕴,积极探索特色产业新模式,通过政策扶持、产业融合、模式、创新累计统筹资金7500万元支持村集体经济,直接带动1365户低收入农户增收。目前46个民族村共有白茶5600亩,黄栀子2300亩,紫菜3500亩,柑橘800亩,特色产业已成为民族乡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但与此同时,我县民族乡村发展仍存在政策支持力度有待提升、产业结构有待优化、人才支撑体系亟需加强等问题。

会上,政协委员们踊跃发言,结合调研情况,就深化“一山一品”建设、推动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引导青年人才投身民族乡村建设、“互联网+”赋能增收、深挖民族文化内涵等方面建言献策。

蓝丽琼委员建议,建立“山区 + 沿海”产业联动机制,做优“畲药康养”产业链,整合多民族村中药材资源打造产业综合体;做强“黄金海岸”海洋经济带,布局智慧养殖与精深加工产业;做精“畲宴飘香”美食圈,建示范点开发特色餐饮体系。

商永敬委员建议,创新清洁能源模式,在民族村茶园、果园试点“农光互补”项目,通过架设光伏板实现发电与农业生产协同增效,降低用能成本的同时增加集体收入。同时开展碳汇交易试点,利用苍南蓝碳资源优势,在沿浦、霞关等畲族渔村推进紫菜养殖碳汇交易。

蔡雯霖委员建议,立足民族乡村特色产业,如畲族文化旅游、特色农产品种植养殖等,打造民族文化IP,吸引青年参与文化创意、非遗传承等项目。成立创业导师联盟,与浙江农林大学、温州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定期为入乡人才开设电商直播、互联网运营等课程,让青年“会经营也更懂经营”。

丁学朝委员建议,精准选品与品牌赋能‌建立“非遗技艺+地理标志”双认证体系,将畲族银饰、古法红糖等特色产品纳入非遗工坊标准化生产,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全流程溯源推行“区域公共品牌+子品牌”模式。

丁双双委员建议,因地制宜构建民族文化符号体系。建立团队开展文化基因解码,建立民族文化数据库,精选畲族“凤凰冠”、回族“三道茶”等十项百品标志性符号,创新开发“海韵剪影”文创IP、民族音乐混编作品,深化畲族药膳文化等特色元素开发,构建“物质+非物质”跨界融合的符号矩阵。

林天望指出,民族乡村振兴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缩小发展差距的必然要求。要聚焦政策协同,强化顶层设计,整合扶持资金与政策,撬动社会资本投入;要聚焦文旅融合,串联海岸、古村、非遗资源,构建全域旅游格局;要聚焦人才招引,以优质产业项目和美丽乡村建设吸引青年返乡创业,奋力书写苍南民族乡村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壮丽新篇。

叶信迪充分肯定此次协商会议成效,叶信迪强调,少数民族乡村发展要深挖特色资源,梳理民族手工艺、特色物产等优势,找准产业差异化竞争点,以场景创新激活资源价值;要坚持民生导向,以黄栀子产业为例,从种质培育着手,延伸产业链,摒弃跟风发展,保障群众长远收益;要强化融合发展,立足本地实际,主动对接县域重大项目,探索与县域主导产业的互补路径,实现资源共享、协同发展,走出特色振兴之路。


©政协苍南县委员会版权所有
支持:苍南县政协办公室信息服务中心
地址:苍南县行政中心950室 传真:0577-68881167
浙ICP备 10053579号 浙公网安备 33032702000123号

微信公众号

委员履职认证